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82100000001

第1章 爱书人的伦敦(1)

伦敦的崛起

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

贺利思(LeoHollis,1972-),生于伦敦,作家、历史学家。热衷于研究伦敦历史,著有:Historic London Walks(2005)和The Stones of London:A History in Twelve Buildings(2011)。

伦敦大火之后出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不如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几乎没有人怀疑,伦敦是座了不起的城市。英国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礼让世人再次看到这个皇家贵族的舞台依旧很漂亮。伦敦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创意产业中心。可是谁能想到,这座城市曾经遭遇过灭顶之灾。

那是1666年9月2日,一场大火几乎将伦敦夷为平地。[1]然而在不到60年时间里,伦敦再度崛起,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也为后来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帝都打下雄厚的基础。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伦敦是如何浴火重生的呢?

17世纪下半叶,凤凰涅槃前的伦敦已经走到瓦解边缘。当时伦敦的人口不断增加,但城区建设缺乏规划,整个城市混乱不堪。那一时期,英国政局也相当不稳定,内战接连不断,1642年至1648年内战的中心就在首都,伦敦成了叛乱的温床。

在很多中国学者的叙述中,英国是一个很传统、很保守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推进缓慢,过程平稳无风险,不像法国大革命那么骚动。

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知道英国的光荣革命,却忽略了克伦威尔[2]专政时期。当年克伦威尔率领所谓议会派的政治家,将国王推上断头台,然后掌权五年。后来王室复辟,但市民很不满意新国王,于是迎来了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3],由这位入侵者掌管朝政。

经历瘟疫、内乱和大火的摧残后,伦敦的重建主要靠什么人呢?在《伦敦的崛起: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这本书里,贺利思提到了五个中心人物:雷恩爵士[4]、伊夫林[5]、胡克[6]、洛克[7]、巴蓬[8]。这五个人家庭背景不同,但青少年时期都经历过英国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他们思考了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比如什么叫知识、什么叫科学、一个国家的秩序该如何建立。他们推崇新哲学,认为所有知识都应以眼见的事实为基础,然后归纳起来,逐步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大厦。这原本属于学问范畴,但他们一旦掌握了机会,就开始将概念上的革命付诸现实世界的建设。

对这群人来说,伦敦大火就像天赐良机,把整个城市夷平了,使他们有机会重建心中的理想首都。在伦敦重建过程中,雷恩爵士是个重要人物。他原先是位对什么都很好奇的学者,也是英国皇家学会[9]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学会一开始更像是个表演机构,一群知识分子表演如何做科学实验,把科学新知介绍给普通大众。在伦敦重建过程中,这群人大展拳脚,雷恩爵士变成建筑师。设计圣保罗大教堂时,他将尺寸缩小,并加上圆顶,象征未来的宗教不再以权威压人,而是以理性服人。

物理学家胡克扮演的角色也很特别,他从科学家变成城市勘察员。按照这群知识分子的想法,伦敦的重建需要非常科学地勘察每一寸土地,而勘察工作正是将新哲学应用于真实世界的理想范例。胡克把实验的方法和城市的希望结合在街道设计上。天冷的时候,他会埋怨雾气让他无法观测星球。

除了胡克,令人意外的还有哲学家洛克。洛克当年写过很多政论文章,包括著名的《政府论》。他说,如果权力并非上天赋予的礼物,那么谁有权统治呢?他认为商业社会需要由多数人同意组成的政府来保护拥有的财富,可是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政府不能逾越这个底线,否则人民有权把它换掉。

洛克的意见成为英国光荣革命的思想背景,各方议员都很重视。洛克认为,有必要提醒新上任的国王:之前那些国王为什么有的上了断头台,有的被罢免,有的被放逐?不是因为过去的老规矩不行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老规矩。老规矩规定,统治者的权力有其限制范围,不可逾越界限。这种要跟国王签订宪章的想法确立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走向。

洛克不只是各方人士的政治哲学顾问,还致力于提倡他认为最合理的货币政策。为此他写了一系列宣传文章,其中有一篇叫《支持英格兰以白银铸造钱币论》,认为货币应该用白银本位来保证其价值。当英国政府决定重铸银币时,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是谁呢?牛顿。牛顿被任命为英国皇家铸币厂的总管,他运用自己的数学天分使会计事务变得简单有序。铸币厂每天凌晨4点开工至半夜,由300名工人、40匹马转动铸币机器,将全国的白银熔化,四周有武装部队卫戍,不让群众靠近。

在伦敦重建过程中,还有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人物——商人巴蓬。他从伦敦大火中看到商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他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大家都学荷兰人注重商业贸易,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就会变得温和、淡化。这种自由主义思想至今仍有很多人信服,而它源于300多年前那场毁灭性的大火。伦敦大火之后出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不如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主讲梁文道)

Book Lovers’ London

伦敦书店

Lesley Reader,英国旅游作家。著有旅游指南系列,如AAA Spiral Guide:London和The Rough Guide to First-Time Asia。

这家书店有一个厨房,你在那儿看书,多半还能闻到炒菜的香味,忍不住想尝上一口。

大家如果有机会去伦敦,不妨逛一逛伦敦的书店。我认为伦敦是全世界看书、买书的最佳城市之一,而且语言没有太大障碍,只要对英语略懂点门道,都可以去逛,不像其他地方。比如日本东京,那儿的书店也很集中,种类也很繁杂,可是如果你看不懂日文,去了就没多大意思。

Book Lovers’London是一本介绍伦敦书店的旅游手册,里面罗列了很多非常好玩的书店,你要是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店。伦敦书店的种类之多之杂,到了什么程度呢?看这本书关于特种书店的索引就知道了。从我的兴趣来看,专卖佛教书籍的起码有五家店,专卖跟亚洲相关书籍的店有二十多家,专卖诗集的有二十多家,专卖时装书籍的有十几家,专卖同性恋书籍的有三家,专卖新西兰出版物的有一家,专卖研究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的书籍有好几家。此外,还有地图专卖店、海事书籍专卖店、医药书籍专卖店、军事书籍专卖店等等。

林林总总的书店构成了伦敦书店的风景。不过,伦敦现在跟其他地方一样,对书店不是太友善。因为近年来喜欢逛书店、到书店买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人经常看电子书,习惯在网上买书。在这种消费潮流冲击下,有些老字号的大牌书店还是挺了下来。很多人去伦敦都会到Charing Cross Road(查令十字街),到了这条有名的书店街,必然要朝圣的是英国最大的独立书店Foyles[10]。它不是连锁集团开的那种到处有分店的大型书店,而是一家独立经营的老字号,有好几层楼,除了卖书,也有卖唱片、喝咖啡的地方。

如果有人不喜欢看书,或者不太爱看英文书,那也可以把伦敦有些书店当作历史名胜来逛,比如French's Theatre Bookshop。它创办于1830年,专卖跟戏剧有关的书籍,虽不是伦敦最古老的书店,却是全世界第一家专卖剧本的书店。

说到英国的历史,不能忽略它的海洋史。英国皇家海军曾经威风一时,现在好像比较凄惨了。尤其近几年英国经济不好,节省开支的途径首先就是裁军。这个过去的海权强国好像现在连一艘航母都没有了。不过,英国仍有好几家海事书店,专卖跟英国航海史或航海事迹有关的书——这些书多到能开专卖店的地步!伦敦还有很多古籍书店,里头有中世纪装潢的书籍,包括印刷术刚刚兴起时的版式设计。把这些古书当作古董来欣赏也很好。

更好玩的是The Map House,专卖各式各样的古地图,甚至有中国的老地图,还有希腊人、土耳其人画的地图。里面的地球仪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售价昂贵。很多人认为这是绅士阶级的一种爱好,买些地球仪和地图回来粉饰书房、办公室。还有一家Books for Cooks[11],专卖食谱类书籍。它有一个厨房,你在那儿看书,多半还能闻到炒菜的香味,忍不住想尝上一口。

(主讲梁文道)

The Traditional Shops and Restaurants of London

传统老店灵魂依旧

Eugenia Bell,作家、评论家。现任Frieze杂志设计编辑,负责撰写设计与建筑方面的文章。

它欣赏自己生产的物品,欣赏自己所卖的东西,把买卖当成一门很重大的事业来经营,不只是为了赚钱。

人当然不能只靠书活着,我们还要吃喝玩乐。这本The Traditional Shops and Restaurants of London就专门介绍伦敦的传统商店和传统餐厅。作者Eugenia Bell不是伦敦本地人,是个纽约客,她在伦敦居住多年,迷上了这座城市。在这本书中她描述了一些她生怕会失落的英国传统,比如传统商店。

据说当年拿破仑很瞧不起英国,说英国是由一群小商贩组成的国家。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拿破仑讲的,大家误传,把它挂在拿破仑名下。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么讲并没有错。英国在成为第一海权帝国后,掌控着全球的贸易路线,全世界有多少货物在伦敦进进出出,这儿曾经是唯一能买到世界各地商品的地方。英国又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很多产品都是在伦敦首先推出,然后涌向市场,传到世界各地。这么说来,英国的确是个商人国家。

现在好几百年过去了,伦敦作为商人国家的首都,留下很多百年老店。不过,这种店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多,一是因为17世纪那场大火曾烧毁了整座城市,二战期间德军轰炸又毁了一批商店;二是因为现在连锁店、超市越来越多,已经威胁到了传统商店的生存。

Eugenia Bell希望到伦敦的游客能欣赏这些传统老店的价值。如果你图便宜、图方便,那就去超市好了。传统老店不是一个单纯买卖东西的地方,它欣赏自己生产的物品,欣赏自己所卖的东西,把买卖当成一门很重大的事业来经营,不只是为了赚钱。经营者更多把它看成是一种家族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递。

哈罗兹百货公司(Harrods)创办于1853年,是世界上第一座装手扶电梯的建筑物。1898年以前,它会在店里摆上白兰地,顾客逛累的时候可以喝上一杯,舒缓一下神经。如今这家老字号不光富豪阶层喜欢去,游客也喜欢去。它标榜什么东西都卖,甚至连殡仪馆的服务都提供。当年弗洛伊德死了,就由它提供殡葬服务。

哈罗兹百货公司的著名事迹,除了将自己卖给阿拉伯人[12]很让英国人惊讶之外,还卖过一架飞机——没错,它连飞机都卖,房地产也卖,是个什么都卖的百货公司。它似乎很没有灵魂,好像就是一个满足富豪各种欲望的大型商场而已。

有一些真正的传统老店坚持只卖一样东西,比如Bates the Hatter。这家老店卖的是帽子,其中最有名的是巴拿马草帽。这种草帽可以折成球,一张开又变成很漂亮的帽子。一顶帽子卖多少钱呢?1500英镑。英国还有一家著名的鞋店John Lobb,在北京、香港都有分店。这些分店只是法国时装集团收购的量产化鞋店,虽然一双鞋也卖八九千元人民币,但是如果你真正讲究传统,得去英国那家没有卖给时装集团的独门老店。这家老店创办于1849年,不卖现成的鞋子,只帮你定做。每定做一双鞋,从量脚到做好,大概半年时间。一双鞋总共有6个专人负责不同的部分,价格起码2000英镑。传统商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些商品印着“Royal Warrant”

(皇家准证)的字样,说明是英国皇室御用的东西。可能皇室觉得这家肥皂做得不错,那家雨伞做得不错,就颁发皇家准证,特供皇室使用。中国也有这种特供商品,可是英国的特供跟我们有点不一样。英国商家拿到“特供”名号之后,并不表示这些好东西只给皇室用。他们卖给女王、王子的东西跟卖给平民百姓的东西一模一样。中国的特供是很牛的,说是给上头的特供酒,就真是给上头特供的,老百姓想尝都尝不到。

(主讲梁文道)

风尚英伦

间谍小说与消费主义

李孟苏,曾任《三联生活周刊》驻英记者,撰写英国文化、时尚报道长达十年。著有《庄园与下午茶》《小小不列癫》等。

美国文化在全球称霸的表面下有英国血统在里面。

近年大家喜欢说,一个国家除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现在都说美国文化称霸全球,其实大家忽略了英国。这个老牌国家的软实力完全不亚于美国,甚至可以说美国文化在全球称霸的表面下有英国血统在里面。比如《哈利·波特》、披头士,都原产于英国,后来借助美国的文化机器向全球扩散。

《风尚英伦》的作者李孟苏,过去是北京《三联生活周刊》驻英特派记者,负责撰写英国文化生活,写了十年。这本书讲述英国的风尚潮流和流行文化。谈到英国流行文化的魅力,不能不提“007系列电影”。《007》很巧妙地结合了两样东西,一是英国的间谍小说,二是英国的消费主义。弗莱明[13]很奇怪,别人注重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设计,《007》却凸显物质环境,比如詹姆斯·邦德穿什么衣服、戴什么牌子的饰物。这位作家的物质观在滑稽、牵强的间谍小说中无处不在,对物质而不是对人物的掌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情趣。

我们对好莱坞电影也有这个印象,觉得007当特务怎么能当成这个样子——总有醇酒在手、美人在怀,总是开名车,敞篷跑车的小冰箱“啪”一下,一瓶几千块钱的香槟就飞了出来。这种对物质极度描写的小说,说实话我很讨厌。英国似乎有一套物质文化,对物质的极端注重经常出现在小说和电影里。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很特别,当代艺术以美国为主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却出现了一批非常大牌的当代艺术家。原因有两个:一是著名广告人、收藏家萨奇[14]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英国当代艺术家的崛起;二是英国泰特美术馆[15]举办的特纳奖[16],成为国际艺坛很关注的一个当代艺术奖项。

同类推荐
  •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本书作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关怀近百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奶奶,他发现:高龄奶奶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她们的烦恼与痛苦非常复杂;她们身上的人性温情与生命力量让人震撼。本书将大量实用关怀技巧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中,把“高龄老人关怀”这一涉及每个家庭的艰难事情变成了“人人皆可做好”的事情,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教科书般的关怀宝典。
  • 梦书

    梦书

    《梦书》是一名女子用两年时间凝视自己的梦境。以梦,中景象审问自身生活及心灵遭遇,省视女性世界在真实与内在之问最游离的光束。每天的记录各自独立成篇,并以主要人物的性格、情爱见解和想象为轴心,呈现了位现代女性最机灵最敏感的种种面向,还原本真状态的心灵、性、成长。
  • 心灵写意(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心灵写意(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人生价值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 七城书

    七城书

    珠珠一岁多了,与我们在场主义几乎同岁。散文是从说话开始的,于是我想到成长中的珠珠;或者说,从珠珠逐渐清晰的话语,想到了在场主义。对智慧的人,一岁也许就是一个坎。过了一岁,不仅开始产生自己独立的话语,而且那话语逐渐清晰而明亮。我相信,从童真开始,逐渐走向清晰、丰富、成熟和睿智,是一种生命的规律。
热门推荐
  • 都市龙人

    都市龙人

    在现在科学与网络不断发展的社会,曾经年幼时的游戏已被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所替代,你会这个世界曾经有龙的存在吗?你又会相信有妖魔的存在吗?
  • 不良恋人

    不良恋人

    一次错误的判断,让她后悔不迭地落入了魔鬼的怀抱;她想逃离他的魔爪,可是他却邪魅霸道地宣布——我夜冰寒看上的女人,谁也逃不了!禁锢与逃离,她能否逃出他的掌心?或者说,当她逃离的时候,她的心还在吗?
  • 驭魂传

    驭魂传

    儿时的记忆,灵魂的牵引,上一世的回忆。双魂者,驭魂也,谓之魂将。亲情,爱情和友情又该如何抉择。一切尽在驭魂传中。
  • 无限之破空

    无限之破空

    创世神需要一个继承者于是创造了幻世空间。可是已经过了八位宿主没有一位成功的而第九位就是地球人,看第九位继承者是如何走上巅峰创造自己的星空。故事之中很多东西都不会按照原著走,所以请读者们谅解qq号:454022298.希望读者朋友们可以将自己看过的精彩影视剧最好是超能力武侠之类的介绍给我。
  • 八爷的抗战

    八爷的抗战

    七十年前,外魔入侵,中华大地遍地烽烟。在中华民族最为难之际,全国各地中华儿女纷纷出钱出力挺起了脊梁与侵略者顽强的斗争着,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依然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八爷或许就是这些英雄里的一员,他竭尽全力利用自己家族的势力和寺院里学的功夫与侵略者英勇的抗争着……
  • 英雄联盟之冠军之刃

    英雄联盟之冠军之刃

    他曾经是一名令别的团队闻风丧胆的职业选手,有他就有胜利,有他我们中国队就有希望,在一次世界竞赛得到冠军之后的同时,他失去了自己最爱最爱的人,从此便被痛苦沦落,而他也在那一刻便彻底结束那所谓的游戏生涯,可最后他又为什么王者归来,重振旗鼓之后是否又会顺利?你问我游戏和人谁重要?当你失去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明白...
  • 家庭教师之系统人生

    家庭教师之系统人生

    报完仇后主角黄泊,自杀后却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家庭教师的世界,并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沢田纲吉的哥哥,拥有一个随身的系统,主角会闯出一个怎样的人生呢?这本书乃是作者第一部作品,文笔过糙,还望见谅。
  • 败家子(大法王寺之聪明小空空)

    败家子(大法王寺之聪明小空空)

    有一个地方民不聊生,造成这一痛苦局面的源头竟是三个作威作福的衙役。他们一个是县太爷的外甥,一个是张千户的儿子,一个是府上衙役队长的侄子。各自为山霸、河霸、路霸。空空小和尚们与三个恶少展开了斗争,并最终战胜,为百姓伸张了正义。《败家子》金如山富甲一方,有一独子,名唤金百万。从小娇生惯养,不学无术,挥金如土。管家贾狗因一次次为金百万收拾残局而被老爷惩罚,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利用美人计使得金家家破人亡。幸得空空和尚们的感化、帮助,金百万才恍然醒悟,最终在和尚的帮助下重振家产。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网游之他心我无恋

    网游之他心我无恋

    “你知道吗?每个我喜欢的人都有喜欢的人。““我亲自把他们撮合成一对了啊。”大哥哥你喜欢我吗?——“我是永远不会喜欢上你的。”——“对不起,我食言了……”走在夕阳铺满的小道上,“我想问你个问题,为什么最后的那个翅膀我死都得不到啊。”“在这啊,这个根本没有加进系统里。”他翻着口袋,找出了一个像装戒指的盒子。“我突然不想知道了。”他硬把那个盒子塞进她手里,“你想多了,这是一对耳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