时光飞速地流逝,转眼到了2004年的春天。老人在张智寰的期待中如约而至。令她诧异的是,这次来的只有Semo一人,不见夫人同行。老人告诉她,上次见面回去后,夫人生了一场大病去世了,现在是大儿子和他一起在打理他们家族的生意。
“说好要让她看到我最光彩的一面的,可现在……”张智寰心中的伤感无以复加,说话也有些哽咽。Semo却说:“不要难过,我现在事业兴旺,夫人泉下有知,一定会很高兴的,说不定她正在天堂里冲着我们笑呢!”
世间有“福无双份,祸不单行”的说法。Semo的命运也许如此。正当他的事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2006年9月,张智寰突然收到老人的一封信,大儿子在一起意外的车祸中失去了生命,他把二儿子从美国召了回来,接手他的工作……
Semo领衔的Semo Ltd公司获得了正泰颁发的“2006年度最具成长力奖”。
78岁的Semo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健步走上领奖台,一脸的笑容。同台受奖的都是些儿字辈、孙字辈的后生,他们对身旁这位老人怀着深深的敬意。
“我好像只有21岁!”Semo风趣地说。这当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他说,一个人只要有一种持续向上的精神,就会感觉自己永远年轻。
有人问起Semo,像他这样的年纪,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可他依旧不停地奋斗,动力在哪里?
“很简单,我喜欢胜利的感觉,渴望获得成功。我所说的成功,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一种社会的认同和尊重!”Semo这样解释。
张智寰在和Semo交谈的时候,有意回避他的夫人和大儿子的话题,怕勾起老人伤心的往事。谁知,他却主动说起。
Semo说,妻子去世前,他曾对她说,他一定会把他们的家业管好的。大儿子弥留之际,他再一次承诺,他一定要把他的事业继续下去,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这是一位倔强的老人,他的精神足以成为我们这些年轻人奋斗的动力!”
张智寰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不灭的梦想
有梦真好。
有位作家说,人生的意义止于人生,没有人不会做梦,没有人不会从梦中醒来。
张智寰说,这似乎有些消极。在她的生命历程里,始终充满着梦想。只有五彩斑斓的梦想,才能构织成五彩斑斓的人生。
升任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助理和董事会秘书,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迎接她的是更大的挑战。
偏偏,她是一个任务越重,斗志越强的人。
上市筹备。公司治理、资产整顿、招股说明、参与进行券商选定……对她来说,一切都是未知。但她从头学起,快速入门,很快做得顺风顺水。
公司组建。标志着企业低压电器业务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发展的“诺雅克”公司的组建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她的肩上。协助征地、公司注册、队伍组建、人员培训、战略规划……事无巨细。从管理一个部门到组建一个公司,这对她来说,担子更加繁重。但她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干得井井有条。
富于挑战的事业,需要富于挑战的性格。
张智寰即属此类。
所谓“幸运”,其实不过是她善于抓住机遇,并有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罢了。
激情似火,梦想不灭。
张智寰带着她的团队,大步前行……
“蛋糕王国”里的“快乐天使”
人物名片
朱萍:乐清市宝利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快乐与否全取决于你有没有一种美丽的心境。生活也是因为你有一双快乐的眼睛才变得可爱的。
——题记
温州柳市,号称“中国电器之都”。
柳市方圆四、五十里,商业发达,人丁兴旺。而大凡经商,十之八九从事电器行当;说到商店,琳琅满目的是各种五金、电器店。
有人开玩笑说,走在柳市,不管你愿不愿意,看到的、听到的多是“电器”二字,甚至吃饭时一不小心,说不定也会吃到一个电器产品。
这当然有些夸张。不过,柳市电器之多由此可见一斑。经济学家钟鹏荣说“一乡一品”,柳市这“一品”,就是电器。而且,主要是低压电器。
有些例外的是,本文主人公不做电器,而是一个痴迷于蛋糕经营的女子。
她叫朱萍。
一个“蛋糕王国”里的“快乐天使”……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
“说起来很好笑,我选择做蛋糕,是因为我从小非常喜欢吃蛋糕!”朱萍快人快语。
她说,小的时候上街,总是央求爸爸妈妈给她买蛋糕,不买就赖着不走。惭惭长大后,父母会给一些零花钱,她无论到哪里,也总少不了买些蛋糕当零食。总觉得手里没有蛋糕拿着,腿就迈不动似的。
不过那时,她并没想过会以蛋糕为业。她还小,爱吃零食本是孩子的天性。只不过她对蛋糕更多一些偏好而已。
柳市本是富庶之乡,但朱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八十年代中后期,温州“台会”(一种民间融资方式)蔓延,不少善良群众致富心切,卷入其中不能自拔。朱萍父母也因替亲戚朋友借钱入会,亲戚们到期还不起钱,债主们纷纷找上朱家,他们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朱萍初中毕业,恰逢这种“背景”,没再继续上学,经人介绍进了一家做弹簧的小厂。她心灵手巧,勤奋好学。但第一个月下来,老板只给了30元!那是学徒工的工资,虽然低廉,但她十分珍惜,很久舍不得用,她将这笔钱视为自己的“第一桶金”。
出乎意外的是,第二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她竟一下子拿到了300元,超过了厂里一些老职工!她怀疑是搞错了,傻乎乎跑去找老板。老板说,没错,就是这么多。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朱萍高兴得不亦乐乎。
事后她明白了,在当时的许多小厂里,并没正规的薪酬管理制度,发多发少全凭老板说了算。你做得好,工资可以一下子提得很高;做得不好,也可以一下子少得让你哭。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朱萍的诚实让老板看到了她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因而对她更加赏识。如果她继续在这里干,令她意外的好处肯定不止这一桩。但出于“多学一些经验”的需要,朱萍没有“从一而终”。在这家工厂干了不到半年,跳槽他去。在随后近三年的时间里,朱萍先后换了好几家工厂,期间还曾独立开过一个卖弹簧的店面。
但这些经历,注定只是她在职场生涯中的小小浪花。或者说,只是她的创业人生的一个“前奏”吧。
有一天,当她再一次路过蛋糕店,以欣赏的眼光看着那些诱人的、散发着醇香的蛋糕时,脑海里突然想到,自己那么喜欢蛋糕,如果开一家蛋糕店,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食欲,又可以赚钱养家,这不是件两全其美的事吗?
瞬间萌生的这一念头,让她激动不已。
她把自己的想法回家和父母一说,没想到他们毫不犹豫地表示了支持。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冥冥中注定的。
冥冥中注定了,朱萍与蛋糕要有一生的“不解之缘”……
19天的“学徒生活”
少林习武,往往需要十年八年才能“出山”。
朱萍学做蛋糕,多长时间“出道”?19天!
做蛋糕与练武功虽不可同日而语,不需要十年八载。但要在19天内学会、学精一门制作蛋糕的技艺,也并非人人都做得到。那些和朱萍同期学习的,大多要学3个月到8个月,才算勉强学成。而这种速度,在这个行业里是非常正常的。
朱萍学艺,师从一位广州师傅。这位师傅一向以严格著称,对于任何一个跟他学习的人,她都不会轻易放他们过关。就像他自己做的蛋糕,绝不把不合格品推向市场。
“打鸡蛋、称面粉、称白糖、打碎,打碎的时候要搞成面糊,把它放在模子里,再放进去烤,然后拿出来冷却,最后做成成品,做好蛋糕,需要十来个工序!”朱萍说,老师一边教,她就一边跟,思想一刻也不敢放松。那个时候,温州大桥没有通车,她每天一大早起床,从柳市坐车到瓯北,再从瓯北坐船到温州,然后坐公交车赶到上课地点。上课结束后,她又急急忙忙赶回柳市。
急于学成开店,加之每天这样来来回回地奔波够折磨人,她格外珍惜求师学艺的每一分钟。白天,她认认真真地跟着老师学,晚上回到家里,她又对照书本反反复复地揣摩。也许,还因为她对蛋糕那份特殊的感情,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她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成了。她提出要走的时候,老师有些不放心,让她现场做个蛋糕出来看看。结果,她顺利通过了“考核”,做的蛋糕又快又好,令老师赞不绝口。老师说,你可以独立开店了。
临别的时候,师徒依依不舍,说了好多互相祝福的话。
前面说过,朱萍的家景并不好,她在几家工厂打工所得和开弹簧店的微薄收入,几乎全用来贴补家用了。所以,当她开始自己事业的时候,真正是白手起家。
“我一共借了8000元钱,到温州学艺借了3000元,蛋糕店开业的时候借了5000元!”
一下子借了这么多钱,朱萍心里悬悬的,开业之前的几天,她连睡觉也睡不安稳。她担心的是,万一生意亏本,还不起人家怎么办?要知道,当时她才19岁。现在想起来,她还觉得有些“胆大妄为”。
“不过,”朱萍说,上天好像是有意眷顾她似的,她的蛋糕店生意非常好。开业当天,就有480多元进帐。除掉成本,净赚200多元,这让她惊喜不已!
于是,朱萍格外喜欢起那个数字来:19。
19天学艺成功,19岁开张大吉。
“如果生命中真有什么吉利数字,这便是了。”她想。
而且她希望,这吉利的开始能够伴她一生。
一把大火烧出人生百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做生意当然希望大吉大利,但这样的“好事”又怎么可能让一人独有呢?
大概过了三、四年光景,朱萍的蛋糕店刚刚有了一定规模,在当地开始有点知名度,正可以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出了一次意外的、而且致命的事故:相邻店铺突然起火,殃及她的蛋糕店,朱萍苦心经营的事业一夜间被烧个精光!
白天还是满目生辉,晚上却变成一地焦炭。面对此情此景,朱萍近乎绝望。
当她刚刚平静下来的时候,首先想到,她曾委托一位朋友替她投了保。她找到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翻遍所有纪录,都没有找到她的投保登记。再找当初替她投保的朋友要收据,那人说时间长了,找不到了。
保险理陪,凭的是依据,没有依据,只能是无可奈何。
也许是人生之路走得太顺,突然间遭逢这样的打击,朱萍手足无措,她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正当朱萍心灰意冷之际,刘赛琴、胡志薇、胡小兰三人给她送来了1000元钱,帮助她渡过难关,并热情地鼓励她,一定要对生活有信心,蛋糕店烧了可以重来,一个人要是对生活没有了信心,那就真的没得救了。
刘赛琴、胡志薇、胡小兰都只是朱萍的客户,当时并无太多交往。都是街坊邻里,小镇上有些什么事,很快就能传到耳朵里。她们听到朱萍的遭遇后,随即商议,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这让朱萍深感意外,同时也从她们激励的话语中受到了巨大鼓舞。
患难见真情,礼轻人意重啊!
朱萍的房东也没有因为这起意想不到的事故而对朱萍抱有陈见。他表示,房屋整修好后,只要朱萍愿意,仍然租给她。所以,我们看到,尽管现在朱萍的分店已开到了周边城镇,但她位于柳市镇前市街8号的老店从来没有改变。
远在广州的那位教她蛋糕制作的老师,听说自己的徒弟遭逢不幸,随即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先把机器运过来,帮助她重新开张,等有了钱再付给他。
爸爸、妈妈,还有不少亲戚朋友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勉励。
来自父母和亲友们的支持,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重振旗鼓,把事业做得更好。
有意思的是,经过这一“劫”后,她与刘赛琴、胡志薇、胡小兰,还有本书中写到的郑建美等,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支持,以致每提到他们中的一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另外几个人。
有一年的冬天,年关将近,她们几位拉了一大车的崭新棉被,结伴来到温州泰顺县偏远山区,慰问特困农户,在当地传为佳话……
“他人,是自己的力量!”朱萍说。
这种力量使朱萍绝处逢生,并支撑着她走出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从“西饼屋”到“宝得利”
经济学家评价,认为温州经济就是“草根经济”。
“草根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它的民间性。完全是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所以又称“老百姓经济”;二是的顽强性。生命力非常旺盛,不管风吹雨打,也不怕烈火焚烧,它始终顽强生存。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草的特性。
一把火当然烧不毁朱萍投身糕点业的信念。她在经历短暂的犹豫、反思之后,又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开始自己的征程。
朱萍的蛋糕店不叫蛋糕店,那样听起来太俗。
她叫“西饼屋”。
为什么叫“西饼屋”?朱萍解释说,她学蛋糕制作,师从的是宝利莱的老师。宝利莱是个境外品牌,她刚开店时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名字,就问老师:“我也叫宝利莱行不行呀?”没想到老师很爽快,居然一口答应,还不收任何费用。
但在开业时,她突然想到,叫宝利莱,很多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名声叫不响,估计蛋糕最早是西方人发明的,就加个“西饼屋”吧。
于是,她的蛋糕店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宝利莱·西饼屋。
朱萍的事业从蛋糕开始。先是小蛋糕,再是大蛋糕;先是普通蛋糕,再是充满各种创意的蛋糕;先是生日蛋糕,再是婚庆蛋糕、节日蛋糕、会议蛋糕……。越做越入行,越做也有趣。
创业是艰辛的。重新开始的那些日子里,店里没请工人,朱萍起早贪黑,忙得晕头转向。好在家人都很支持她。妈妈经常到店里帮帮忙,给她带带孩子。与人合作经商的丈夫也甘心放弃自己手头的工作,无怨无悔地帮助她成就事业。
累并快乐着,这是朱萍当时的状态。
柳市人喜欢攀比,就是买蛋糕也要争个“头彩”。而这种消费心理,对于商家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
“我做得最大的一个蛋糕,直径1.5米,是搭着梯子做成的。定做这个蛋糕的主人在柳市电器城摆了生日酒席,蛋糕送过去的时候,酒店的门都进不去,把个电器城都轰动了。”朱萍打趣地说,不知道定做蛋糕的人是什么心理,反正她做蛋糕的时候爬在梯子上,真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朱萍做的大蛋糕使她名声在外。最主要的是她的蛋糕质量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得她的“西饼屋”在当地家喻户晓,并陆续成为正泰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学校乃至机关员工生日蛋糕的定点供应商。
接下来的“品牌延伸”,是顺理成章的。她在做好各式蛋糕的基础上,把业务拓展到各种西式糕点、订婚喜饼、中秋月饼、广式面包,足有200多个品种。
为方便顾客“就近取货”,她还先后在柳市周边的乐清市、北白象镇等开起了四个分店,把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送到了千家万户。
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原有的“西饼屋”已不能适应新的业务需要,公司化的运作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课题。于是,一个名为“乐清市宝利来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运应而生,拥有了新的注册商标“宝得利”,并通过了QS食品卫生安全认证。
作为生产型企业的“乐清市宝得利食品有限公司”,除为自己的分店供货之外,还吸引了远远近近的糕点店前来进货。
朱萍深得现代企业管理真谛,专门聘请了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日常事务,几个分店则由能干、敬业的店长分别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