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69200000008

第8章 电视崛起的年代(2)

白手起家在什么地方呢?一无台址、二无机房、三无电视设备、四无频道、五无经费、六无懂行的电视技术人才。一句话,两手空空,怎么建台呢?既然市委、电台党委信任我们,我们顶着困难,上靠领导,下靠群众,群策群力,发扬敢想、敢干、巧干的精神,利用我们多年在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工作关系,加上私人友谊关系,还有左邻右舍四面八方的朋友关系,到处求援,决心大干一场。

创业初期,没有地皮,筹备组向市成人教育局借。成人教育局领导将新街口外大街14号一所停建校舍三层楼的一部分借给电视台改装使用,电视台答应建成后,首先开办电视教学节目,他十分高兴,第一炮就这样打响了。

有了房子,立刻动手改装,全体人员自己动手搬砖、刷墙、打洞、立桩、穿孔、布线……不管你是编辑、记者,还是领导,都和工人们一起干,几天下来,个个都像泥猴子。不几天工夫把厕所改建成播音室,教室改成了机房、编辑室和会议室。

有了机房,机器设备还没有着落,后来听说中央电视台有一套淘汰下来的黑白电视中心设备,放在库房中没用。筹备组立即向中央广播事业局求援,经批准,这套黑白电视中心设备送给了市属电视台。

有了机房,有了设备,没有电视频道怎么办?这可把筹备组难住了。当时,华北地区米波频道(1-12频道)都已经有主了。市属电视台申请频道只能在分米波频道(13频道后)中选择,这很不理想,而且要改装所有的电视机。经过调查了解,6频道分给了河北任丘电视台(华北油田电视台),而他们一时还不具备建台条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筹备组通过河北省广电厅与任丘电视台联系。任丘电视台的同志听说是支援首都北京,同意将6频道让给北京市属电视台。

1978年5月,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的华北地区八省市电视频道分配会议上,正式将6频道分配给北京市属电视台。

没有发射塔,订货又来不及,广播科研所支援了一座自立式铁塔。工程队好不容易从北京郊区沙河镇将这座铁塔拆卸后运到电视台,一丈量,那个院子根本放不下,只得另找高楼,在上面建立简易发射塔,用微波传送信号。最终找到了条件比较理想的宣武门饭店,经市委批准,把这座饭店的15层一个6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改装成电视发射机房,在16层楼顶上竖立了一座20多米高的简易发射塔,塔桅杆上安装6组蝙蝠翼电视天线,使发射天线高度达到72米,配上2套功率10千瓦的发射机,信号用微波从位于新街口外大街14号的电视台院内传输,经过该塔发射,可覆盖北京城区及近郊区。

1979年初,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市属电视台的建设基本就绪。电视台原拟名“首都电视台”,因原北京电视台已改称中央电视台,所以经中央广播事业局研究,将市属电视台定名为“北京电视台”(英文缩写“BTV”)。

北京电视台1979年5月16日开播。这天下午2时,在电视台仅有的一间40平方米的演播室内举行了隆重的开播典礼。开播典礼通过电视向首都观众进行了直接播出。播出开始时,先播了由中国科学电影制片厂设计制作、音乐家王立平谱曲的台标——屏幕上显示出在星空闪烁的太空中,三颗卫星围绕地球旋转,音乐高潮时,从中心推出“BTV”三个字母和“北京电视台”五个大字。据现场导演回忆,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开播典礼最后一个节目是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全宝合说的相声《打灯谜》。演出前,导演曾和侯宝林见面,说明演出的房间小、条件差,请侯大师多多谅解。侯宝林说“这怕什么,我刚从福建前线回来,那儿条件多艰苦呀,你们电视台总比那儿要好”。

没想到电视台开播典礼时,小演播室里特别热,又不能开空调,怕有杂音传出去。台内同志事前想了个办法,买了十几个大塑料盆,装满冰块降温。演出头几个节目时,温度还可以,到侯宝林与郭全宝的压轴节目时,室内温度已经很高了,再加上聚光灯的照射,侯宝林边说边大汗淋漓,看见郭全宝还慢慢腾腾地捧哏,他一边擦汗一边催促郭全宝“快猜呀,我可热得受不了了”,他这个“现挂”把全场人都逗笑了。

节目一结束,导演赶快去赔不是:“您辛苦了,我们这条件是有点差。”侯大师诙谐地说:“哎——哪是有点差,是太差了,可热着我了。”接着他一拱手,严肃地说:“我佩服你们北京电视台的导演们,在这么差的条件下,还能想方设法办节目,就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了不起,真了不起。我相信今后北京电视台一定能搞出好节目来。”

五、“看电视难”凸显,政府着力解决

北京电视台开播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发贺电的、推销产品的、联系参观的,十分热闹。那时,“电视热”渐起,电视机还比较紧俏。在西四电讯商店门前排队买电视机的队伍中就有人议论:“最近,北京又出来一家电视台,每天晚上播放电影,我们邻居家的电视机每天都能收看电影,我们家孩子也催我买电视机。这不,钱凑齐了,今儿还不知道买得上买不上呢!”

电视台增多,群众欢迎,各机关团体也高兴。不久,北京市第七届三次人代会和第五届二次政协会议召开,北京电视台把唯一的一台老旧转播车开到会场,拍摄了新闻、专题和花絮,播出后反响很强烈,代表们看了电视报道,激动地说:“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上电视啊!”

然而,开播没多久,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北京电视台使用的黑白电视中心设备是1958年生产的仿制产品,已经在中央电视台使用了二十多年,又在地震棚中存放了两年多,饱受酷暑严寒,所以很难正常工作。设备的连接导线,早已失去了弹性,一弯就断;高阻值电阻,经常断裂;电容干枯失效;各种变压器漆包线绝缘层脱落,容易造成短路打火……使用这样的设备播出,自然会出现电视信号不稳定、图像模糊、有声无影或满屏雪花的现象,观众因此对看不好电视意见很大,有人用电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多瑙河之波》、《今天我休息》进行讽刺,甚至还有观众来信说:“看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不是享受,而是活受罪。”

当时群众反映“看电视难”还体现在电视机不太好买,电视播出故障多,节目单调、播出时间短,还有就是许多地方收不到信号,看不到节目。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很重视,很快派人到电视台了解情况,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设备和资金问题。市经委通过国家计委把河北保定胶片厂闲置的一套晶体管彩色电视中心设备无偿调拨给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对这套设备进行了部分修改,以保证播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国家计委还将河南开封磁性材料研究所闲置的一台美国安派克斯公司生产的AVR-Ⅰ型四磁头彩色录像机无偿调拨给北京电视台。此外,北京广播事业局还通过市财政局向国家计委申请了70万美元,1979年购买了7套日本NEC公司生产的MNC-72彩色摄像机;1980年初购买使用1英寸磁带(开盘式)的螺旋扫描C格式录像机、BVH-1100p柜式录像机、BVH-500p便携式录像机,3/4英寸磁带BVU-200p彩色录像机等设备。1981年,北京电视台又利用市教委60万美元专项拨款,购买了自动化播出系统和10台日本日立公司SK-91彩色摄像机等设备。经过3年努力,北京电视台终于完成了从电子管设备过渡到晶体管设备,从黑白电视播出过渡到彩色电视播出,初步解决了电视播出故障多的问题。

针对观众反映“北京电视台节目单调、播出时间短”的问题,北京电视台加强了电视节目的创办。1980年起,先后创办了《体坛巡礼》、《简明新闻》、《北京地区天气预报》、《科普园地》、《万花筒》、《体育欣赏》、《一周综合报道》、《文化生活》、《京华博览》、《北京剧院》、《大观园》、《影视之窗》、《电影欣赏》、《经济信息》、《观众之声》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

1984年3月,有一项针对北京地区电视覆盖情况的调查显示,当时北京有923万人口,按广电部规定的技术指标,能看到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有72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8%;能看到电视,但看不好的有172万人,占18.6%;根本看不到的有34万人,占3.6%。同时,能看到北京电视台6频道节目的有690万人,占74%;能看到6频道节目,但看不好的有近168万人,占18%;根本看不到6频道节目的有90多万人,约占10%。

北京郊区人民看电视的愿望由来已久。1976年,在门头沟区妙峰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年终分配后,有社员提出为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要求生产队买一台28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谁知道电视机买回来后,收不到电视节目,这可把全村人急坏了。有的人说:“花这么多钱,想看电视节目,到头来成了看电视机。”大家都很扫兴,村干部心中更不是滋味。他们误认为是电视机坏了,运到门头沟河滩镇去修理,结果发现不是电视机的毛病,问题出在接收电视信号上。过了一年多,村领导到区里开会,听说附近村庄有市委宣传部派来的工作队,其中有广播电台的成员。村干部就找到电台的同志,请他们到村里帮助解决收看电视问题。广播电台的同志拿来电波场强测试仪,等到晚上电视台播出时,对周围的电场强度进行了测试,发现是场强不够。于是在大队打谷场南头地势高、东边山头低平、电磁波较强的地方,把一根5米长的木杆,绑在6米多高的大树上,然后将五单元振子天线,安装在木杆顶端,用偏平馈线把电视信号引到电视机上,这样使电视播出了节目,社员们高兴地鼓起掌来。村干部终于去掉了心病,买了一年多的电视机,终于让乡亲们看上了。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北京郊区先后建立了昌平电视台、房山电视台、平谷电视台、怀柔电视台、密云电视台和丰台有线电视台。在北京郊区、县建立了169座电视差转台和10座广播电视为解决看“电视难”问题架起的皂君庙电视发射塔卫星地面接收站,有各种电视差转机278台,总功率2800瓦,可以收看到北京电视台6、21、27三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北京电视台6频道节目的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北京郊区、县人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缓解。

六、凭借北京电视教育台赢得平稳过渡

1981年5月,北京电视台建台两周年时,人员发展到103人,电视台成立了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电教部、技术部和办公室等部门,已初具规模。但是,发展仍然跟不上需要,观众有爱看新闻的,有爱看体育的,有要求办青少年节目的,也有要求办老年节目的。他们经常给电视台写信、打电话、提建议,甚至有人大代表多次在市人代会上呈交提案,要求北京电视台尽快解决节目单调、故障多的问题。

当时的新闻播音室是由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卫生间改建成的,每到夏天播音员在里面播音,有灯光照射,隔几分钟就汗流满面,不得不停下来补妆,打开窗式空调降温;办公室内用的都是旧桌椅,数量严重不足,新闻记者跑一天回来,连坐的地方也没有,仅有的一两把椅子要留给值班编辑改稿用;拍摄新闻用的摄像机数量很少,而且多数是从外单位借来的,档次不高,遇有灯光,推拉摇移镜头中就会出现像“彗星”一样的拖尾;台内仅有的一间40平方米的小演播室,既不能布置大型景片,也无法录制大型节目;最令人担心的是安全问题,电视台开播时,用微波从小西天台址向宣武门饭店顶部的发射台传送信号,不久,微波出现故障,每天的晚间新闻全靠司机驾车送录像带,有许多次险些误播。当时,台内没有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谁用机器谁保管,所以,每到夜晚办公室和楼道内到处是显示电池充电的小红灯、小绿灯,一闪一闪的很不安全。有一次,北京无线电技术学校的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到北京电视台参观,他非常惊讶地说:“我天天给学生们讲电视台的设备如何先进,机房要求多么高,没想到你们用这样的设备办电视,真让我们敬佩。”

观众的意见和电视台的现状促使北京电视台下决心加快发展,从根本上改善首都观众的看电视问题。

1981年5月30日,北京电视台上报的新台建设工程方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报送国务院、国家计委审批,建筑规模按两套节目考虑,总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但80年代初,国家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正在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开新建项目,这使北京电视台修改了建设计划,先建一座简易的北京教育电视台,同时继续为新台建设做努力。

1982年1月27日,北京市政府向北京电视台拨款60万美元,用于购买教学播出设备,改善教学播出手段。到1983年2月,北京电视台已开办了12种教育节目。因此,有人称北京电视台是“以教育起家的”。

同年,北京电视台又提出了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低息贷款,建设北京电视教育台的过渡方案。这个方案1985年4月,经北京市政府报请国家教委批准,选址在海淀区皂君庙甲2号,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电教贷款和自筹资金,从1985年4月到1986年8月,历时一年四个月建起了北京电视台的过渡台址——北京电视教育台。

1986年10月15日,北京电视台在新建成的教育台,用新开通的21频道,开始向北京地区试播国家教委安排的教育节目,播出时间为每周一到周日的11:30至20:10。21频道发射功率为30千瓦分米波,覆盖半径70公里。

1987年9月,北京电视台又向广电部申请了27频道。11月17日经广电部批准,中央电视台的2、8、15、33四个频道和北京电视台的6、21、27三个频道都将使用中央电视发射塔发射。

在北京电视教育台竣工的同时,北京电视台购买的一批新设备也相继到货,其中包括一批最新型的摄像机、录像机、5讯道彩色电视转播车、10千瓦全固态电视发射机、30千瓦分米波发射机和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卫星地面站等设备,电视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得到了显着加强。

同类推荐
  • 当代教育变革浅析

    当代教育变革浅析

    本书,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当代教育所发生的重大变革为分析、研究主要对象,较为集中地归纳了变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发生变革的国际国内背景、原因,剖析了变革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试图对当代中国教育变革有更为全面、本质的了解,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坚持把教育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国战略。
  •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近年来,随着传媒制度的创新,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快速投入到传媒产业发展中来,引起传媒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本书是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并结合深入的实证分析,阐释制度因素和市场供给因素对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提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
  •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本书内容包括: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初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对家庭环境改变的适应、对学校环境改变的适应。
  • 做有智慧的校长

    做有智慧的校长

    本书围绕如何成为智慧的校长展开论述,倡导校长应当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更要用智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内容包括:重点,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让学生做主人放手学生做环境控制的主人请注意,孩子在场等。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热门推荐
  • 德伦撒多的秘密

    德伦撒多的秘密

    夏洛里安·加西亚,我以女王和神的名义赋予你家族最高的荣誉,请你在神的面前说出家族的誓言。一袭黑色加法长袍,只露出半张脸的法师,在教堂的最高点显得没有半点感情。他是不想接的,可是····事到如今,真的没有办法了·····我可以逃吗?他不停地问。···再次从异元出来时,他说:奥吉叔叔,离下一次加冕还有多久?奥吉抽着手中的香烟,吐了一口眼圈:还有两个月。“那就帮我准备一下吧。”“里安,你可想好了?”“我长大了”他的眼眸不带半点感情。
  • 逍遥灵域

    逍遥灵域

    萧杨在寺庙中捡到一颗菩提,发现一个名为灵域的空间,空间中草木丰盛,山清水秀。萧杨通过开发灵域得到一笔又一笔的财富,他不停的探秘灵域,灵域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同样也颠覆了这个普通少年的认知……《逍遥灵域》读者1群127622184
  • 文渊阁书目

    文渊阁书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门徒札记

    门徒札记

    你永远不会知道门的另外一边是什么....
  • 不羡鸳鸯只羡狐

    不羡鸳鸯只羡狐

    第一世,她不过是王母瑶池初修成人形的牡丹仙子,却因在蟠桃会的惊鸿一瞥,恋上风华绝代高高在上的东华帝君。她的爱卑微不值一提,却犹如飞蛾扑火,义无反顾。第二世,他投生人间历经劫难,她义无反顾地紧跟着投入轮回之道,只愿在匆匆数十年中有机会守在他身边。然而,他却亲手将她投入烈火之中,让她身心俱焚。第三世,她成了青丘的一只白狐,修炼两千年,偷眼看人世繁华,却再不经意间落入他的眼。他说,他要渡她成仙,永离凡世苦楚……女人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狐狸精,男人的梦想是女友是狐狸精,啊……敢抢我的书,我不会让你抢在我之前成为狐狸精的!
  • 爱呀!你啊

    爱呀!你啊

    一对孤儿相依为命,一个美貌绝伦,一个聪明坚强,在社会的帮助下,考上了市内的大学,在报名的时候巧遇相守一生的富二代,一个帅气但又沉默,一个阳光但很无知……在校园里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真挚的爱情,贫与富,爱与恨,悲与欢,离与合……真情的流露,现实的残酷,跌宕起伏的情景,让人欲罢不能。
  • 愿望树下的他

    愿望树下的他

    她发现现在的一切都不是她的,她努力找回她自己的,却被他人用奇怪的目光看着……她遇见了他,她找到了那棵愿望树下的他,可结果……
  • 最佳男配:这个将军有点娘

    最佳男配:这个将军有点娘

    一场意外,与好基友一起穿越到了小说世界。祁常胜一个现代无父无母的孤儿,意外成了将军府的少将军,看着突如其来的两个蛋,她陷入了混乱。而好基友则成了熟知小说的当朝六皇子!出生入死都是她,坐享其成都是他,与其当一个炮灰,不如好好成为小说中的最佳“男配”!(作者已疯,此书免费,不想哔哔,不喜勿入!爆笑文,该虐则虐)
  • 命运之我们的爱

    命运之我们的爱

    命运是一道枷锁,把你我紧紧栓在一起……我们从不知道结局,但我们注定相遇
  • 鬼道狂仙

    鬼道狂仙

    青灯盏、古铜佛,一只小鬼常相伴。流落尘世的小乞丐白云意外身死魂飞魄散之际却被依附在半枚古玉上的一缕执念借尸还魂重临人间。从此踏上一条求仙问道的浮沉路。不一样的仙侠世界演绎一场穿越时空的旷世情缘。当繁华落尽,不羡鸳鸯不羡仙只愿和你到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