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5400000048

第48章 区调人生(8)

我记不清这是多少次的调动了,又是几多回的报到。记得1955年盛夏的一天,我和爱人告别家乡安徽省锦绣多姿的江淮大地,报到华东地矿局,在南京时除了游览,还去相馆拍了一张有生来第一张合影,照片绽放青春的自然美丽,高兴自喻“风华绝代”呢!我们分去东海之滨的连云港的东海县304地质队工作,当时还有三位(两男一女)常驻在队的苏联专家,不久走了。

为了支援大西南建设,304队整建制入川,那是1957年春节刚过,我们四家同行,大人、小孩十余人,一路十分热闹,一早由宝鸡市乘坐宝成线的工程车,蜿蜒曲折地爬行在我国南北的自然分界秦岭,中午到达山顶,只见雨雪飞扬,一片茫茫,小站没有几个人,稍停加水下山,每进山洞烟尘直灌车厢内令人难受。随车观看近景青山滴翠,远眺群峰雄峻神奇,更能理解唐代诗人李白蜀道太难的感叹。

成都小憩,转车

去重庆西南地矿局报到,此时初春季节,山城已是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不胜数。我们住进当时最好的和平公寓,确是卫生、服务周到、出游方便。安顿好了,就去观赏名胜、古迹,看朝天门码头,观两江水汇合奇观,去人民大礼堂欣赏中外名曲和舞蹈。就这样等待安排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离开时已是骄阳如火的夏日,重庆不愧为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热得令人生畏。

浩瀚的邛海缥缈涟漪,泸山风光秀丽,西昌是一座山水旖旎的古城。我和林警伦、吴远长三人,曾为航天基地选址研究地层和断裂。尽力实现古人千年登月的梦想,助航天人飞天揽月。西昌的九年,我和伙伴们踏遍大小凉山,找出无数矿藏,工作中结成的友谊,比山高比水长。我们住过彝家板房和羊圈、品尝过青稞美酒,听过月琴看过舞蹈。彝家的“阿莫子”(姑娘)跳起“快乐的椤梭”邀你携手同舞,我们同庆“火把节”的欢乐,共祝山寨丰收……凉山民族众多,大家和谐共处,都拥有各自的音乐和舞蹈。地质人常以稀有来客的身份临木屋竹楼,近距离分享他们的琴声和舞蹈,忘掉一切辛劳,陶醉在欢乐之中。

由西昌去名山

1965年,我奉命由西昌调往名山,加入正在组建的四川省地质局第三区测队,参加1:100万昌都幅的工作。

西昌九年的工作生活,一旦离开,还真是依依难舍,虽然我常年野外,在西昌家里的日子不多(总共约半年),甚至有几年的春节也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也难怪小妹不记得爸爸的故事。一家人聚少离多,但总是有一个常思、长念、常牵挂的家,确是一轮明月下,两处同相思。

别了,美丽的西昌。临行的头几天,爱人白天上班,夜晚在灯下和母亲(岳母)为我远行做准备,缝补衣被,并特地手工缝制一双布袜,爱人特地挤紧生活费赶织一件毛线背心。我带着爱人的深情,母亲的叮咛和孩子们的心灵期望,行走高原一路平安。我很自信,一定会和他们同在。

1965年9月6日,这是一个金桂飘香的日子,全家早起为我饯行送别,爱人为我亲手做了一份平时难得的奢侈早餐——鸡蛋面。我们依依难别,正好程可银同志也来了,我们相约结伴同行,互相照顾,这就减少了他们几分牵挂,互道保重。

我们乘上等待几日的一天一次开往

成都的汽车(当时无铁路),经冕宁县到达石棉县城已是万家灯火了。次日(7日)我们早起乘5点钟的汽车驶离石棉县招待所,沿大渡河下行,9时左右到达汉源,此后一路上坡慢行,过九襄镇后坡陡弯多,又因加宽公路的施工,坑坑洼洼一路颠簸,突然车轮爆胎,无奈下车等待修理。此时看到公路两侧都是满山坡的花椒树丛,红树绿叶散发着阵阵清香,气味芬芳。有旅客介绍说,这里就是历代贡椒的产地。极目远眺,见大相岭半坡一道冲沟坎上有一个较大的村落,高大的古树迎风挺立,树梢飞舞,发出呼呼的啸声,如泣如诉,唤起了人们的记忆,那就是被现代人遗忘了的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清溪古镇。汽车走走停停艰难地爬越了泥巴山,穿过古严道荥经县城,下午7时到达雅安,住宿招待所一间木床地铺混合可住20人的大房子。

1965年9月8日,我和老程一路风尘仆仆,提着行李到原四川与西康省交界的金鸡关下,成雅公路的侧边一座破旧老屋四合院里的第三区域地质调查队报到,受到先到同志们的热情接待,把木床让给我们,他们睡行军床,体现了互让、友谊的精神。

先到的同志大多来自广西,他们离开了“山水甲天下”的地方,告别家乡的父老乡亲,不远万里来到四川,能为建设川藏高原尽力感到高兴,当然也有过去在广西工作的四川同志,他们因又能回到家乡工作而倍加喜悦。

没过几天又有一批来自河南的同志们到了,紧接着就有西昌一区测队的一个大组和二区测队的一个大组,结束高原工作调到三区测队。此时我们也就成了先来者,主动让出木床给归来的同志。我们在满是灰尘、低矮的木楼上,支起行军床,大家挤在一起,摆“龙门阵”方便,真是开心高兴。当时能睡上一张铺上谷草散发稻香的木床,也很奢华很享受的了。

在很短的时间,这里聚集着有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南、山西、陕西、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几乎占半个中国省籍的同志和汉族、壮族、回族、藏族等兄弟姐妹,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赶到一起来了,大家互不相识,初次见面,为了互相沟通和交流,都操着浓浓的乡音,讲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也别是一番韵味。

这是一个来自四面八方和多民族组成的近200人的大家庭,我们和谐相处,友谊洋溢充满朝气的四合院,每逢假日,总是琴声悠扬,歌舞翩翩,其乐融融。

我们的歌舞受邀请参加名山县春节联欢晚会,一炮打响,赢得阵阵掌声,尤其是贺宗恕、程世燕二人搭档表演的“老两口学《毛选》”深受欢迎,演出成功了,大家一片欢腾。

我们不仅有歌舞还办了一个庆祝国庆专刊,办了建队第一个墙报,大家都挥笔创作诗歌、散文,以表达热爱共产党,热爱国家,热爱地质工作的情怀和志向,当时我也满怀激情写了专刊对联:

当尖兵,找宝藏跋山涉水何惧千难万险

干革命,搞建设四海为家立志踏遍高原

岁月沧桑

新组建的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段志清任党总支书记、王金泰任队长、王庚武任政治部主任、刘万熹任技术负责人,在他们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齐赴高原,共同努力奋战八年(“文化大革命”时停工二年),历尽艰辛完成昌都幅(1/100万)的区调野外工作,1973年向国家提交被地质矿产部评审为最好的报告,为川藏高原建设,规划作出了贡献,为研究“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及珠峰隆起提供论证资料。我和我的同伴们献出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壮年。

谁也没有料想到,当初安营扎寨名山县水碾坝一住就是28个年头。春去冬归,我们走过无数雪山,穿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经过多少迎风招展的五色经幡和那无处不在的“玛尼堆”……此后我们又与兄弟队共同完成四川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四川省地质志及矿产总结等编著工作。至此,年华似水昔日风采不在,我辈都先后退休,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了,过着清贫生活,却无愧社会,无悔人生。如今从乡村移居城镇的地质队伍,已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地质工作迈入新的时代,服务社会领域广泛,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祝愿青年朋友们与时俱进,把脉时代信息,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奋勇开拓,谱写新的篇章,努力奉献、收获辉煌,绽放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8年的清明节,是国家将清明节列入法定假日的第一年,我和老伴携子孙同去名山、雅安。如今的雅安比1992年离开后更加发展了,当时晴空日照,“西蜀漏天”也许真的被“女娲氏”拾石补好了,不那么多雨了。市区青衣江上已有三座大桥横跨两岸,其中仿古廊桥,古色斑斓,如彩虹飞渡,南北往来十分便捷,值此清明大恸,斯人年华西去,无缘美景,使我羞愧难对。此时此地向为区调工作献出生命的同志致敬。

学习不止

干地质这个行当,自知先天不足,但也自觉努力学习,干什么学什么,从实践中对照理论,以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增长知识,在实践中提高本领,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中升华智慧。1957年支援大西南建设,调到四川西昌403队,在张云湘老师指导下,负责矿区普查勘探工作,1965年调三区测队,在刘万熹先生指导下开展1:100万昌都幅区调工作,这些老师不仅教我地质科学和工作方法,还教我怎样做人,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各位老师的学识和品德,影响着我的人生,永志难忘。

1963年,我撰写了第一篇论文《含金石英脉及其围岩蚀变的特征》,以后又继续写了一些文章发表,直至退休后,我仍然坚持学习不懈,坚持现场实践,去矿山调查,编写地质报告,考查地质灾害、矿山环境和旅游资源,研究地下热水温泉开发等项目。

我有幸生活、工作在中华盛世,国家和单位给我创造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机会,在许多老师的教导和众多的同志的帮助下,刻苦学习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一些工作,奉献学来的知识和技术。我们的贡献虽然是沧海中的一滴,但我们坚持学习不懈,努力使我思想常新、与时俱进,老有所为,追求不止,以科学发展观走进新时代发挥余热。

2008年6月于成都华阳

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伍崇琳

这是一些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老照片,翻看老照片,蓦然回首照片内外的人和景,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段段温馨的回忆,便会从心底浮现。

1960年初区测分队成立(区调队前身)时是驻康定二道桥甘孜地质队,当时是甘孜地质队区测分队。分队队员从四面八方集聚在一起,他们是曾担任过中苏技术合作大队大渡河队地质科长的陈廷志,担任分队长兼技术负责。还有搞地质的关建哲、李玉光、卢光远、盛朝华、蒙明伦、钟加昌、林元灿等。搞重砂鉴定的徐安姑、李怀成,绘图的伍崇琳。苏联专家戈尔金曾经到队给予指导。成都地质学院勤工俭学的学生们也共同参加甘孜、康定野外区调工作。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质极度贫乏,野外装备极差,生活非常艰苦,室内设备极其简陋。

1960年8月区测分队收队后到成都地质学院,整理资料编写报告,学院正值放暑假,我们就在学生教室办公,图件特别多,有地形图、地质图、剖面图等,工作量很大。队里就我一个绘图员,没有绘图桌、透图台、晒图架,只有小笔尖、三角板、丁字尺,我为完成任务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土法上马,用板凳倒转上面放一块玻璃板,下面放一电灯当透图台,在学生课桌上放一块图板充当绘图桌,晒图用一条绒毯放在图板上两人将玻璃板放在上面用手按着晒图等。住的学生宿舍上下铺,吃的学生食堂定量供应,有时因加班晚了食堂东西已卖完了,地院离城又远,买不到吃的只有用盐冲开水充饥。由于我们经常加班到凌晨太劳累,有次开会技术负责人站着都打瞌睡。就在那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同志们战胜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向局里提交了合格报告和图件。

1961年4月二区测队正式成立,到1978年二、三区测合并成立区调队。我们先后住的是野外帐篷、学生宿舍、旅馆、招待所,到处打游击。我们辗转康定、成都、新津、大邑、广元、罗江、名山、华阳方圆近半个四川省。区调队成立后,工作、吃、住相对稳定,条件逐步好转。

1984年6月迎来了由局组织在名山进行10幅1︰20万区调报告和图件集中验收的大场面。参加主持验收的有局张云湘、胡正纲总工程师,地质处长任世洵及地质、矿产、制图各专业组的专家权威。编绘这10幅1︰20万地质编稿图是在区调队两位前任组长詹必光,周纪良调走我刚接任绘图组长工作一年多的时候,当时绘图员新手多、女同志多,姑娘们有的刚结婚、生子,丈夫又在野外工作,孩子又小,她们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提高的好机会,于是她们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苦练绘图基本功和学习编绘知识,积极争取承担编绘任务。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小组合理组织力量,狠抓质量管理,试验了一些新技术并推广了一些新的方法,如改铅版编绘为薄膜编绘。为解决薄膜伸缩,用彩色墨编绘等问题进行多次的试验。推广了一次多色套印、分版刻绘等。最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在1984年局组织验收会议上10幅1︰20万地质图编绘经评审会委员评审荣获全优。得到了局张云湘总工程师的表扬。

1985年绘图组被省工会表彰誉为“贯彻改革方针,班组工作先进集体”本人有幸代表小组出席四川省工会表彰大会。

我1956年参加地质工作,先后在攀枝花队、南充队、西南地质科研所、区调队,直到1994年提前退休。在这38年的艰苦地质工作中,我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为地质制图工程师,一名老地质工作者。在从事区调编绘34年的艰苦岁月中,我见证了区调队的成长与发展,也为区调事业作出了贡献。

看到这些老照片,心里为昨天的区调队而自豪和骄傲,并祝愿明天的区调队更加美好。

2009.3.8厦门

地质情深

杨恒书

从1956年以第一志愿考进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到2009年的50余载的地质生涯中,其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61年的毕业实习就是在湖南省南部桂阳县从事桂阳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这是我跨入区调生涯的第一步,并获得优秀的毕业成绩。

离开母校后,从1961年到2009年的50个年头,我一直不间断地从事地质工作,其中有20年(1964年至1983年)时间是在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度过的。先后参与和承担有1:100万昌都幅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广元幅、绵阳幅、昌台幅、甘孜幅区域地质调查,以及1:5万若尔盖降扎地区八幅区域地质调查。

在难忘的地质生涯中,我曾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攀越过重重的高山,蹚过条条大河,把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在我年龄70有余的今天,还奔赴祖国大西北的昆仑山从事区调工作的时候,我自豪地说,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崇高的地质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质图和矿产图上均留下有辛勤劳动的脚印。但来回走得最多的还是美丽的青藏高原,那里有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和特别引人注目的地质学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

地质工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跋山涉水,条件十分艰苦,背井离乡,长期不能和家人团聚,和自己心爱的人各在一方,在外工作一年回来,有时孩子还不让自己的爸爸进屋……今天看来,我对地质事业的真诚奉献是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述的。

同类推荐
  • 漫步青云

    漫步青云

    这是作者出版的一部日记体作品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一些散文和随笔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相关报刊上,文字较为散淡,多为一些感悟性作品。
  • 未焚诗

    未焚诗

    本书收录的诗篇有:路不拾遗、跳舞好吗、俯瞰、对面、外景、无情诗、飞机、田园诗、寓言、笔记簿、练习曲、新旧句、家居诗等。
  • 亲亲我的宝贝

    亲亲我的宝贝

    该书稿是一部育儿类的日记体作品。全书由200个小故事构成,描述了一名叫“贝贝”的小女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的点滴趣事和成长轨迹,并记录了贝贝所在的家庭成员伴其成长过程中的育儿感悟与经验分享。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舍檐低语

    舍檐低语

    由著名作家衣向东作序并题写书名,由丛书主编著名作家纪广洋作序。全书收录发表过的作品约70来篇。内容清新隽永,值得一读。
热门推荐
  • 有效动起来:绩效考核的5大运动

    有效动起来:绩效考核的5大运动

    《影响时空管理丛书》由影响力训练集团组织十几位专家、几十位学者、上百位培训界精英历经三年时间精心创作,内容注重实战,以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为导向;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工具多、方法多、案例多,且经过多轮培训课程使用并经过多次修订,受到各层次管理者的欢迎和好评。本书致力于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提供一套考核员工的整体解决方案,分别从认知考核、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实施考核、考核反馈、考核结果应用五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五步绩效考核运动,使企业的绩效考核真正有效动起来。
  • 草根皇上

    草根皇上

    秦始皇暴死,天下乱!主角横空出世!穿越而至。谁曾想,天下打乱,群雄并起,而这些人,居然是,历朝历代的皇帝、甚至是历史猛人。2000年所以帝王同出现这个大乱时代...谁主沉浮!
  • 重生之我是曹植

    重生之我是曹植

    我爸是曹操,一个见义勇为,去世的男子因穿越变成的曹操四子曹子建,要和兄弟斗智斗勇,坐拥江山可真是个难事啊!且看曹植如何叱诧风云。
  • 周朝秘史

    周朝秘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吾狂胜天

    吾狂胜天

    10岁,亲生母亲因为自己被杀15岁,养父母因为自己被杀恨天不公,怒己不争他发誓总有一天,没有人敢因为他的身世而嘲笑他,没人敢因为他的权贵而巴结他所有人的心中只剩敬畏仅因他是慕容狂
  • 白发罗刹

    白发罗刹

    她刺杀,很不幸那人是他。他微微扬眉,不屑于这个贸然闯入他的计划的女子,“你是谁?”她冷笑,“要杀就杀,问这问那的干嘛,磨蹭!”他笑了,却笑得迷茫,因为当他望见她的红唇,他竟毫不犹豫的吻了下去。多年后,两人再次相见。绝冷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没有遇见过你。”他苦笑:“我又何尝不是呢?那样至少我还没有对不起你。”绝冷漠离去:“不必觉得对不起我,我们已经恩断义绝了。”他喃喃自语:“是啊,回不到从前了。”
  • 屠戮星河

    屠戮星河

    站着生,站着死;跪着死,跪着生。——《启世录》四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四种天差地别的生活,四类阶级分明的种族,共同构造了浩瀚的星河世界。这是一片名充满原罪的世界,希望与绝望交织,血性与奴性碰撞,爱情与亲情,黎明与黑夜,悲壮而绚丽的故事在此掀开全新的一页。面对末世,少年心中有无限绝望与愤怒,站在黑暗与光明的边缘,何以解忧?唯有屠戮!来从何处?又将归往何处?是站着毅然对抗世界,还是躺下默默臣服?
  • 七绝战神传

    七绝战神传

    一绝平川,二绝奔流,三绝瀑布……说的是炼术者未来的成就。什么?三绝之体就是炼术天才?可我易天不是三绝之体,我体内有金、木、水、火、土、风、雷七个属性,那我是天才还是废物?什么?除了炼术,我还能修武?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还掌握“麝魂术”。运功时双目摄魂,凡是看到施术者眼睛的人,灵魂会受到施术者控制,任其摆布……
  • 穿越到战国的机械专家

    穿越到战国的机械专家

    简介:秦逸川在一次旅行中,不小心从峨眉山的金顶上掉入了云海,然后醒来后就发现自己糊里糊涂的穿越了。“穿越到那个时代不好,偏偏穿越到了战国来了!”这是他在知道自己穿越到了战国后说的第一句话。不过很快他就发现好像穿越到战国也不是件坏事,至少按他自己的说法:“老子可以在这里统一世界啦!以后就没有小日本。”他为何这样自信呢?因为他带了笔记本穿越到了战国,而他的笔记本可不简单,他的笔记本里从炼铁到制作枪械,坦克,飞机的资料都有,而他又是一个国家级机械专家,你说在这儿还有什么愿望他不能实现的呢?
  • 媚妖惑世:邪医大小姐

    媚妖惑世:邪医大小姐

    【本文免费】她,是现代人人敬畏的邪医媚妖,救人无数。他,是人人畏惧青悠国摄政王爷,冷血无情。一次意外,他第一次对这个浑身带刺的小野猫产生了兴趣。第一次见面,他救下落水的她。第二次见面,换她救病发的他。第三次见面,他强吻了她…媚妖活了那么久,从未这么狼狈过!“女人,给你两个选择一对本王负责二本王对你负责。”“我可以选三么?”某王爷闻言嘴角勾起,邪魅的躺在软塌上暧昧的看着她,直接将她拉入怀中翻身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