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处理家务的核心内容,其根本目的是合理使用家庭的一切资源,物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俭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谋划,而不是偶然的行动。节俭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存钱,而是有意识地做到物尽其用。这意味着能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我的得失,或是为了长远的目标而以平和的心态放弃眼前的利益。
英奇伯尔德夫人是《平凡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她能够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半来帮助贫弱的妹妹。她们每个人一周只有2英镑的生活费。每当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的时候,她感慨万千:“无数次在漫漫冬夜,我因为寒冷而无助地哭泣。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上帝多么仁慈啊!我那柔弱的妹妹不必离开自己的房间,每天清晨,她都会发现温暖的炉火在为她燃烧。眼下,她所能承受生活苦难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显而易见,英奇伯尔德夫人自己的生活十分拮据,但她仍然坚信给予贫弱的亲人们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只有用爱和善良才能解释这种行为:人们常常因自私和挥霍毁掉了自己的人生,却从不会因善良和爱心而断送前程。”
“节俭则不虞匮乏。”这是瓦特·司各脱爵士家的厨房壁炉上刻着的一句话,道出了合理安排事情对物质生活的意义。安排管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务、商业、工厂、军队,等等。这一行为所尊崇的信条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适当的位置,它们应该待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秩序创造财富。不管是谁,只要他能对自己的收入作出合理的安排,就等同于增加了一半的收入。懂得理财的人很少不富有。”
有条不紊的计划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时间管理者。除非我们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工作,否则,时间就会被白白地浪费掉。逝去的时间无法找回,而那些被浪费的时间更是迅速地从我们身边溜走。如果我们在处理事情之前,能够先作出一套谨慎、细致的计划安排,那么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遵守道德和自然法规是一种秩序;尊重自己和周围的邻居也是一种秩序;勇于承担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更是一种秩序。就连我们所具备的美德也是一种秩序。世界的发展依赖于秩序。在秩序建立起来之前,世界一直被混乱所控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节俭不仅是保证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人们经济节约的动力来源。节俭还可以为许多家庭带来了和睦、幸福和温馨。在家庭生活中,妇女一般都承担着管理事务的重任。由此,她们就是社会福利的基石,所以更需要对她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她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无论是贵族、商人,还是职员、工匠,甚至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具备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人们便拥有相同的追求要求,并且受到相似的影响。的确,这些人出生于各个社会阶层,但是,他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高尚或卑劣的生活。也许他们没有权力选择富有或贫穷的生活,但是他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人或是一个坏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或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对于那些处在上流社会的贵族们来说,他们经常会不情愿地“享受”普通工人们生活上的贫困。因为他们常常肆意挥霍、奢华无度,花钱如流水一般。但是为了保持住他们虚伪的社会地位,他们又身不由己,花大量的钱去买最华丽的衣服。虽然他们的收入可能还没有矿工或铁匠的收入高,但是他们承担了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绅士的义务,以便于在他们长大之后能够找到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
第十代巴肯伯爵每年的收入不超过200英镑,但是他却用这不算高的收入养活了一个有许多孩子的大家庭。后来,其中一个孩子成为了英格兰的大法官。与收入的多少相比,能够合理地支配收入的人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英雄。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具有良好的感觉、高雅的品位和健康的精神文化的人,大多存在于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中。
艾顿博士生前曾提到过,他的父亲每年的收入只有巴肯伯爵的一半,但是他的父亲却养活了比巴肯所养活的家庭还要庞大。他在创作《牧师经济学》之前,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能够认真地履行做父亲的职责的人是受人尊敬的。父亲现在已经83岁高龄了,每年,他的收入都没超过100英镑,但是父亲竟然把12个孩子中的4个培养成了优秀的专业人士。当几个孩子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总是将口袋里的最后一个先令掏出来供我们读书。”
而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也有体现节俭所带来的影响的事例。我的母亲生了11个孩子,只可惜母亲很早就失去了丈夫。当父亲去世的时候,家里最小的孩子也只刚出生3个星期。由于父亲做了担保人而欠下了大笔债务——当然现在已经偿清了,但是母亲仍然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并且以坚韧、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母亲的收入比普通工人的收入低得多,但是她还是使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以宗教和美德对我们进行熏陶,教导我们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母亲使她的孩子们都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即使我们没有成功,没有获得更高的荣誉,母亲也没有任何责任。
伟大的历史学家休谟,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是家里的长子,因此他所得到的财产是相当有限的。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当休谟23岁的时候,他便到法国继续学习他的专业。他的《自传》中记录了他在法国学习时的生活情况,其中写道:“在法国,我制定出了一生的计划。通过坚韧不拔、勤奋刻苦的努力,我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为了弥补财力上的不足,我下定决心要过一种非常节俭的生活,当然还不能使我的自立受到损伤。在那里,我只重视提高我的文学才能,而鄙视其他任何一个目标。”休谟出版的第一本书出乎意料地失败了,而且是彻底地失败了。但是他没有受到丝毫的打击,仍然毫不气馁地继续写作。不久便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这本书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大量的金钱。不久,他就担当了驻维也纳和都灵军事代表处的秘书一职。在他36岁时,他认为自己已经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了。他曾亲口说了这样一句话:“由于我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从而积攒了一大笔钱财,这样我就真正实现了自立。我常常这样说,如果我拥有近1000英镑的财富的话,我的朋友们都会露出欣慰的微笑。”我们都知道,以年息5%来计算的话,将1000英镑存进银行,一年就可以获得50英镑的利息。休谟的朋友亚当·斯密在提到他时说:“哪怕在他最贫穷的时候,他都会在恰当的时候对那些困苦的人给予仁慈、慷慨的帮助,而他那伟大但却必要的节俭习惯并不会阻止他的行动。休谟的节俭并不是出自他的贪心,而是完全出自他对自己的热爱。”
一个最典型的节俭的人就是尊敬的罗伯特·沃克先生——了不起的罗伯特·沃克,在他曾担任教职的坎伯立教区至今还有人这样称呼他。在上个世纪末期,他担任里斯维特助理牧师一职。根据当时的情况(1735年),助理牧师一职的年薪仅有5英镑。他的妻子带来了40英镑的嫁妆。仅靠5英镑的年薪和妻子的存款利息以及作为牧师所获得的收益,这些能够维持生活吗?毫无疑问,他做到了。尽管生活得很简朴,但一家人活得很充裕,而且还留有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款项,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勤俭与自立。
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勤谨。无论从哪方面看,在他眼中安息日都是最为神圣的,凡是与助理牧师的工作有关的事情,他都认真完成。在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他利用晚上闲暇的时间诵读圣经和做家庭祷告。平日里,他给教区的孩子们上课,从没有因授课的费用问题开口向孩子的家长要钱,他只领取人们自愿交纳的费用。教区的教堂就是孩子们的教室,每当学生们复习课文的时候,他就坐在他们身旁默默地纺纱织布,就像申斯通学校的女教师做的那样。他拥有放牧的权利,可以在山头上放养几头牲畜,同时也需要人在一旁看守。在这种恬淡的田园式生活中,他还常常做一些体力劳动,除耕种自己的土地外,还租了两三英亩的耕地,并且布置了一座花园——从耕作到花园的管理,一切都是由他亲手打理的;家中烧饭取暖所需的泥煤,也是他从附近的泥煤沼泽中亲自运回来的;他经常为教区的教民们捆扎干草或修剪羊毛,他也因此提高了这两项手艺活儿的技术。为了感谢他的帮助,居民们送给他一些干草和羊毛作为回报。
在担任里斯维特助理牧师一职的20年里,他那卓越的人品受到了教区人民的高度赞扬,他也得到了17英镑10先令的年薪。当卡莱尔的主教想要把他调入邻近的爱尔法教区担任助理牧师一职时,他委婉拒绝了。他的理由是这一任命“将可能引起两教区人民的不满,人们有种被歧视的感觉;有人认为应该在两地交替供职,但也有人觉得这样做背叛了教职,甚至有的人会认为这一切都源于我本人的贪婪。我不希望看到这些无谓的不满和争论,因而想极力避免。”当时,沃克已经是8个孩子的父亲。其中的一个孩子被他送进了都柏林的修道会学院,最终这个孩子也成为了一名牧师。
罗伯特·沃克的牧师生活过得极其节俭,但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表现过一丝一毫的吝啬与贪婪。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在对别人无私地奉献和慷慨解囊。他不知道奢侈为何物,也根本没兴趣去了解。在他家里,他总是以清凉解渴的茶水招待客人,出于健康的需要,家人也喝牛奶,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饮品了——如果取自山中的泉水也算是一种饮料的话。家人的穿着不仅体面而且朴素大方,而这些衣服却都是自家手工制作的:款式如同家中的菜谱一样简约。偶尔为了补充必需的营养,餐桌上也会出现羊肉;年底的时候,他们会宰杀一头牛,把牛肉腌成牛肉干,这样冬天就不愁没有肉吃;他们还将兽皮做成革,用羽毛来装饰鞋面。这样一来,通过种种自制的方式,这位受人爱戴的牧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使家人过着舒适的生活。就像他心情愉快时经常说的那样:“不仅仅是维持生存,还应该懂得生活”,并且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使其拥有今后在社会中立足的资质”。
很多人为了获得发展的机遇,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地位,往往“放弃享受,劳碌终日”;为了追求最终的目标,平日里省吃俭用,靠体力劳动赚来的微薄的收入过活,憧憬有一天能够从事高级的脑力工作。有人指出这是不公平的:无论无产者再怎样拼搏奋斗,也无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鞋匠永远只是鞋匠”,这是一种社会的罪恶;只有在一种更加人性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人的能力的发挥才能真正成为征服世界的手段,人类文明的前进动力才永不衰竭。
“如果懂得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对于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来说,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环境中,生活都不会因此而有所不同。”歌德说,“具备诚信,追求卓越品质的人将会为自己铺设成功之路,而且在应对任何一种社会环境时,都能采取合理的解决方式。”“政府怎样做才配‘最佳政府’这一称号?”他自问自答道:“最佳政府就是懂得如何让人民自由生活的政府。”他认为,人们最根本的需求就是个人的自由和自省。他还说:“每个人应该只做自己分内的事,远离这一充满混乱和未知的世界。”
总之,是个人力量的汇聚促进了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一步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向未知领域的拓展;也正是个人智慧和坚韧意志力的汇聚实现了人类在艺术、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卓越的个体较为容易实现自我克制,而庸碌的群体就不太容易做到这点。自私是人之本性,时刻防备自己吃亏,担心好处被别人得去;而那些既能净化自己心灵,又具推动世界前进力量的人,只存在于那些别具高贵、坚毅气质的人当中。他们的言行能够激励他人、振奋人心,使之勇于向前。
艾尔柯勋爵在向东洛锡安的煤矿工人发表演讲的时候,他举出了很多个关于矿工出身的人们获得成功的例子。一开始,他就说到了来自斯塔福德的麦克唐纳先生。他说:“我初次与麦克唐纳先生见面是在下议院的门厅里。当时有人告诉我有一名煤矿工人想见我。我走过去看到了他,他递给我一份这个地区的请愿书,希望我能提交下议院。我们开始相互交谈,他表现出的智慧和话语的说服力令人感到惊讶。从交谈中我得知他幼年时就在南开郡一家煤矿里当童工,青年时期,冬季在格拉斯哥大学就读,夏季就拼命干活攒学费和生活费。就在这一时期,他掌握了大量的书本知识,还学会了写作。我认为苏格兰的煤矿工人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赫格博士也曾是英格兰一家矿场的工人,他每天上午干活,下午到学校上课。此后接受了4年的大学教育,又在一家神学院度过了5年。后来因为健康问题离开了英格兰。目前在埃及做传教士的工作。
另一位来自北达勒姆的艾略特先生(即现在的乔治爵士),再没有比他的成功更能说明矿工具备知识的益处了。他经过不断地拼搏奋斗,最终由一名普通的矿工变身为雇用几千名工人的管理者。他从小事做起,渐渐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同时占据了显赫的地位。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只是有的人缺少勤勉与节约的习惯。”
艾尔柯勋爵好像也举了地理学家哈顿博士的事例。哈顿博士是一位煤矿检查员的儿子,天赋极高;据说大名鼎鼎的木刻家别维克也是矿工的后代;坎贝尔博士是发现莫法特和利文斯顿的先行者,他在南非的博茨瓦纳从事艰辛的传教事业。他的父亲是罗汉德的一名矿工;诗人艾伦·莱姆萨的父亲也是一名矿工。
出身于矿工的乔治·斯蒂芬森最终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工程师。乔治一直很勤奋,一旦有了富余的钱,他就用于学习知识。当周薪增加了12先令时他十分兴奋,以至于马上宣布自己是一个“在生活上获得成就的人”!他以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维持生计,接济贫困的父母,同时省下自己的学费。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当他获得1英镑的周薪时,就像那些富于智慧和远见的人那样开始存钱。当他的存款额相当于一块金币的价值的时候,他骄傲地告诉身边的同事,自己“已经是一个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