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防三灾。
自然与人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最开始的时候,人是相当孱弱的,一场暴雨或者大雪都可以让人生病。然后人学会了寻找山洞御寒,剥下兽皮取暖……到了后来,山洞逐渐演化为茅草屋、木屋、砖瓦屋,衣服亦分出棉质、丝质、皮质等多种风格,为了避雨,人类学会了建造凉亭,又发明了雨伞和蓑衣。
从原始的狩猎、采集到蓄养家畜,从居无定所到在水源聚集地定居,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人类一点一点改变着自然,将环境打造成宜居之地。有的时候,改造妥当,便是和谐相处,皆大欢喜,有的时候,无力改造,或者改造过度,则会遭受自然的袭击和反弹。
自古以来,防三灾便是历代统治者永恒的话题。
三灾是水灾、旱灾和蝗灾。水旱灾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出水口不畅等因素引起,蝗灾则更为奇异,总是喜欢雪上加霜,在收成不好的年份里出现。
对于三灾来说,直到很多年以后,还没有彻底的根除方法,只能用修建水库、修堤造坝、南水北调、人工降雨等方法来人工调度水资源的分布,再用上游植树养草、下游加固河堤,设蓄洪区等方法来缓解洪灾影响。
然而周妍却没有那么多时间,她必须用更快的方法,双管齐下才好。
于是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活动重新兴起,下游的治沙、造堤、设蓄洪区等工程也如火如荼。当然,这些东西,见效颇慢,而大众是最浮躁的,在威信度不够的情况下,非要飞快地拿出成果来服众方好。
“风雨皆是天道,你不可擅动。否则必遭天谴。”杜子君如是告诫周妍。
周妍笑道:“师姐,横竖我无亲无族,无门无派。我该遭受的天谴,却还少吗?倒也不在乎这一件了。”
杜子君一愣,却也无话可说。
于是周妍自组织民工疏通河道,修建河堤,待到来年洪水泛滥,河堤即将不保之时,突然现身于黄河之上。
她一扬手,天空中便又有纷纷扬扬的大雪落下,这雪花只落到黄河之上,其他地域全无涉及。
“千里冰封!”她清叱一声,原本待决堤而出的洪水完全冻成冰块,保持着汹涌奔腾的姿势,却不能动了。
“五鬼搬运术!”她又大声叫道,于是黄河里凝结的冰块被搬运至干旱地区。
“若是举国皆涝,并无干旱之地,你又待如何?”杜子君问道。
周妍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况且,海洋才是一滴水最终的归宿。”她解释道。
又有一年举国大旱,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拖来许多雨云,缓解旱情,尤嫌不够,竟远赴北冰洋,将那里的万年玄冰拖来救急。
“此乃饮鸩止渴,”杜子君看了说道,“并非长久之计。”
“是,当然这是饮鸩止渴。”周妍答道,“但是饮鸩止渴的成效却足以保证大众的信任,在这份信任的前提下,我才可用争取出来的时间,做一些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于是黄河、长江上游的树木又重新开始长了起来,一片又一片的郁郁葱葱,原本曲曲折折的河道被重新规划,裁弯取直,在主干道外,又加设了许多旁支。
至于蝗灾嘛,首先蝗虫大多不会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出现,再者,虽不能根除,然大明徐光启的《除蝗疏》中早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皆有规律可循,诸卿可提前预防,悉数灭之。”周妍如此说道,人手一册《除蝗疏》,分发到位。
蝗灾再度袭来的时候,墨家天罗网突然间布下,将成群结队、如同黑云过境的蝗虫悉数拦于网中,先用火烧,再用冰冻,彻底摧毁。
“对了,你们知道人工降雨术吗?”周妍如是讲道。
其实人工降雨的原理颇为简单,条件亦已齐全,然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犹如听天书一般。
不过是利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在天空中云层接近降雨条件的时候,把催化剂炮弹利用高射炮射入空中,造成降雨。而催化剂多半是盐粉、干粉、碘化银诸如此类。
“此事就教给墨家和道家吧。”周妍吩咐道。
于是远遁深山的墨家被一纸诏书招来,重新现世,致力于高射炮的研制工作。而道家自古便颇为擅长炼金术,用硝酸银和碘化钾制成碘化银来,亦是驾轻就熟。
各地的防三灾工程便这样缓慢兴建着,而这些年里突发的各种灾害却被周妍以简单粗暴的手段暂时拦了下来。
“而后,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粮食的问题了。”周妍讲道。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便是治理国家的大问题。
历朝历代的百姓,其实都是很容易满足的,一般都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才走上了聚众造反的道路。除了少数民族统治者残暴无能,因此抗元和抗清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以外,其他的王朝,农民造反口号多以“均贫富”为主。
清朝统治者一直颇为重视粮食的问题。在剽窃汉人治国术的基础上,他们变本加厉地开始重农抑商,可惜成效不大。
在商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化趋势的年代里,在重农抑商等有历史局限性的政策打压之下,在明朝中后期就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便如昙花一现,再难觅芳踪了。然而,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还重农抑商是远远不够的。就如同在一个消费水平很高的年代里,总是记挂着节流,不思开源,手头的钱是永远不够花的一样。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彼时土豆、红薯、玉米等物皆已大面积种植,但似乎仍然填不饱国民的肚子。
“又到了墨家出力的时候了。”周妍亲切接见了墨家钜子,如是说道,“改良农具,势在必行。”
墨家自古便擅长工巧和制造。此时皇权之下,无人不叩首。墨家现任钜子见皇家如此欣赏墨家,大为感动,况且他们原本便是博爱主义者,改良农具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如何不尽心竭力?于是一咬牙,竟将传说中失传已久的墨家机关术献了出来。
看到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便有的云梯、连弩等物设计图纸,周妍也是颇为诧异,惊叹连连,末了,说道:“这些改良后大可供军事所用,抵御外敌入侵。”
又道:“汝等可闻蒸汽机否?大可用来做动力。农具之中,尚有搬运机、碾米机、插秧机、耕耘机诸物,但求墨家集思广益,若能发明一二,自是再好不过。”
于是短短三年之间,墨家的各种先进农具被大范围推广,虽然没有几百年后的农用机械那么高效率,然则已提升了农民的数倍劳动力,将农民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大量的人手涌入城市,于是各种手工业、商业亦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
由于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了比从前多几倍的报酬,是以留守田地的农民亦安贫乐道,不会因为经商赚钱更多而弃农从商。
“赚钱多风险却也大呀。并不是每个商人都能赚的盆满钵满的。”他们如是想着。
除了改良农具之外,高产种子的事情也提到议事日程上。
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总有那么一个两个人是心灵手巧的实干家。当年便昭告天下,遍访贤良,不求熟读经史子集,但求通晓农事。大张旗鼓取了几万人后,又将杂交水稻的原理讲与他们听,利用遗传学的杂交优势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有人大呼荒谬,有人将信将疑,有人是实干派,卷起袖子来到江南长住。遗传学的理论是极高深的,然则选取几个优势品种进行杂交,却是细心、拥有一定理论指导的人便可胜任的工作。
在三系杂交的理论指导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当年亩产一百五十斤。培育人一跃成为当朝一品官自不必说,杂交种子亦被大范围推广。
此事可认为是有功必赏,也可认为是为千金买骨。自此之后,无数梦想者封侯拜相的人前仆后继,为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十几年后,杂交水稻已经接近两百斤的亩产。虽则和几百年后不好相提并论,然当时的理论水平亦难以同日而语,有这等成就,已是苍天佑护了。
除了水稻之外,小麦亦采用深种密植、精耕细作之术增加产量,虽然没有水稻这么惊人的增幅,但北方诸省种植下来,于总量方面亦是大有收获。
吃饱了,穿暖了,百姓安居乐业了,于是清朝初年因为数度大屠杀而剧减的人口开始跃入一个飞速的高发展时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该是兴办教育的时候了。”周妍如是说道。
由于先前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基督、佛教各大宗教和思想流派的许诺,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盛景。经常可以看到和尚背着布袋,向过往行人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理念,又有法家在树荫下盘膝而坐,向乘凉之人大说特说“依法治国,王子犯法,于庶民同罪”,又有儒家在私塾中摇头晃脑,从三字经到百家姓,再到千字文,然后是《诗经》、《四书》,向民众普及孔孟之道。
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程朱理学那套,再也没人提了,反倒是陆王心学因为黄宗羲等大儒的缘故,更加流传来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自周妍使人暗地撰文,将程朱两位儒生、特别是朱熹强占自家儿媳等衣冠禽兽行径大肆批判,程朱理学遂成过街老鼠。
她又在公开场合言道:“我朝开国孝慈皇后亦是大脚,辅佐太祖,母仪天下,堪为世人之表率。自此之后,汉人妇女断不可以小脚为美德,须知夫妻一体,一双大脚,走路平稳,见多识广,方能尽女人之本分。”
从此之后,大脚遂成风尚。世人无不争以大脚为荣,大女子一双大脚走四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得了远门,抛头露面,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