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握着手里的银子,眼睛直泛酸。他知道这个小姑娘是听说他们的父亲病了,所以故意给他这么多的。站在原地想了想,留下弟弟何勇在原地等待,自己追了上去。
“小姑娘,你们一定是第一次来这里吧,要不我为你们当向导吧。不然我无法安心。”何军追上了苏小漫两人局促的说道。
苏小漫见何军那坚定的神色,知道他是出自真心。说不定自己要是拒绝了他,他会将银子还给自己的。就点了点头,同意了。
于是何军让两人稍等片刻,回身同弟弟交待了一下就过来带着他们往人潮涌动处走去。
一路上何军向苏小漫介绍到,庙会的起源是城里一些穷苦人家的年轻男女为了传递情谊自发举行的一项活动。大致就是相互之间有情的男女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增加感情,等到感情成熟以后再举行婚礼。
后来城里比较富裕的人家发现这样组成的家庭男耕女织,美满幸福。就自发的也要求自己的子女去参加这样的活动,久而久之,这件事情急传到了当时的城主大人耳里。再然后城主大人就颁发了一条法令,定出每一年的这一天全城都举办这个活动,让陌生的男女聚到一起相互认识,彼此之间有意的就可以请媒婆说媒,并规定商人富甲不得歧视穷苦人家。倘若有两人或者多人同时喜欢上一人可以公平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看当事人最后选择谁。没被选上的也不允许打击报复。
这一条令刚实施时还是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说贫富分化,富家子看上穷家女,官家小姐喜欢上落魄书生,或者霸道公子强抢别人的意中人等等。不过在一年一年的改进和城主的严格管制下,再加上大多数这样组成的家庭都和和美美,让整座城里的人们少了很多矛盾,所以也都愿意举行这样的活动。就连富贵人家也认为让自己的儿女自由选择比父母包办要来得美满。于是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庙会。
所以西山上的庙会只是建了一间很大的月老庙,月老庙的旁边有一棵百年老树,树上挂满了年轻男女丢上去的定情丝带,也有些是为家人祈福的丝带。远远望去,满树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走进了才发现,树下放了一架五米长的木梯,旁边有一张木桌,上面摆满了各种颜色的丝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在那里帮人们书写祈福或者许愿的丝带,木梯上还爬着一个十来岁的小童,帮忙挂着丝带。也有自己识字的人,为表诚意花几个铜板买了丝带自己书写。
何军告诉苏小漫,这个老头儿原是城里的一位教书先生,后来儿子进京赶考,托人捎来话说在路上生了重病,媳妇去寻,结果一去不回,留下年幼的孙子和老头儿相依为命。城主看他们俩可怜就让他们来打理月老庙。一住就是好几年。
月老庙的左边还有一个四合的小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