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种能量。宽容能使人在迷茫时变得清醒,气盛时变得平和,遂成为高尚的拥有,正义的存在,明智的举措。但宽容必须得有一定的原则性,在是非面前讲宽容,是对正义的亵渎,对真理的出卖。宽容是一个人求进取、求发展的前提。经商的讲究和气生财,居家过日子追求的是家和万事兴,在单位与同事相处也应该互谅互让。当一个人不为世俗的微功小利煞费心机、绞尽脑汁的时候,就能认真考量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切,才有可能避开身边无谓的争斗和纷扰而积蓄起属于自己的能量。宽容更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有素质、有修养的体现。由此,只有人们都学会多一点宽容,社会就会少一些怨愤和纷争,多一些和谐与安宁,发展环境就会少一点摩擦和掣肘,多一点顺畅和效率。
宽容是做人做事做官的根本,是新时期建设和谐富裕社会之基。宽容更是一种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作为一名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人、容事、容言。
首先要容人。“人上一百,五谷乱杂”。要容人之短,不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对部属要多理解、少挑剔,多引导、少指责,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眼光去欣赏别人的闪光点,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去发掘别人的生长点,在鼓励帮带中共同提高,积极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要容人之长,正确对待人才,不能嫉贤妒能,排挤甚至报复打击,通过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使自己不断地长智慧、长本事;要容人之过,善待他人,容许别人犯错误,不求全责备,不以偏概全,更不能揪小辫、穿小鞋、记小账。
其次要容事。“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事关全局的事,要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力求原则上一致、思想上统一,不在细枝末节上搞无所谓的争论和纠缠;对于无关宏旨的事情,要相互谦让,豁达大度,不计恩怨得失,不争你高我低,出了问题不遮掩,敢于承担领导责任,真正做到对上不媚,对下不欺,对左右不虚伪,以虚怀若谷的胸襟赢得上级的支持、同事的尊敬和部属的信任。当然,容事决不是不讲原则、不分是非,容忍一切事情。对于违背原则的事,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鹿就是鹿,马就是马,坚决做到不护短迁就,不放任自流,该揭短的揭短,该批评的批评,该纠正的纠正。
再次要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容言的关键在于闻言。要闻“诤言”不怒。浄言往往“带刺”,但大多出于公心,要放下架子,舍弃面子,虚心诚恳地倾听意见建议,对待批评不多心、不恼怒、不怀恨,真正做到闻过则喜、闻过则改。要闻“错言”不怨。对有较大出入的意见建议,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正确对待,冷静处理,拿得起放得下,听得进想得开,即使遭到误解,也经得起考验,受得起委屈。要闻“谏言”不弃。纳百家之言,集八方之策,特别是对来自下级和群众的意见,更应虚心听取,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
学会宽容,便可历练一种豁达的处世气度。学会宽容,就是要小事讲风格,勇于吃亏,善于忍让,不患得患失,对那些非原则性纠争不去计较,看成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始终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增进幸福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此乃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道德准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宽容不能不说是一种厚爱,它的魅力还在于致使被宽容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因感动而行动,激发巨大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营造优良民风,构建和谐社会,宽容无价,值得彰扬。
九《悚至塞上》与沙坡头景观
唐代着名诗人、杰出画家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脍炙人口,描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塞外美景。作为优秀人文资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的经营者们捷足先登,既塑像又题刻,引得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在领略胜景之余,众说纷纭并一味地质疑:诗中所描述的那种意境是否就是沙坡头景观的真实写照?经过文献考证,王维出使塞上过宁夏已经成为定论,而王维是否涉足中卫本土抑或沙坡头,还需要严谨辨析,并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王维其人王维,字摩诘,生于701年,卒于761年。唐朝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初为太乐丞,因令人舞黄狮子获罪,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任中书令,王维赋诗拜谒,自陈抱负,遂被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贬,王维也因此遭冷遇。恰在这时,凉州报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的战报,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李林甫借机将王维排挤出了朝廷。时年36岁的王维在离开京城长安的时候,心情激愤而抑郁。王维在凉州完成了宣慰使命后,在节度幕府兼任判官,后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后曾受伪职,叛乱平息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历史背景唐玄宗开元初年,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崔希逸与吐蕃边将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双方撤去边界守军,让百姓自由放牧牛羊,双方相安数年。后来,吐蕃西击唐属国勃律(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勃律向唐朝告急,唐玄宗命吐蕃罢兵,但吐蕃不理睬,遂破勃律,玄宗非常生气。这时,恰巧崔希逸的属官孙诲人朝奏事,当唐玄宗问及吐蕃情况时,孙诲说吐蕃没有任何防备,如果进袭,必定大获全胜。玄宗命内给事赵惠琮随同孙诲前往河西,察访这方面的情况后再做定夺。谁知二人到河西后,假托君命,令崔希逸率军攻打吐蕃乞力徐部。因有“白狗之盟”,崔希逸不得已于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从凉州发兵进人吐蕃10余公里,在青海西与吐蕃作战,大破吐蕃,斩杀2000余人,乞力徐脱身逃走。这场唐军虽胜但并不光彩的战争,却令唐玄宗高兴不已,于是在时任丞相的李林甫推荐下,这年秋天玄宗便旨派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作为使节到凉州去慰劳打了胜仗的将士。自此,吐蕃因唐方失信而复绝朝贡。于是,王维在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写下了《使至塞上》诗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考辨问边:到边塞去考察。属国:汉时称归附的地区为属国。《汉书·卫青传》颜师古注:“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谓之属国。”居延:汉代古县名。《后汉书·郡国志》说,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句式。据考,西汉末已将居延改置为县,位于甘肃省张掖县西北,古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为当时河西地区与漠北往来要道所经。按《宁夏历史地理考》载,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眴卷县,辖今中卫、中宁、红寺堡及青铜峡广武等地,属凉州安定郡,位置在张掖县北部。征蓬:远飞的蓬草。这里借以形容作者自己孤寂而漂泊不定的旅行生活。胡:古代统治阶级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蔑称。胡天:这里泛指西北地区,也喻指行程遥远。大漠:广阔无际的沙漠。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其浓烟集聚直上,微风吹之不斜。据考,清代赵殿成注释云:“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速急,袅烟浓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诗中的“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唐时为关中通往塞北的重要关隘。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官名,都护府最高长官、边境最高统帅。唐代置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北庭、单于六大都护府,每个都护府有大都护,执掌边政事务。诗中指的是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这里借指前线指挥部,实指都护已亲临最前线,暗示军事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诗作赏析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大多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当时影响很大。诗的前两句是说,独自乘车到边塞察访军情,将要经过汉时的居延古县。玄宗命王维出塞北劳军,此举实是将其排挤出朝廷。在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诗人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诗的前四句就是作者这种心情的写照。五、六两句描绘了进人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但并没有驱散他的孤寂之感,而是把这种感情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写之中,十分概括而又准确自然,为世人所称道,曾经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也令无数的后来者心驰神往和苦苦追寻。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广阔原野的跋涉中,突然听到战争在迅速地向前推进的消息,这就使诗人由凄寂转为喜悦,全诗就在胜利的气氛中结束。作品表述了诗人奉命出塞慰问戍边将士的沿途景况一乘着轻车要去慰问驻守边塞的将士,像随风而飞的蓬草,像北去的大雁,经居延,过边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凉的大沙漠,传报敌情的烽火台升起一股笔直的浓烟,横贯沙漠滔滔而来的黄河上空,悬浮着一轮火红的夕阳,到了萧关,从遇到的侦察骑兵处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指挥,大军胜利在望。
学术解读诗人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景色到底在什么地方?近年来,国内有些地方出现了为争古人“户口”和历史事件发生地而矛盾不断,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甘肃方面认为,这是诗人到河西时在靖远县东北石门附近渡黄河时即景所写,因为那里既有“大漠”又有“长河”。宁夏固原的文人认为,这里的“长河”就是萧关古道上的清水河,因为清水河在唐代的水量要比现在大得多,称它为“长河”亦不为过。中宁县的专家则认为,王维是从唐代丰安(治所在今中宁县石空附近)渡过黄河的,诗中“萧关”是指唐代的萧关县(治所在今海原县李旺堡一带),而不是汉代萧关。其次,“燕然”既不是指今蒙古国的杭爱山(汉代称燕然山),也不是指唐代的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而是指唐代的燕然州。燕然州即燕然羁縻州,唐时六胡州之一,在回乐县境内。另外,他们还认为,隋唐之际,人们从凉州取道腾格里沙漠回关中,有两条大道:一条是从胜金关内的丰安渡过黄河,走平凉一固原大道;另一条是翻越贺兰山经灵州,走环县一庆阳大道。中卫县的文人则早已把这一景观锁定在沙坡头旅游区,并创设了近乎煽情的广告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如诗如画景色;浓酒飘香,歌声绕耳,如醉如痴旅程,都从这里开始。”也有文人认为,这两句诗多半出于诗人的艺术联想,且以在萧关诗人无法看到黄河,更何言大漠为理由。窃以为,如果诗人没有看见塞上黄昏之时的“大漠”和“长河”,那么悲壮情怀在没有与现场景物的巧合下,诗人是很难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来的。因此,这一神奇的大自然景观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并不十分重要,而重要的是它所形象准确地描绘的塞上“千古壮观”,使其流传了数千年的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语”,实是当之无愧。
初步结论诗人从长安启程,途径萧关,目的地是武威,行程遥远。查唐《元和郡县图志》,当时的眴卷、居延、张掖等县,地处一个大的西域片区,官道驿站相连贯通,而诗人必然要选择抄走沿秦汉长城一线的近路,那就是古今的长安一萧关一固原一中宁古城一中卫上下河沿一居延一张掖一威武。用诗中所涉及的地名信息做印证,这条“近路”也是成立的。因此,可以断定诗人途径了中卫的上下河沿地区。沙坡头位于依山傍河的上下河沿地区以北,隔河北望,腾格里大漠浩瀚无际,长城烽火台连绵不绝,且又恰逢金戈铁马时期,“大漠孤烟直”景象尽收诗人眼底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这是其一。其二,上下河沿区段的黄河处于东西流向,具备了夕阳晚照所生成“长河落日圆”景观的基本条件。以上两个成景要素,同时能够具备的,无论是在当时还是时下的西北地区,考无异处,非沙坡头莫属。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守卫边疆、立功绝域的崇敬心情,自己的心情已完全由抑郁悲愤转成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体现了盛唐边塞诗健康向上的独特风格。是故,笔者不揣冒昧,姑且做出肯定答案,一则教正于方家,二则为畅游沙坡头的豪客导读助兴。
十一石缘总关情
说来美气得很,这几年竟成为收获奇石走运的年份。难道与石头结上了缘分,还是自己的辛勤执着感动了冰冷的石头?读书集邮、珍藏字画、玩赏奇石,本乃业余生活的赋闲整体。唯自打脚踏进“石道”便一发而不可收,一晃就是近二十年的光景,从而体味着探石寻石、藏石赏石的喜怒哀乐,收获着人生的诸多感悟。
奇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地球上虽以石为众,但真正能成为欣赏对象者却寥若晨星。于是乎,欲觅得一枚心仪已久的奇石,没有一定的缘分是可想而知。自己生于中卫,在黄河岸边长大,面对巧夺天工、出神人化的画面石,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物象石,曲径通幽、尺幅千里的景观石,大璞无雕、耐人寻味的文字石,由不屑一顾到常常激动不已,进而还免不了望“石”兴叹。不断发现黄河奇石的艺术实践,深切体味到了每个艰辛与快慰交织、失望同希冀并存的生活片段,似乎读懂了这每一块石头所蕴藏着的不同寻常的故事。遇上空闲,除了与石友交流探讨外,最愉快的事情莫过于同妻女朋友一道,涉足中卫境内的黄河两岸、大漠戈壁、长城之巅,每每以沙坡头、大柳树、黑山峡、南北长滩、大麦地等处所获颇丰,且每临必得,甚者拍案叫绝。
与每一块奇石的相遇无疑是一种缘分,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来。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艳阳高照,四位石友同车,沿着绵延陡峭的峡谷,一大早就赶到了香山脚下的沙坡头区北长滩村。错落有致的果树尽情地享受着清新的空气,枝头上嘎嘎直叫的喜鹊传递着山村人家好客的讯息。远处的河滩告诉我们,这里连片密布的卵石曾是母亲河千秋万载磨砺的杰作。在世人心中的这个世外桃源,现已剩下不足百户人家,男的外出打工,女的料家理园,鸡犬之声随河风飘荡,祥和人耳。一下车大伙便分头行动,拿出看家的本事,刨淘洗涮,前观后瞪,兴奋的目光不停地搜索着河滩的每一个角落……
不觉已是太阳西斜时分,饥肠辘辘,更为石头的搬运上车而犯了愁。真可谓奇巧,伫立在村口的一大帮婆姨娃娃似乎料到了什么,早就静观其变。我的脑海里忽然蹦出两个字一缘分!不是嘛,山与河结了缘,已经孕育出生灵,人一旦与石结上缘,必将诞生情愫。经一呼而百应,他们争先恐后,往返二三里地,重达十多公斤的石头每块只付五元人民币,有的为能挣个十来八块而欣喜若狂。一位年轻媳妇那高高隆起像塞进了两个馒头似的胸脯,被奶水浸湿了两大坨,竟然羞涩地用那纤纤如玉的双手揉一揉了事,一脸天真的憨笑之余,她又带领大伙上门选购石头,啾上者每块要价三五元不等,还递烟倒茶,以本地特产香水梨、大圆枣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