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今年58岁,曾在海军服役,担任技术军官,退役后加入BW公司,一直从事电子产品的销售,做过地区销售经理,也曾在马来西亚等几个东南亚国家中BW公司的分公司担任过总经理,成绩可观。他知道BW公司在中国投资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及廉价劳力。初访南江导航雷达厂时,保罗对那里的技术力量和产品质量印象很深,但该厂的管理很落后,基层管理者整天在一线干活,像个高级技工,责任不明、赏罚不清,大锅饭现象严重。他决心向南港推行西方的管理制度,改变现状。
在合资的过程中,原南江导航雷达厂的工人、干部可自愿与新公司重新签订合同,不愿签合同者,回南江电子总公司重新分配。
由于南江电子总公司历来效益不错,职工福利在该地区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很多职工对是否参加合资企业犹豫不决,加上传统认为合资企业工作无保障,更使一些工人下不了决心。在此情况下,南江电子总公司决定保证合资企业中原雷达厂职工(新招聘者除外),享受南江电子总公司原有的一切待遇,并且一旦被合资企业解雇,南江电子总公司将负责重新安排工作,最后,原1082名雷达厂职工中,有887人与新公司正式签订了合同。
合资后,公司对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总监以上的正职均由美方派人担任,正职经理也部分由美方担任;对中方管理人员也进行了重新安排,除上层管理者由总经理任命外,对基层管理者采取了“优化组合”的方式:经理任命主任,主任再挑选手下的班组长和工人,落选的前雷达厂干部到基层当工人。
保罗还亲自与负责人事与培训的经理罗宾一道,为主任及经理们制定了严格的职务说明,规定他们不许亲自干工人的工作,要承担起管理者的责任。同时,他们制定并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公司自上而下共分18级,总经理为1817级,总监为1615级,经理为1412级,主任为119级,工人为81级;在工人的级别当中,每一部门有相应的名额比例,只能按比例提级。为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在级别工资上也拉开档次,保罗希望通过打破原来工人与管理者收入差别不大的传统,刺激管理者真正承担起责任。合资后工人与管理者的实际收入差距较大,每月工人与主任的总收入差可达300元左右。
据大致了解,公司中约有200人不满现状,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主任和经理们严格的控制,任务勉强可以完成。
保罗对此觉得不可思议,他想:“合资后工人的工资普遍至少增加了1/3,他们不但不好好干活,居然还有人要走。要走嘛,我们并不恐惧,总归有的是后来人,但也不应该便宜了他们。如今他们走了以后还可到南江电子总公司找份好工作。合同中的这一条,当初定的时候我就不同意,如果没有这条后路,看他们还闹着要走?合资以后招来的那些人,就听话多了。”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各方面的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保罗从某咨询机构请来一位调查员,以中方代表的身份,听取各层次人员对合资以来公司经营的意见和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调查员向保罗递交了一份书面报告,如实反映了各个层次人员的想法,其中令保罗感到意外的是,中上层管理人员也牢骚满腹。
李立三:“我虽是中方最高层干部,却没有实权,几乎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傀儡,最多只能执行一点总经理布置的具体工作,他不了解中国情况,表面上愿意听取我的意见,实际上是我行我素。公司里一些重要职务都由美国人顶着,中方人员权力很有限,我毫无办法,一切只好由他们去吧。保罗说‘合资协议上明确规定要学习美国先进管理技术。’我说,规定是学你先进的一面,不先进的学个啥?他说美国的还能有不先进的?那好,这回我倒要看看美国‘先进的’管理方法到底有多大神通!”
王应洪(生产部经理):“我们这位美国部长简直是‘太上皇’,什么都是他对,经常大发雷霆,武断得很。他瞧不起咱中国人,常对工人大喊大叫,好多工作我们明明干得不错,偏要再去美国高价聘请一些洋技工来,他们的技术也不比我们高明,工资却高出我们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很多人对此不服气。再说,我们现在用的许多东西都从美国进口,连拖把、扫帚、工作服也要进口,这不是浪费吗?说是引进新设备,合资一年了,没见多少新设备,却进口不少零部件,有些零部件明明我们国内也有,质量也不差,他们这是向中国销产品,花这些钱,我们觉得心痛。
光叫中方干部学现代管理,我看他们老美自己首先就该学。”
安启文(一车间调试工段主任):“我原在海军服役,后来到791厂工作,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官兵一致,干部带头。如今这儿的美国人要求我们不要干具体活儿,只能搞管理,说是‘给你高薪不是要你作高级技工,而是要你管理。’可哪有那么多管理工作?再说这么一来,疏远了群众,大家有怨言,‘钱多拿那些。还甩大袖子,整天别个步话机逛悠。’我们自己也过意不去。”
李明仁(四车间总装工段五级工):“刚来时挺高兴的。以为能多挣点钱,但如今钱拿的并不多,比对面的合资饮料厂少拿多了,活儿却重了不少;并且公司根本不重视我们,对工人也不关心,烘干组工人整天高温作业,加热炉还是半自动,但根本不让工人们休息,稍微坐一会儿,就说你懒,最后干脆连凳子都给撤走了。
合资前我们不但可以坐下休息,车间还有报纸可阅读,现在倒好,有事没事也得站在那儿,当官的只知道监视工人,你干活儿他看不见,伸一下懒腰他肯定就会走上前来。”
施万春(二车间三级工):“现在七级、五级的位置都是满的,干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混上个七级工,主任那么年轻,这辈子算是没希望了。说是按考试成绩定级别,成绩也不公布,干了十几年的老工人只是个三级工,刚招聘来的小翻译却都是五级工。有的三级工技术并不比五级工差,实际上很多三级工都在干五级工的活儿,拿三级工的钱。不干吧,说你不服从领导,要扣分;干吧,又觉得生气。”
刘长惠(四车间质检员):“以前我们是主人,还有职代会可以发表意见,现在强调一级管一级,有问题逐级上报,这一弄,我们从主人变成了雇员。以前工人可以直接找厂长解决问题,现在只许找主任,主任给不给你向上反映,会不会走样,有没有人听,谁知道,合资快一年了,很多人还认不出哪一位‘老外’是总经理。”
结尾
从合资的第一天开始,保罗就信心十足,他希望将南港电子公司建成世界级企业,在发展内部能力的同时,他也致力于国内外市场的开发。一年来,的确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并且前景十分乐观。然而面对现存的问题,保罗也意识到,要巩固现有成绩,取得更大的进展,必须改变现状。他琢磨着如何开展工作,从哪儿入手,怎样才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问题的根源究竟出在哪儿。
1.通过阅读本案例,你认为南港电子公司在管理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2.通过阅读本案例,你认为保罗在提高工人积极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不足?
3.工人有意见或建议只能向车间主任反映,车间主任再向经理反映,一层一层向上传递,这种沟通方式的优缺点有哪些?
案例2.5
合作为什么出现裂痕
孙加明和周云龙是高中的同学,也是好友。孙加明相对比较内向,不爱多说话,但动手能力强,喜欢钻研问题,学习成绩非常好;周云龙则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喜好结交朋友。高中毕业后他们双双考上了本省的重点大学。尽管孙加明在生化学院学化学,周云龙在管理学院学企业管理,但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流思想。
大学毕业时,孙加明进入了当地一家大型的国有药厂研发部门搞产品研发,周云龙则在当地一家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工作。在最初的几年中,两人都取得了很好的工作业绩,先后在各自的企业当上了产品研发部经理和总经理助理。
在这期间,虽然两人之间也有一些联系和来往,但总体上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相互交流不多。在5年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时,两人之间有了一次深谈。正是这一次深谈,使两人下决心从各自的企业辞职,筹集资金,各投资50%创办一家合成化工厂,初始注册资金为50万元,租用他人的场地和设备,由周云龙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孙加明负责技术和产品研发,两人走上了共同创业之路。
由于孙加明拥有技术和产品知识,周云龙善于经营管理,公司在第一年就利用销售设备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利税10多万元的佳绩,并在随后的5年间,产值从50万元增到5000多万元,税利从10多万元增到3000多万元,完成了企业的原始积累,进入了二次创业时期。
在最初的几年,两人专心致力于企业的发展,尽管双方在企业某些经营决策上也产生过一些分歧和争执,但两人之间维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以至于外人常常以为他们是两兄弟。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两人之间表面上仍维持着以前那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从两人各自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的交谈中,以及双方私下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双方心底里已经产生了一些隔阂。
孙加明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效益,主要是因为自己开发的产品好,尽管周云龙在经营管理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不能把所有的荣誉都归功于他自己。而且周云龙在管理上也没有做好:现在企业员工的待遇比以前提高了,在行业中也处于中上水平,但员工的积极性还不如以前;公司创业时那种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铺张浪费、相互攀比、部门主义和相互推诿;尽管制定了各部门的职责,但相互推诿的现象并没有减少,只不过以前说得最多的是不知道该谁做,现在说得更多的是其他部门不配合;实行的全员全面考评,到最后也流于形式,并没有能够真正起到奖优罚劣和提高员工工作业绩的作用;尽管通过了质保体系论证,但质量问题照样经常出现,客户投诉也没有减少;每月的培训花了不少钱,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反而因为员工经常请假、逃课及请不到老师而难以为继。特别是在企业中,讨论并制定了很多制度,既然在制定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异议,按道理平时就应该一律照章办事,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应该照章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周云龙常常以属于特殊情况为由,不按规章制度处理,导致下面的人一违反规章制度就找周云龙说情,到最后规章制度也成了嘴上讲讲、纸上写写的东西。
周云龙则认为,孙加明老是认为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技术和产品,事实上,没有他带着营销部门的人到处跑,哪能取得这么快的发展。自己身为总经理,社会上的交际是难免的,尽管得到了一些荣誉,那也是代表企业的,孙加明为此而斤斤计较,也太过于小气了。在管理上,他也没少花心思:为了加强管理,组建了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并聘请了相应的管理咨询公司进行了组织结构的重新调整,组织制定了各部门职能说明书和各岗位职责说明书;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根据新的岗位分工,进一步增加了员工的平均薪资;为了加强对员工的控制,参照国外公司的做法,对员工实行了定期的全面考评;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论证,明确了各项业务流程和各类工作表单,并每年进行管理评审;建立了每月一次的员工培训制度,聘请相应的老师来讲课,以扩大员工视野、提高员工素质。
应该说,自己对管理非常重视,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一般公司加强管理的措施,本公司基本上都做了。至于为什么没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他也不清楚,可能管理本来就需要持续完善。对于孙加明意见比较大的不照章办事的问题,周云龙认为,这实际上是两人在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规章制度上有不同的想法,孙加明认为应照章处理,周云龙则认为规章制度是一种管理手段而已,有特殊情况就应该酌情处理,所以在工作中出现特殊情况时,自己确实会不按规章制度做,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孙加明表面上是对自己的工作有意见,实质上可能是不愿意自己当总经理,想他自己一个人干。
1.孙加明和周云龙,当初为什么会一起创办企业,并在最初几年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到后来两人之间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如果你是孙加明,你会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如果你是周云龙,又会怎么做?为什么?
2.按案例中的描述,周云龙在企业管理方面履行了管理四大职能中的哪些职能?
3.在一个组织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可不可以违反?
违反了应该如何处理?为什么?
4.为什么周云龙在企业管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却没有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5.案例中所说的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你还知道哪些与此相关或相似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