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5400000036

第36章 新的世纪(2)

在扎日南木措周围,星罗棋布有许多逐水草而居的藏宅村落。那些才冒出嫩芽的小草,究竟要侍奉多少牛羊呢?压在它们身上的负荷该是沉重的?这些绿洲的命运与海子的命运一样,也在不断萎缩、衰竭,被寸草不生的砂砾所替代。再把我们的视线拓宽到整个青藏高原,草场快速退化,世世代代生存的野生精灵正遭到空前的屠杀。藏羚羊濒临灭绝,野牦牛、野驴、野马、黑颈鹤等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被人类的双手强行给打破了。几年前在双湖工作过的同事告诉我,那儿的动物根本不怕人,常常是车让它们,而不是它们让车。如今这种情形很难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车轮每碾过一片土地,那儿的生态便会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海拔4500余米的藏北高原也不能幸免于难吗?

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这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六年前,一代旅行家余纯顺徒步穿越藏北无人区后感叹道:“阿里是地球上的一块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甚至无法破坏的净土。”藏北的确是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如今这片神圣的净土也正慑服于人类的力量。

风大了,海子涌起的波浪拍打在湖岸上“哗哗哗”直响,岸边的沙滩上滚动着团团水花。扎日南木措的湛蓝又加深了。这份醉人的湛蓝能像蓝天永存吗?在无数年之后,它还能与青藏高原同在吗?在远处的湖面上,跳跃着若有若无的千丝万缕般的雾状物,都是强烈的蒸发作用的产物,那是扎日南木措在流泪。它的泪会流干吗?

四、六月飞雪

走进藏北的人们常这样形容那儿的气候:“一年无四季,一天有四季。”藏北属典型的内陆高寒气候,年温差较小,春夏秋冬四季不明显,日温差却很大,昼夜温差往往可达30多度。早晨寒风劲吹,天寒地冻,中午却烈日高照,炎热难当。在藏北工作的日子里,如果运气稍差,自己也数不清到底要经历几次烈日与风雪的轮回。

那是6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作一套花岗岩体的调查工作。车翻上山口,那儿有一不大的玛尼堆,司机学着藏族司机绕了玛尼堆一圈,向山神致敬。由于前几日运气特差,他希望此举能给今日的工作带来些好运。在藏北,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比,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是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有时也会暗暗求助于冥冥之中的上帝。也难怪宗教会在西藏社会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的力量还无法克服自然界的灾害时,只能祈祷神灵,这是形势使然。然而,司机的敬祭并未给我们带来好运,翻过山口还未行1000米,我们的车又抛锚了。

司机检查了一下车子,叹了口气,说一时半会儿修不好。前面的露头点仅有七八百米远。再望望长空,虽然有几团乌云压在南边的天际,但此刻头顶还是湛蓝湛蓝的一片,估计坏天气还不会马上到来。我让司机把车修好后开到那边来接我。自己背上背包向工作点步行而去。

那几团乌云发展速度之猛是我始料未及的。几团黑东西迅速向我这边移来,并不断扩张,不一会儿,整个天空便已铺满了厚厚的一层水彩墨。几分钟前还沐浴着我的阳光被挡在了云层之外。随着乌云,刺骨的寒风从山边扑了过来。山上被白茫茫的雾样的东西给笼罩了。我知道那里已开始下雪。根据经验,那雪花很快便会飘临到我的头上。我赶紧收拾好图纸和记录本,向小车跑去。藏北的原野,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是找不到任何躲避之处的。

尽管抓紧了时间,但我还是比风雪推进的速度慢了半拍。在距车两三百米的地方,我被茫茫白雪给淹没了。先是一阵风扑面压来,我的帽子被吹落在地,我迅速弯腰抓住它。我的腰还没站直,豌豆般大的冰雹就打将了下来。这些白雪球打在头上、脸上、颈上,有些滑进背脊,冰凉如刀割。冰雹轰炸完头阵,接踵而至的是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狂风中打着旋,飘洒在天地间。这天是6月中旬,四季划分中应属仲夏的普普通通的一天。当内地的人们还不得不吹着空调以驱除夏日的酷暑时,也许很难想象在藏北的我正享受着大自然一种怎样的“恩赐”。

我很快变成了一个雪人,冻得牙齿“咯咯咯”直打架。离开车时,太阳很好,所以把羽绒服留在了车上,身上仅穿了一件毛衣。在这样的寒雪中,人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在西伯利亚的雪原中,人们发掘出了冰冻的猛玛象化石。耐寒性极强的猛玛象都未能从雪灾中逃脱,更何况乎人。我必须躲进车去。逆风雪而行并非易事,我一扑一拜,看起来很像太空漫步。这种“漫步”绝无浪漫可言。我是在逃命呀。

我跌跌撞撞来到车前,打开车门钻了进去。抹掉额头上的雪,才发现司机并不在车上。举目外望,他正站在外面向我招手。风大,他一人无法将车厢盖上。我再次冲进风雪里,和他一起用尽全力把盖子盖上。

司机说此处不能久留,气温陡降,怕水箱里的水冻结成冰损坏车子。车窗外雪越下越大,能见度已降到十几米。我先用GPS定位仪测出我们所在的位置并在图上标绘出来,再用罗盘测出下山的方向。司机发动马达,车慢慢向山下驶去。

前面是一条坡度较缓的沟,大概有三千米长。我们必须从这条沟下山去,然后回宿营地。从地形图和实地坡形看,汽车可以开下去。司机喝了点水,吸了一支烟,然后打起精神小心翼翼向沟下驶去。

这坡远看起来整体较缓,在局部地方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一些陡坎隐藏其中,远看根本就看不出来。加上大雪封路,无疑又加大了行车的难度。但那些陡坎都被我们一一抛在身后。前半段坡总算有惊无险地过来了,行至沟的中央,有一道五六米高的陡坎横在前面。由地理位置和地形判断,陡坎系冰川作用堆积而成,上面全是松散砾石。车开上去,砾石极易滑动,造成车翻人亡。更何况现在上面覆了一层雪。使得跨越难度倍增。

司机停好车,站在陡坎边看了半天,仍找不出可以下去的“路”要想再退回到山顶,已是不能了。上不能上,下不能下,我们真是走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唯一可以安全脱身的办法便是丢弃小车,人步行下去。然而车是我们项目最贵重的资产,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弃的。司机把烟屁股一扔,对我说:“你下去走路,我开过这道陡坎你再上车。”司机是出于对我的安全考虑。他单独驾车下去,即使车翻人亡,遇难的也只是他一个人。他的这种关心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在同一片阵地并肩战斗的战友,岂有把危险抛给战友,把安全留于自己的。我坚决拒绝了他。在此种情况下,人最需要的是对自己有信心,而信心又来源于同事的无限信任。我们重新回到车上。司机先把车摆端正,让车身垂直于陡坎,然后敛神屏气,蜗牛般向陡坎下滑去。车尾高高翘起,我前额贴着挡风玻璃,双手紧握住前面的扶手。司机稳稳地把住方向盘,脚死死地踩住刹车。车完全在靠下坠力滑行。滑至陡坎的中央,雪下面的砾石不堪重负,纷纷挣脱泥土的束缚向陡坎下滚去。车失去了支撑点,随着坠石往下飞去。先是一种失重的轻飘感觉,继之人在椅子上重重撞击了一下,人被高高弹起,头再在车顶篷上撞击一下,车便稳稳地停了下来,而且是四轮着地。后面陡坎上的乱石还在往下滚。这种惊险动作很多人也许只有在电影里才能见到。

我侧脸看司机。他正闭着眼睛,痉挛般地瘫坐在椅子里。在这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他的鬓角处却沁着两颗汗珠,他的身子在微微颤抖。这位在驾驶室里摸爬滚打20年经验丰富的司机,如此惊心动魄的遭遇也许还是第一次吧?

五、陷车

6月底,在我们的野外工作接近尾声时,一场大雪却把我们一连困了几天。在海拔5000多米的荒野,被困雪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希望能一气呵成做完所有的野外工作后往山下撤。长时间在生命禁区线以上工作,身体内脏各器官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加之缺乏维生素等营养的补给,我们中的每一位都被扭曲得变了人形,十多个人不论年长年轻都无一例外地浮肿了,个个看起来胖胖的。我们天天都盼望着雪能融化得快一点,让我们的煎熬少一点。所以那天一大早,当帐篷周围的雪刚刚化尽,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吹响了上山的号角。

车一路颠簸着穿过一片沼泽,爬上了一个海拔5700余米的平台。平台地势高、气温低,雪融化得慢。山脚的雪已融化殆尽,此处却还是白茫茫的一片。车行驶在上面,一点也不觉颠簸,司机戏称为白色高速公路。一则指车行在上面平稳;二则指雪表面看起来平平展展,下面却隐藏着丛丛杀机,稍不留神车便会陷进去。我们提心吊胆走了一大半,眼看着车就要走出雪地了,突然车后身一坠,两后轮掉进了陷阱里。

我们只在心里叹息了一声,感慨今天出师不利,在藏北工作,陷车是家常便饭,甚至成了我们工作中一道凝重的风景线。在无数次痛苦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救方法。下车查看,两后轮的大半部分陷了下去。此处为一凹地,大雪之后连晴几日,融化的雪水无法排泄,淤积于此,表面看起来还硬朗,实则下面却是松散的软泥。车辆陷在其中,根本无法动弹。细看轮边,已沁出了汪汪的浊水。这种陷车唯一的自救方法就是用千斤顶把车身顶起来,往轮胎下垫石块。先往车下垫一木板,以最大限度减少千斤顶对地面的压强。尽管如此,当千斤顶伸长时,不是车身往上升,而是木块不断往泥土里陷。此招宣告失败。我们最后可做的便是原地等待援兵的到来。

下午6时,救援车强行突破两条河流,兜了好几个圈才爬上平台发现我们。此时,要靠近我们已比早晨难出十倍。经过一天的日照,早晨成片的雪地已变成块块雪斑,雪水积攒成一个连一个的洼地,汽车甚难跨越。救援车先绕到山脚下,取道积水较少的坡地,才得以来到我们的车前。

在救援车的拉动下,我们的车得以脱离泥潭。可是当两辆车在向外突围时,又分别被陷住了,脱不得身。

太阳已掉到西边那座无名山峰的背后,天际处燃烧的晚霞正逐渐变淡。气温迅速下降,高原的夜风吹得人直打寒战。司机的鞋袜在拖车时被打湿,不胜御寒。他把它脱下来,取而代之套上几只样品口袋。我的肚子叽里呱啦直响。中午只凑合着吃了半罐八宝粥,产生的几卡热量早被消耗殆尽。同时,我感到一阵阵头晕。司机也直喘大气,说头痛得厉害。这是高原反应。我们所处的海拔高度快接近5800米了。

我们唯一得救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另外两辆车。晚上10时从电台传来的消息是,在暮色中两辆车找不到过河的地方。此后,电台中断了。我们不得不作好最坏的心理准备——在此过一夜。做地质工作,没有帐篷露宿荒野本不算稀奇,可是在海拔5700多米的生命禁区露宿不知此前有没有先例。饥饿、寒冷都是对人的严峻考验。我们互相鼓励提醒不要睡着。在如此严寒的夜里,睡着很易感冒。

晚上11时许,中断多时的电台终于传来消息,那两辆车已第三次摸黑从日(日喀则)-阿(阿里狮泉河)公路出发了。1时许,又传来消息,一辆车已陷入泥沙。我们的四辆车中未陷的只剩下一辆了。如果那一辆再不幸被陷,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建议那辆车原路折回或原地等待。但队友仍坚持找寻。他们也清楚,黑夜里,在茫茫荒野找人相当困难不说,即使找到,今夜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车都救出重围。最终结果也顶多是在此露宿的人多几个而已。他们知难而为之,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我很感激他们。说实在的,我们在静待,他们在行动,危险远大于我们。黑夜,在这遍布陷阱的荒野行车,不但极易陷车,而且很易车翻人亡。本来他们可以待在帐篷里舒舒服服过一夜,而不来这儿受罪。当他们试了两次都无法渡过两条冰水河时,从各个方面讲已是仁尽义至而可问心无愧返回宿营地。可他们没有。在藏北的这几个月里,我们正是靠着这种亲密无间的团队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也正因为有了一个团结强大的集体支撑,每当我徒步于渺无人烟的千山万壑时,心头才会是踏踏实实的。

凌晨3时,救援车的车灯终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之内。司机用车灯向他们打着信号。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救援车绕到了我们的车面前。试了一下,没有把车拖起来。大家商量决定:所有的人挤在两辆车里(这样可以增加车内温度),就地休息,待天明才开始挖车。

所有的人都是早晨吃了点饭,中午都是吃的干粮,加之连续行车,人早已疲乏得不行。一会儿,同事们便喘着粗气睡过去了。我也同样疲惫,浑身像散了架,然而在我的思想深处,一种游丝样的东西牵绕着我,使我无法入眠。突然间,心里升起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到外面走走。于是打开车门,离开了“温暖”的车厢。

外面冷得像个大冰窖,夜风吹在脸上,寒气直往骨子里钻。我响亮地打了个喷嚏,随即稳住了自己,既然出来,我就不会轻易缩回去。此刻,白天那雪水积成的洼地已结成块块寒冰,踩上去咯吱咯吱直响。藏北的夜静得出奇,天地间一点声响也没有。冈底斯巍巍的山峦显得静谧而和谐。站在夜中,侧耳倾听,微微的细风中仿佛萦绕着因曷陀尊者(因曷陀尊者为藏传佛教的十六尊者之一,相传住在冈底斯山上)为天下芸芸众生祈祷的福音。今夜是一个晴朗之夜,月色清柔,深邃的夜空中稀稀疏疏地缀着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星。在藏北,天地间的距离拉得是如此之近,几朵浮云仿佛伸手便可触及。在家乡,月朗星稀的夜空是高远的。我委实想念家里的亲人了。来西藏也快三个月了,我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尤其是在这种身处绝境的时候。

挟着一身寒气回到车上,打了一会儿小盹,便被同事叫醒。睁眼一看,天已蒙蒙亮。揉揉眼睛,即开始挖车。

早晨,土还被冻着,找石头是件相当费力的事。先用钢钎把冰层砸开,再撬松石头。把车轮胎垫平,另一辆车一带,车脱离了陷阱。大家上车,没走几步,刚才还充当救援车的那辆车碾破土表面的冰层,四个车轮全陷了下去。就这样几步一陷,当我们把四辆车全部从陷阱中救出来,并突出那片重围时已是下午5点钟了。这期间,我们一直在海拔5700余米的地方干着最繁重的体力活,从没停歇,没吃一粒米,没喝一滴水。

下午6时,四辆伤痕累累的小车载着疲惫不堪的我们终于回到了日-阿公路。司机把车停在路边,点燃一支烟悠悠地抽起来。我回首望那片困住我们的地方,在晚霞的映照下,那红色的山峰像燃烧的焰火,上面残雪晶光莹莹,远看上去,那儿什么痕迹也没有,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般,平静如初。不知为何,我的泪泉又一次沁湿了我的眼睛。

结篇

同类推荐
  • 精灵鬼怪故事

    精灵鬼怪故事

    《精灵鬼怪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有的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的经典之选,具有新疆民间文学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保持了原初的味道和浓郁的地哉特色。
  •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诗风较之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更为平易轻淡,但自有其独特追求和隽永意味。此诗集所辑作品跨度凡三十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绩。作者简介林莽(1949—)原名张建中。在北京上小学、中学。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一。1975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92年到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工作,1998年到《诗刊》工作。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林莽诗歌精品集》等七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林莽诗画集》等。
  •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朝崇祯年间和清朝顺冶年间,合称为“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重要的因革时期。《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对明清之际小说作家进行了整体研究,考察了作家的生存状况和创作心态,考察了时代、地域、作家、作品诸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研究各种体裁各个时代文学创作与发展规律都具有比较普遍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 慕容雪村随笔集

    慕容雪村随笔集

    慕容雪村说:“这不是正菜,而是所谓的‘杂拌’。”但是,这些“杂拌”比“正菜”更有味道。作者洋洋洒洒,天马行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这些“杂拌”中,作者将历史、哲学、宗教熔于一炉。言简意赅,直逼主题,开门见山,直指人心。《中国美食地图》是美食风物志,活灵活现,色香味俱全;《做爱的经济分析》诙谐有趣,见血封喉。可以说,慕容雪村的随笔是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之后,中文世界里最具个性的杂文随笔。
  • 深夜物语

    深夜物语

    这是一本写于无数个深夜,也将在未来更多的深夜与你相伴,安心于归宿的书。这是一本睡前读物,你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也可以从任何一页结束。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能回到最初的自己。200多篇隽永短文、直指内心的句子、意蕴丰富的插图,涉及爱情、友谊、工作、生活等话题。作者用极其细微而又深刻的笔触,写出我们和这个世界复杂而又隐秘的联系,揭穿我们在这个年纪的疑惑、孤独与欲望。
热门推荐
  • 凡凡,来世今生我只喜欢你

    凡凡,来世今生我只喜欢你

    “凡凡,我们永远在一起。”“好。”“凡凡,我们结婚吧。”“好。”……“凡凡,不要离开好不好?”“……”谁也不知道这一刻的幸福,下一刻还在不在。以为的天长地久刻骨铭心,也会转瞬即逝。再次相遇,物是人非,连一句‘你好吗’都是奢望。池旭说:凡凡,我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你!夏岚莞尔,心里默念:三生有幸遇见你。大概人的一生有好运,也会有背运,花光所有好运只为遇见你,可是凡凡你告诉我,我该怎么留住你。
  • 灵武剑诀

    灵武剑诀

    追逐强者的梦想始于最初的痛苦,不灭的火焰,唯有剑裂于天地。我的强大原来只是一场预谋,这是天数,不!我的路,我自己走,不受任何人约束,谁都无法左右。伙伴!携手并肩,远离痛苦,造就美好世界。以剑之名,征服天下,这,就是不一样的仙侠!
  • 一世孤止

    一世孤止

    三千年前,妖界,天界,人界,三界大战,混战中一只白狐把妖王关进了九妖塔,妖界落末,孤寂的妖王等待了三千年,等待白狐给他一个解释,三千年后,她果真来了…
  • 复仇:真千金VS假千金

    复仇:真千金VS假千金

    【欢迎入坑】这是一场预谋许久的阴谋。或许她们还没发现。狼和狐狸在厮杀,虎在草丛中窥伺着这一切。虎是幕后者,操控着一切。狐狸便顺理成章的,被推波助澜,成为了别人暗中的‘刀’。后来狼于是,不如坐看狐虎之争,渔翁得利。有意思。这个社会,是赢家通吃,输者一无所有;赢家?她们就是赢家!
  • 宫主驾到:萌汉纸请签收

    宫主驾到:萌汉纸请签收

    小时候,他们是青梅竹马,是欢喜冤家,亦是未成的恋人。多年后,他是扬名世界的红模,大明星;她是娱乐圈的金牌经纪人,狗仔队中的一姐。星星之火可燎原,当冤家再会,他们还会再一起吗?
  • 背叛的感受

    背叛的感受

    这本小说描述的一位较好的朋友,最后因某种原因遭到背叛。
  • 车神崛起之荣耀九州

    车神崛起之荣耀九州

    热血激昂,青春无限!白小飞在绝境之中迎难而上,踏上了一条与当世无数天才车手的争锋之旅。为亲情而战,为兄弟而战,为国家的荣誉而战。新书《车神崛起之荣耀九州》热血车王,火爆来袭。为你带来不一样的视觉震撼冲击感!!!
  • 末日殖猎者

    末日殖猎者

    当末日降临的时候,有人颤抖、有人哭泣、有人祈求……但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拿起我们的武器。
  • 紫茉花开

    紫茉花开

    我叫紫茉,喜欢那清新淡雅的茉莉花。我从小被捧在手心中长大,在别人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小公主,但公主也会有长大的一天,长大之后就会面对所有成年人都会面对的烦恼与抉择。幸好,爸爸妈妈在给予我爱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乐观向上地生活,并在我身边鼓励着我,让我成为一个百折不挠的人,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 天下易

    天下易

    这是一个仙门遍立,道者为尊的世界。天道大势,九为极致,盛转而衰,众生应劫。主角生于天象非天命,看他如何不忘初心易天下,携领众生迎天劫。本书等级划分:筑基,化灵,结道,道尊,不灭,神虚,神道,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