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21000000018

第18章 文化概论(16)

祭河神这一活动,先由官府发布公告,嗣后在官桥搭建戏台,举办龙神庙会。在桥之龙头前搭建祭台,置香案、礼器,供三牲、品果、香表、奠仪等,由高绅大德司仪。当探子骑马专报水头到来的确切时间后,程式随击鼓开始。先由水利委员宣读祭文,再由地方官员、绅士讲话,后鸣鼓乐、燃鞭炮、行跪拜礼。整个祭祀活动中,法会和尚诵经3天,道士做道场3天,放河灯、唱大戏、耍社火、跳单鼓舞等内容贯穿始终。其间,善男信女焚香膜拜,尤其在渠水到达之际,有取水医病的,有投掷食物的,有叩头还愿的,场面欢声雷动。旧时,在祭河神的庙会上,把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组合在一起表演,其中有龙狮舞、单鼓舞、皮影、戏剧等,虽已超越了祭奠范围,却无不表达着人们祈求安详幸福的愿景。

水会音乐项目水会是道教做道场的经典仪式之一,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它集民间宗教诵经、祭祀、接神、娱乐、音乐、舞龙等诸多活动于一体,主要目的是祈雨求福、禳灾祛病,保一方平安。

中卫市沙坡头区现存道教场所两处:一处为老君台全真观,有碑记可考,始建于西汉时期,几经地震火灾,据传唐代敬德监工重修;一处为龙宫庙,据《乾隆中卫县志》记载,西汉时已建有此庙。实属中卫水会举办地点,且为重大法事活动服务。时间一般为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老君爷圣诞节、农历四月十五日青苗取水节和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水会队伍是水会活动中集吟诵、念白、祭祀、接神、音乐等综合性艺术于一体的朝山进香团队,一般由8~16人组成,多为40~60岁品行端正男性,过会时由会首负责组织演练,以老带新,世代承传。据宣和地区会首姚怀忠讲,祖师爷在清光绪年间就是中卫黄河以南地区水会班子的会首,传至本人已有四辈人了,从1937年开始沿袭传承至今,从事水会音乐演奏50多年,20世纪70年代被迫歇业。姚氏家族对拯救、恢复中卫水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水会用具繁杂。服装有道衣、道袍、道冠等;旗牌有虎头盾牌2个,北斗七星无量大旗1面,虎旗2面,凤旗2面,周公桃花旗2面,12灵官旗8面,彩旗16面,祥龙瑞凤、神灵飞虎、周公桃花、三十六灵官、雷公、电母等图像若干幅;乐器有引水锣、皮鼓、铜鼓、三铰、钗、铙、钱、笙、竹笛、唢呐、管、箫、云阳板等。

水会仪程素有定制,先由会长发祭文,副会长接号,众徒应声。中卫水会音乐有固定曲牌,一般为民间道教音乐,配合取水、献水、驱除凶神恶煞、攘瘟消灾、求神祈福、上坛赞颂等场合使用。其音韵清远嘹亮,悠扬悦耳,极具宗教色彩和艺术感染力。音乐旋律因场合不同而异,如盛大庙会、佛像开光、法会道场、诵经念咒、迎接神灵、祭拜行礼等重要仪式,演奏曲目各有章法。

燎疳项目燎疳作为一种“火”文化习俗,通过“燎”这个层面的形体活动,实现了精神和谐的目标,也折射出黄河农耕文化的内涵。详细程式见于本书《汉族年俗文化·正月二十三》。

在千百年的文化进程中,中卫人将燎疳演绎成为特定的习俗模式,意在驱晦气、图吉利。在这种模式中,“火”“神”“疳”“柴”以及“燎”“焚”等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而今的燎疳活动拓展了民俗内涵,形成多样化的“愿”:其一,希望避免灾难、疾患、凶兆、饥荒等;

其二,希望得到吉利、健康、平安、丰收等。正是这种信仰化的愿望内驱,燎疳风俗便从千百年的蛮荒时代一直步入现代文明行列,从而展现了中卫人民顽强拼搏、务实创新的精神风貌。

皮筏制作技艺项目中国的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南下。”据考,这里的“船”即指皮筏。《日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中卫皮筏俗称“排子”。元代因漕运而发辆,以牛皮实之。清代光绪年间,采用羊皮制作,系黄河水运工具。

“黄河弄筏”是中卫历史上的一大景观。明代中卫十景中“黄河晓渡”有其一。清朝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于案牍形劳之余,采风问俗。乘筏追浪,时见凫鸥嘹鸣,舞于河洲芦浦;蓑笠渔人,坐于苇篷皮筏之上。加之河边堤柳亦入绿,岸上桃花映水红,村舍隐约如画,令人流连忘返。黄恩锡便将胜景“黄河晓渡”更标为“黄河泛舟”。后来,历经岁月孕育洗礼,又被“黄河弄筏”替代而名列中卫新的胜景之中,成为沙坡头旅游品牌项目。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在《塞上曲》中称颂道:“不用轻帆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表达的就是乘坐羊皮筏子的感受。

中卫皮筏素有牛皮、羊皮两类,清朝后期以来多为羊皮筏。整个皮筏由13副“浑脱”皮囊组成,重20多斤,能载5人。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副“浑脱”组成,载重15吨。“浑脱”以山羊皮为原料,宰杀后不开膛,由颈部开口,将羊皮囫囵脱下,用水浸泡3-4天取出晾晒一日,去毛洗净即成原皮。然后灌入食盐半斤及清水少许浸泡,再灌入胡麻油半斤,将皮的颈部、四肢用绳扎紧,曝晒于烈日之下4-5日,致使油质浸透,防腐耐久,一般皮囊呈红褐色即可充气制藤组筏。皮筏的木架用厚2厘米、宽8-10厘米木板,组成长约2.5米、宽约2米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用柳条绑结成方格状,并将皮囊排序用麻绳扎结在木条下面,一副羊皮筏子就这样告成。羊皮筏子浮力极好,排子匠用短桨划水,容易操作控制。乘坐羊皮筏子有很多讲究,忌讳“破”“沉”“断”等字眼,排子匠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祭河神,以图吉祥。

放河灯项目在中卫年俗文化之中,素有“放河灯”项目,已被整理载入《中国节日志·宁夏春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晚上,位于市区黄河沿岸的福星寺、圆通寺等庙宇都举行“顺星”活动,“放河灯”为主要仪式。它属于传统文化习俗,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人们通过放河灯来表达对亡故亲人的哀思和悼念。

据考,放河灯风俗于明代由江南水乡传人中卫。明代洪武初年,中央集权无力控制边陲,便将宁夏府、灵州、鸣沙、宁夏中卫等地居民迁往关中,遗留者编人卫所与军余共同屯垦。至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国力恢复,陟“五方之人实之”。后又“实以齐鲁燕晋周楚之民,而吴越居多,故彬彬然有江左之风”。江南人在河里放灯,以表达“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明”的思乡之情。

关于“顺星”,民间相传,地上的每个人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逢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人们来到寺庙参加诵经、过关等仪式,则会福星高照,平安吉祥。于是,每当这天,中卫太平寺、福星寺等都会举行盛大的“顺星”仪式。人们怀着美好心愿到此祈福,老人多求增福增寿、家庭和顺,中年人多求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年轻人多求出人平安、学业有成。从所祷念的“顺星”诵文里,充分反映出祈福者的美好心愿:“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龙年大吉祥。北斗七星细观望,寻找人间孝儿郎。道一句心声,日夜保佑安康……”之后,人群开始通过装饰华丽的“关口”。关口贴有消灾关、平安关、智慧关字样,以及“众善奉行年年如意,诸恶莫做岁岁平安”对联。

放河灯习俗在中卫由来已久,清朝道光二十四年(844年)《重修新墩庙碑记》记载,乾隆时期新墩渡口船运、商贸两旺。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黄河中卫水运正式通航,由西宁、兰州至中卫多用牛皮筏,再以木船运抵包头。当时人们划着皮筏木船出发之前,或途经暗礁险滩时,在供案上置祭品,点燃灯盏放入河中任其漂流,祈求一路平安无事。同时,黄河水面上作业十分危险,一旦落水尸体难寻,于是亲人用放河灯来招魂,祭奠亡灵。久之,放河灯便成为一种水上祭奠仪式并得以沿袭。

过关之后,人们便手持河灯,浩浩荡荡前往河边放灯。所谓“河灯”,多以蓝边陶瓷碗为灯座,周边糊上一圈约20厘米高的彩纸做防风围罩,并装饰象征高洁的莲花剪纸纹样,故亦称“莲花灯”。灯盏里点燃蜡烛,或添放香油。灯盏外边供奉亡灵牌位。河灯颜色很有讲究,以五色纸装饰而成,红色代表吉祥如意,黄色代表学业有成,绿色和蓝色代表发财致富等。

河边设有灵堂,阴阳道士诵经超度,鼓乐声、鞭炮声、招魂祈祷声交相呼应。黄昏时,男女老少根据各自的心愿,精心选取河灯,鱼贯而行,聚集河边。放河灯之前,由阴阳领诵祭河词:“万山之祖,巍巍昆仑。黄河之源,巴颜喀拉。物转星移,桑田沧海。人类发祥,百万年前。上古文明,一脉相承。文字记载,泱泱五千。人之躯体,地水风火。人之灵魂,神闲气定。三皇五帝,古圣先贤……”然后,人们便把一个个满载寄愿的“莲花灯”依次缓缓放入河中。放在水面上的河灯,犹如天上银河降至人间,烛光闪闪,信水由灯,由近及远,带着哀思和寄托,漂流在滔滔黄河水中,直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有的地方还在放河灯的同时,在河滩上点燃篝火,举行舞龙活动。大人小孩们手托五彩河灯,欢快地从龙头钻到龙尾,或蹦蹦跳跳地从火堆跨过,祈求一年平安吉祥。

蒿籽面制作技艺项目“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的丫头会擀面,擀得薄,切得细,提起来,一根线,下到锅里嘟噜噜转,捞到碗里赛丝线。爹一碗,妈一碗,女婿子不再留一碗……”这是数百年来流传说于中卫地区的一首歌谣。蒿籽面民间称为“手工长面”,2007年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3月,受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邀请,经中宁县文化馆推荐选送,自治区文化厅组织派遣,蒿籽面制作技艺传承人于振玲赴毛里求斯参加第八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艺术节展演,赢得了该国政界、商界、文艺界和观众的极大好评。蒿籽面制作技艺独特,用料讲究,工序复杂,具有健胃清热、护肝明目、延年益寿功用,并蕴含着“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等文化内涵。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其《隆平集·西夏传》中记载其民春食鼓子蔓、碱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可见,蒿籽约在宋代至西夏时就以食品添加剂的面目走进了百姓生活。起初,人们采蒿籽是为了度荒,并在充饥过程中发现其潜在优点,后逐渐将其作为一种饮食习俗沿袭下来。据载,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旃镇守宁夏时,随迁亲邻中有宫廷退役御厨,将蒿籽面制作技艺传授到居所一恩和镇,从此,蒿籽面便在中卫地区流传开来。至今,沙坡头区、中宁县民间仍保留着制作蒿籽面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宴会、迎接宾客时,主人都以蒿籽面款待。譬如,为老人祝寿时吃的蒿籽面称为“长寿面”,意寓健康长寿;在新婚第二天吃的蒿籽面叫“喜面”,意寓情丝不断;值孩子出生百天或满月时吃的蒿籽面叫“吉利面”,意寓长命百岁;逢正月初七日吃的蒿籽面叫“拉魂面”,意寓幸福长久;等等。

蒿籽面制作技艺在卫宁地区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一是古时中卫、中宁两县佛教盛行,居士僧侣及素食者较多,制作蒿籽面能丰富食谱,调剂口味;二是卫宁两地北靠腾格里沙漠,采集蒿籽条件优越。

蒿籽面系纯手工制作,面粉、蒿面、蓬灰等原料讲究,掺配比例合理,经过和面、揉面、饧面、擀面、晾面、叠面、切面、放面等八道工序,浇汤所用的臊子也经过选、洗、切、淘、抄五道工序,再经过煮面、捞面、过面、盛面、浇臊子五道工序后,一碗香气扑鼻的蒿籽面方可端上餐桌。蒿籽面的原料搭配十分讲究,特别是蒿面的含量。手工蒿籽面揉面、擀面、切面都是一件非常费体力的活。多年来,随着于振玲制作蒿籽面的名声远播,前来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

十九中卫童趣追忆

玩耍,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孩童间教学相宜,寓教于玩,理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因特网,没有手机,更没有时尚玩具。那么,中卫的少年儿童当时都在干吗呢?以下游玩项目很有童趣,能增智健体,提升素养,受益面广,现追忆如下。

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

追在别人身后踩影子。

对着电扇大声喊“啊——”,然后听颤音。

挤塑料包装纸上大气泡,听啪啪的响声。

用圆规在桌子上画圈。

把笔帽吸在舌尖上。

把三层的纸巾一层层分成薄片。

学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早”字。

把泥土做成碗状,碗口朝下使劲砸向地面,看谁的碗底破洞更大。

下雨打伞时用力转动看水珠飞舞。

在婚礼现场捡拾撒落在地上的彩色纸片当作宝贝。

屏住呼吸,跟伙伴比赛憋气,看谁憋的时间长。

用吸管吸水的时候,往里吹气,听咕嘟咕嘟的声音。

把手指插到刚刚熄灭蜡烛里取指纹。

把内眼皮翻到外面恶作剧。

用右脚穿过三角形车架,骑在比自身高许多的自行车上,居然也能跑得那么快。

把整串鞭炮拆开放在地上或塞到墙缝里,点、炸,再点、再炸,听响声。还将火药粉撒地上围成个圆,用火柴点燃,整个圈圈便嗖嗖地燃亮,好开心。

小男孩站成排比撒尿,看谁浇得又高又远。

冬天玻璃上结的窗花,不知怎么想的,非要用舌头舔一下。

列队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比反应速度,看协作精神。

冬天的田野上打坷垃仗,沟渠冰面上溜冰、划冰车,院里堆雪人,夏天的沟渠湖泊里游泳、扎猛子、跳闸坑、打水仗、徒手逮鱼,惊险刺激,家长默认。

还有,捉迷藏、打陀螺、踢毽子、抓子儿、荡秋千、抛喀子、跳皮筋、扔沙包、玩弹弓、赶毛驴、争上游、斗地主、背回回、拍纸牌、滚铁环、扳手腕、摔跤、跳偻、爬树、斗鸡、打梭、折纸、看连环画、下坷垃棋、弹珠子、过家家等。

怀念我们这辈人那再也回不来的时光,可谓一种享受。那个傻傻的、纯纯的、美好的童年……让我们向逝去的岁月致敬!

中卫属于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勤耕读,尚礼贤”的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仅本市沙坡头区考取功名者就达到443人,其中进士24人,举人183人,贡生236人。中卫儒学始于明代,具体时间应为正统四年(1439年),在城之东北隅建庙立学,实属官办之县学。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按照“左庙右学”格局,庙学合一,于街衢适中之地改址重建,统称“学宫”。沿袭至清代,学宫从未间断,同时存续有应理书院,属应理小学之前身。民国年间,各级国民学校体系日趋完善,并建立济苍图书馆、启蒙阅览室等。历经更替衍变,应理小学即今中卫市第一小学,在中卫教育史上久负盛名,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如革命烈士孟长有、何至公,爱国民主人士袁金章,着名教授苏景泉、刘景星,以及宁夏有名的水利专家李贵荣、林业专家李树荣、畜牧专家李培荣、冶炼专家王亚飞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国富民政策如春风化雨,沐浴了神州大地,也给地处腾格里大漠边缘的中卫注入文化的血液,致使“鱼米之乡”迸发出勃勃生机。

同类推荐
  • 敦煌历史文化

    敦煌历史文化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 的自然生态面貌及其演变,奠定了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别具一格 的重要历史地位。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山东大鼓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什刹海九记

    什刹海九记

    本书分为九记,从整体上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角度的梳理和勾勒,是对什刹海地区研究和保护的系统总结。
  •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担当过重要角色,四大古老文明由她而交汇,丝绸之路依托她而开通,西域文化因她而发育。书中描绘了塔里木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绚丽多姿的塞外风光,再现了文明演进的历史,展示了塔里木河卓尔不凡的个性和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塔里木河深沉的爱意和忧思。
热门推荐
  • 镜中眉

    镜中眉

    宸国末年,四海纷争,外有强敌,内有劲匪。自古英雄出少年,如今美人亦爱英雄。他说,愿你与我携手共享盛世。她说,但求在乱世中平安顺遂。前代的恩怨纠葛,现世的倾轧诡谲,他与她将如何偕老白头。
  • 转身爱只增不减

    转身爱只增不减

    她以为对他的爱早已在他亲手推他下楼,使她们的孩子还未出世就离开了她,带着满身伤痕她逃离了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四年了她又回来了,也许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了,凤凰浴火再生,她以一个全新的自己站在他面前,可一切都变得让她不能掌控,一见面他就强悍的把她抱入了怀里,发出了一抹蹂溺的吻,这一吻,吻踏了天吻崩了地,更吻垮了她整个人。她错了,不管是四年还是十年她都逃离不了这个与他爱恨纠缠的男人。
  • 噬血小魔妃:妖孽夫君不敢休

    噬血小魔妃:妖孽夫君不敢休

    上穷碧落下黄泉,生死茫茫两不见。神魔历劫,人间大陆风起云涌。是天才还是废物,是孤女还是身份高贵,谁迷茫了谁的心。“女人,我许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是我要在你之上呢”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待有日:万俟昭阳,百里杜鹃!
  • 冰山校草拿下手

    冰山校草拿下手

    因为她的不小心,而导致全校女生都不能和他示好“以后谁要是故意接近我,我定让他倾家荡产”她因为他扶她起来,而对她一见钟情“我一定会追到你的”“哦?拭目以待”
  • 领世

    领世

    正值年轻之时,却无法为人,为国,为民效力,张逸选择了另一条路,为科学献上自身!什么是异界?什么是穿越?什么是色狼的一生?其实答案很经典也很简单,苦离愁,泪缠绵,心欲碎,都是为了爱啊!爱无处不在!请大家支持天堂新书!这一本《领世》!谢谢!Q群:171155766谢谢支持!其实我一直很反感一些新人互相推荐,收藏等等的,也许吧,我感觉没一个是真心的,也许会有一两个,唉~~也许觉得不真实吧~~~~唉~~~=====================================================================天堂承诺,除非暴死,绝不断更,绝不TJ!!!谢谢!!!其实,有的时候,生活也只是那么简单~~~唉……………
  • 千里暮云平

    千里暮云平

    江锦的文章,文如其名,纯美中透着飘逸,读起来不但语感美,而且意蕴美,节奏更美。平日的各种细小情绪、微妙神思,都可成文。手里那支笔就是世间最懂己心的知音。他笔下的人物性情静好,宛如他心中的世界一样,岁月安好,人无恙矣,只有时光留下的美好记忆,令人回味无穷。
  • 幻天使之约

    幻天使之约

    如果守护我的天使走向堕落,那么就让我陪你一起堕落吧!
  • 倾落梅华:和亲公主复仇记

    倾落梅华:和亲公主复仇记

    公主沦落为乞儿,也没什么好怕的,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帮着老板把客栈弄得风风火火,未婚夫芝兰玉树,见不着我便一路画出了名声……从今日起,本文由每日两更改为每日一更,每更保量2000字。求收藏,求推荐,求书评!多谢点击支持!
  • 拓荒重生

    拓荒重生

    一觉醒来,周围一切都变了,风情小镇长满参天巨树,房屋爬山虎缠绕,青苔长满一层又一层,道路杂草丛生,就似时间已过百年!
  • 冒牌道士抓鬼录

    冒牌道士抓鬼录

    凭借着家传的风水术,混迹在城市里面,遇一土豪,本想借机赚一笔,谁知土豪要买的房子中真有古怪,想要除掉词阴鬼,结果还被阴鬼缠身,幸好有高人搭救,才幸免于难,也就在这一次走上了抓鬼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