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并列式复合词来看,李诗中对个人或百姓的流亡行为则用“流浪”、“流落”或表“漂泊”之类的词。见本书第五章所归纳的“流浪”义系。
№88 迁逐 窜逐
【迁逐】(2次)贬官放逐。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并序》:仲尼旅人,文王明夷。苟非其时,圣贤低眉,况仆之不肖者,而迁逐枯槁,固非其宜。朝心不开,暮发尽白。而登高远送,使人增愁。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史记》此例中的“迁逐”已经凝结为一个并列式复合词,义即“贬官放逐”。这是及物动词,而李诗中两处的“迁逐”都含被动的意义。
“迁”本义为“迁升”。《广韵·仙韵》:“迁,去下之高也。”《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引申为“变更;变动”或“变迁”,进而引申出“贬低”之义。词义考证详见前“迁改”之“迁”。
“迁” 由词的本义又向相反方向引申而词义加重,便发展出“流放;放逐”义。《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迁,谪也。”《尚书·皐陶谟》:“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孔传:“禹言有苗驩兜之徒,甚佞如此,尧畏其乱政,故迁放之。”同时引申为“贬谪;降职”。《汉书·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故事,诸侯王获罪京师,罪恶轻重,纵不伏诛,必蒙迁削贬黜之罪……。”这种反向引申出来的词义与本义同词的现象叫“反义共词”。王念孙明确地说这种反向引申出来的词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乃是“相反而实相因”。
“逐”,本义是“追赶”,《说文·辵部》:“逐,追也。”《左传·庄公十年》:“(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引申为“驱逐;放逐”。《广雅·屋韵》:“逐,驱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逐,放也。”《楚辞·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故“迁逐”为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窜逐】(1次)放逐;流放。
《赠易秀才》: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
“窜”,本义是“逃跑并隐藏起来”。《说文·穴部》:“窜,坠也。从鼠在穴中。”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穴部》:“匿也”。田吴照《二徐笺异》:“按:《玉篇》、《广韵》均作‘匿也’,‘坠’系误字。”《尔雅·释诂下》:“窜,微也。”郭璞注:“微谓逃藏也。”《广雅·释诂四》:“窜,藏也。”《左传·定公四年》:“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窜之。”杜预注:“窜,匿也。”引申为“放逐”。《玉篇·穴部》:“窜,匿也,逃也,隐也,放也,藏也。”《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孔颖达疏:“窜者,投弃之名。”
“逐”, 本义是“追赶”,引申为“驱逐;放逐”。见“迁逐”之“逐”。
“窜”和“逐”皆有“放逐”之义,故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窜逐”为李诗中的新词。而《汉语大词典》收词和引例皆出自韩愈的诗。见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纔足甘长终。”
全唐诗中“迁逐”使用3次,“窜逐”使用达15次。
就并列式复合词而言,李诗中表“放逐”意义,使用“迁逐”和“窜逐”,没有使用“流放”。
全唐诗中“流放”一词,仅使用2次。如下:
沈佺期《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流放蛮陬阔,乡关帝里偏。
权德舆《书绅诗》:千里起步武,彗云自纤茎。心源一流放,骇浪奔长鲸。
此2例中,沈佺期“流放蛮陬阔”诗句中的“流放”为“放逐”义,而权德舆“心源一流放” 诗句中的“流放”为“放纵”义。
№89 驰逐
【驰逐】(1次)谓追逐禽兽,驰猎禽兽。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
“驰”, 本义是“策马急行”。《说文·马部》:“驰,大驱也。”《尚书·胤征》:“啬夫驰。”陆德明《经典释文》:“驰,车马曰驰,走步曰走。”引申为“疾行;奔跑”之义,再引申为“追逐”之义。《左传·庄公十年》:“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逐”, 本义是“追赶”。《说文·辵部》:“逐,追也。”《左传·庄公十年》:“(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故“驰”与“逐”在“追逐”义项上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吴子·治兵》:“习其驰逐,闲其进止。”
全唐诗使用“驰逐”14次,李白诗中使用1次。
“驰逐”与“迁逐”、“窜逐”,乃是在“逐”的本义和引申义上分别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迁逐”和“窜逐”是封建社会特有的概念,是当时文人的普遍遭遇,李白“前后两迁逐”而终身过者“窜逐”的生活,可见,诗人用这两个并列式复合词之精当、形象。由此管窥,李白用来描写他身世的词语,既反映了他个人的情况,也反映了唐代大多数诗人的情况。
№90 波涛(波逃)(附逋逃)
【波涛】(1次)即“波逃”,与“逋逃”相通,为“奔逃”义。
《白马篇》:叱咤经百战(一作万战场),匈奴尽波涛(一作逃)。
“波涛”作动词。为“奔逃”义。仅见于李白《白马篇》。对该句作“波涛”,学者们的解释是:
1.詹本第961页注释(三):“波涛,应作奔逃。以‘波涛’喻匈奴之溃逃,亦通。”
2.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里对“波逃、波涛”释义时,涉及到李白《白马篇》中的“波涛”一词,他是这样解释的:
“波逃”又作“波涛”。季布诗咏:“三三五五总波涛,各自思归营幕(茔墓)内。”(页845)《变文集》校“涛”作“逃”,自属允当。但李白白马篇:“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奔逃”一作“波涛”,“波涛”按文义就是“波逃”,同变文恰好相合,可见唐人写本“逃”、“涛”通用,“涛”字并非“逃”字的声误。李白诗本作“波涛”,校者不得其说,妄以意改作“奔逃”;要是李诗传本“涛”字本来用正字作“逃”,则“波”字亦不会改作“奔”了。
蒋先生确断李白《白马篇》中的“波涛”字形不误,那么该词的词义即是他所释变文中“波逃”一词的词义。今录于下:
张淮深变文:“莫遣波逃星散去。”(页121)庐山远公话:“是时众僧例总波逃走出。”(页171)韩擒虎话本:“遂乃波逃入一枯井。”(页203)周一良说“波逃”是奔波逃亡的意思。案,“波逃”应是“逋逃”的假借。燕子赋:“阿你浦逃落籍。”(页249)《变文集》校“浦”作“逋”,当然是对的,可见变文中“波逃”还有写作“逋逃”的。至于“奔波”,实际上也是“奔逋”的假借而已。
笔者赞成蒋礼鸿先生的看法,不赞成詹本游移两可的说法。詹本作两可的注释,可能未明“波涛”又作“波逃”皆为“逋逃”之假借。因此,既然詹本将李白《白马篇》诗句录为“波涛”一作“波逃”,就不能在注释里标明“波涛,应作奔逃”。因为这样注释与所录诗文相矛盾,与自身对李集的整理和校对工作相违背。应遵从自己所录李白诗文的原貌,不能以讲得通为是。
詹本注释云“波涛,应作奔逃”,可能是受全唐诗版本的影响。全唐诗卷
二十四《杂曲歌辞》录李白《白马篇》该句为:“匈奴尽波涛(集作奔逃)。”又卷一六四录为:“匈奴尽奔逃(一作波涛)。”詹锳声称自己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是以日本所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为工作底本,为李集流传中的最好版本,那就应该按照宋蜀本所作“波涛”来解释,其他版本只能作为参考。
再者,经笔者统计,全唐诗中“奔逃”一词,仅白居易使用1次。见白居易《缚戎人》:“蕃候严兵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另外,詹本第4443页录李白集外诗《送客归吴》(《文苑英华》卷二六九收录),此诗前四句为:“江村秋雨歇,酒尽一帆飞。路历波涛去,家惟坐卧归。”此诗中“波涛”至少可以作一参考吧。严羽《沧浪诗话·考证》言:此诗“集本皆无之,其家数在大历、贞元间,亦非太白之作”。严羽虽然说此诗不是李白写的,但他大概根据此诗内容或风格又将写诗时间定在“大历、贞元间”,即公元766年到804年之间,也就是说严羽没有否定此诗为唐人所写。学术界早已肯定敦煌变文中唐人写本“‘逃’、‘涛’通用”,所以,我们可以将此诗中与“坐卧”对文的“波涛”作一参照。
“波涛”为“逋逃”的假借,主要是因二者声音相通造成的。
波,《广韵》博禾切,平戈帮,歌部;
逋,《广韵》博孤切,平模帮,鱼部。
涛,《广韵》徒刀切,平豪定,幽部;
逃,《广韵》徒刀切,平豪定,宵部。
所以,“波逃”与“逋逃”相通,为“奔逃”义。《汉语大词典》“波涛”作“奔逃”讲,即第五个义项下正引李白此句用例。但云“一本作‘奔逃’”,则又成了引例作两可之解而与该词的义项不能统一的毛病。
“波涛”又作“波逃”,为“奔逃;逃跑”义。“波涛”和“波逃”用例皆见于敦煌卷子唐人变文当中,那么,李白《白马篇》此例,就该算作唐代“波涛”一词所产生的假借意义。
“波涛”和“波逃”,皆为“逋逃”的假借。而“逋逃”一词,在《尚书》里就出现过。《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伪孔传:“马牛其有风佚,臣妾逋亡。”
全唐诗中“逋逃”使用达3次,见于杜甫等人的诗里。
杜甫《遣遇》: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元稹《阴山道》:税户逋逃例摊配,官司折纳仍贪冒。
苏广文《夜归华川因寄幕府》:嵇康懒慢仍耽酒,范蠡逋逃又拂衣。
“逋”,《说文·辵部》:“逋,亡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
“逃”,《说文·辵部》:“逃,亡也。” 《春秋·庄公十七年》:“秋,郑詹自齐逃来。”
故“逋”与“逃”为上古汉语中典型的同义词,而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在“逃亡”这一义项上,李白诗中虽没有直接选用“逋逃”这个传承词,但是他却在唐代的语言环境下,创造性地使用“波涛”表达了“逃亡”这一义项。
“波涛”在此与“逋逃”同为动词,二者均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91 腾转 腾跃
【腾转】(1次)腾空转动(身体)。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腾”,本义是“传递文书”。《说文·马部》:“腾,传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二:“《说文》:‘腾,传也。’谓传递邮驿也。”《淮南子·缪称训》:“子产腾辞,狱繁而无邪。”高诱注:“腾,传也。”由传递文书之急速而引申为“跳跃”。《玉篇·马部》:“腾,上跃也。”《广韵·登韵》:“腾,跃也。”《段注》:“腾,引申为弛也,为跃也。”(第468页)《庄子·山木》:“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逄蒙不能睥睨也。”
“转”,本义是“回环;辗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车部》:“转,还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车部》:“转,还……还者复也。复者往来也。”《玉篇·车部》:“转,回也。”《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引申为“改变行动的方向”。《广雅·释诂一》:“转,行也。”屈原《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王逸注:“转,行也。”
故“腾”与“转”构成相关并列式复合词。为李诗中的新词。
【腾跃】(1次)腾空;跳跃;奔跑。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虎啸俟腾跃,鸡鸣遭乱离。
《庄子·逍遥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腾”,本义是“传递文书”。《说文·马部》:“腾,传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二:“《说文》:‘腾,传也。’谓传递邮驿也。”《淮南子·缪称训》:“子产腾辞,狱繁而无邪。”高诱注:“腾,传也。”由传递文书之急速而引申为“跳跃”。《玉篇·马部》:“腾,上跃也。”《广韵·登韵》:“腾,跃也。”《段注》:“腾,引申为弛也,为跃也。”(第468页)《庄子·山木》:“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逄蒙不能睥睨也。”
“跃”,本义是“跳跃”。《广雅·释诂一》:“跃,跳也。”《玉篇·足部》:“跃,跳跃也。”《周易·干》:“或跃在渊。”孔颖达疏:“跃,跳跃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此例中“跃”为“向前跳”的意思。
“腾”与“跃”在“跳”这一义项上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92 躩跃 跳跃
【躩跃】(1次)犹跳跃。
《东海有勇妇》(代关中有贞女):十步两躩(一作跳)跃,三呼一交兵。
《汉语大词典》正收李白诗歌中“躩跃”一词的用例。
“躩”, 本义是“疾行貌”。《说文·足部》:“躩,足躩如也。从足,矍声。”“躩”有“疾行貌”之义,《论语·乡党》:“君招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杨伯峻《论语译注》:“皇侃《义疏》引江熙云:‘不暇闲步。躩,速貌也。”引申为“跳跃”。《淮南子·精神训》:“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
【跳跃】(1次)跳动;腾跃。
《东海有勇妇》(代关中有贞女):十步两躩(一作跳)跃,三呼一交兵。
按:詹本第675页录李白《东海有勇妇》(代关中有贞女)“十步两躩跃”的“一作”收词,则为“跳跃”。全唐诗中“跳跃”使用9次,除李白此诗中的“一作”之外,见于其他诗人诗作的,如:
元稹《松鹤》:蹋动樛盘枝,龙蛇互跳跃。
白居易《虾蟆》:常恐飞上天,跳跃随姮娥。
李咸用《空城雀》:啾啾空城雀,一啄数跳跃。
《淮南子·修务训》:“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蹏,翘尾而走,人不能制。”跳
“跳”, 跃也。《说文·足部》:“跳,蹶也。从足,兆声。一曰跃也。”《楚辞·宋玉<九辩>》:“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局跳而远去。”洪兴祖补注:“陆德明《经典释文》:‘跳,跃也。’”
“跃”, 跳也。《广雅·释诂一》:“跃,跳也。”《玉篇·足部》:“跃,跳跃也。”《周易·干》:“或跃在渊。”孔颖达疏:“跃,跳跃也。”
故“跳”与“跃”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跳跃”和“躩跃”为同义词。
李诗中这四个关于“腾跳”动作的并列式复合词,动作相关可以连接成“腾转”一词;动作相同用“腾”、“跳”、“跃”、“躩”构词,这四个词单用虽有细微差别,但联合构词时都取其“向上、向前跳”的共同义素,所以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腾跃”、“跳跃”和“躩跃”。
№93 兴亡
【兴亡】(3次)兴盛与衰亡。多指国家局势的变迁。
《书情赠蔡舍人雄》: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潜虬隐尺水,着论谈兴亡。
《金陵三首》其三: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故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唐刘知几《史通·载文》:“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
“兴”, 本义是“兴起”。《说文·舁部》:“兴,起也。”《周易·同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孔颖达疏:“兴,起也。”引申为“昌盛”。《玉篇·舁部》:“兴,盛也。”《尚书·太甲下》:“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亡”,本义是“逃跑”。《说文·亡部》:“亡,逃也。”《段注》:“逃者,亡也。二篆为转注。亡之本义为逃。”(第634页)《广雅·释诂三》:“亡,避也。”《国语·晋语八》:“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韦昭注:“亡,奔也。”由“逃走之后就不在那儿”引申为“灭亡;消亡”。《广韵·阳韵》:“亡,灭也。”《尚书·仲虺之诰》:“取乱侮亡。”孔颖达疏:“国灭为亡。”
“兴”与“亡”构词时为反义并列式复合词。但构成的双音词在使用时,情况会有变化。
全唐诗中“兴亡”使用达48次,一般都用来表示“国家局势的变迁”。如:
陈子昂《邹衍》: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一作为)。
孟郊《读张碧集》: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94 a. 耕种 耕犁
b. 耕作
【耕种】(3次)耕耘种植。
《梁园吟》: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赠徐安宜》: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川光浄麦陇,日色明桑枝。
《赠张公洲革处士》:每将瓜田叟,耕种汉水滨(一作濆) 。
“耕种”,在《淮南子》一书中已经是一个并列式复合词。《淮南子·缪称训》:“召公以桑蚕耕种之时……使百姓皆得反业修职。”
【耕犁】(2次)耕田犁地,泛指从事耕作。
《登黄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
《万愤词投魏郎中》: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耕犁”,在《三国志》中已经是一个并列式复合词。《三国志·吴志·薛综传》:“乃教其耕犁,使之冠履。”
【耕作】(2次)从事农耕。
《战城南》(去年战,桑干源):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发白马》: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
“耕作”,在《韩非子》一书中已经是一个并列式复合词了。《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
“耕”,本义是“犂也;种也”。《说文·耒部》:“耕,犂也。”《齐民要术》引《说文》曰:“耕,种也。”《玉篇·耒部》:“耕,牛犂也。”则犂田为耕。
“作”,本义是“兴起;产生;出现”。《说文·人部》:“作,起也。”《周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陆德明《经典释文》:“郑云:‘作,起。’”引申为“劳动;耕种”之义。《尚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伪孔传:“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耕”与“作”在“耕种”意义上为同义语素,而构成一个并列式复合词。
“耕种”和“耕犁”都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在李诗中“耕种”、“耕犁”和“耕作”为一组同义词。使用次数也差不多。
全唐诗中使用“耕种”达22次,使用“耕犁”为7次,使用“耕作”为6次。
这三个词至今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95 休息
【休息】(2次)
(1)谓暂时停止活动,以恢复精神体力。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