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9100000009

第9章 洲,懒惰洲,习惯景区

一:认识会变化。原本想读到本科,由于某些原因使认识出现了变化,现在决定读到硕士了。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就是指认识在不断随客观变化而变化。而变化的认识也不是对曾经的认识进行否定,曾经的认识是人思想所走的路程,是类似于一处地名,或是一座桥梁。不管认识正确与否,得来的感受是好是坏,都是这条不断向前行走的“认识之路”。所谓“人的后悔”,就是对自己曾经的认识,和认识带来的行为进行否认的结果,也是“新认识”不到位造成感受不好的结果。

二:认识之路没有尽头。人一旦停止自己的认识之路,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现有状况的屈服和满足;其思想(认识)之路也就到了终点,开始向回行走,或是原地打转。(这在广义上是不存在的,但在狭义上是存在的。)由于个人原因,或屈服、或满足,而预设了终点。就国人而言,多少年来,精神上的快乐经常被视作“可遇而不可求”的高傲之物,这都在无形中促使了人的屈服和人的满足。

“屈服”的本意是对事物不满,想改变但又无能为力,这比“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还要叫人难受。后者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意思;前者则是完全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无能——这一点是人(尤其是具有强烈骄傲心理的国人)难以接受的。(但“屈服”又是国人的一门“必修课”,就跟骄傲是国人的“一项专业”一样,这里的内在矛盾能够扭曲一个人的心灵和思维——但这是后话。)——屈服是一种单个事物的停止认识;屈服也是一种丧失自由(被客观事物支配)的表象。而人一旦没了自由,特别是没了思想上的自由,那就是宣布与快乐作别了,其接下来的诸多活动一般都交由某些习惯掌管了,属于把余下的生命“糊完”的性质。

“满足”,表面上看是获得了某种身心自由,是应该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但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同《与女士交谈》里说的真正的快乐都是来自于“新”的相对应的概念,就是“满足”也意味着对“新”停止再认识,这种停止再认识的思想就像失去活水的池塘,迟早会混浊腐败的;而有意思的是,越肥沃的水质,腐败得越快。换句话说,这里的自由其实还是一种鸟笼,只是这种鸟笼像动物园里的网状鸟笼一样大而已。这哪里能谈得上自由和快乐?——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被习惯左右着的事物。

三:认识是有难度的。人在对其努力(行为)之后获得的坏感受不能客观的进行认识,不能找出原因在哪里,不能理顺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或者从哲学角度来说,事物内在的必然性太繁琐,隐蔽太深,阻碍了人认识的视线。

何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呢?难道是根本就没有原因?还是寻找原因的方法有误?或者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理清的自然现象?

显然,任何事物可以说都有原因,存在有存在的原因,消失有消失的原因,这已是被科学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只是怎样寻找原因有人为的和历史的障碍,这一障碍就是已有的“认识成果”,而这一认识成果又经常在“习惯”中表现出来,左右人的思维。

历史的认识成果(笼统意义上说)能够留存下来,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适用的地方,人们运用这种认识是有多重原因的,其中之一是:人天生具有一种懒惰性情,这种懒惰又会滋生出“依赖”,某种历史认识正是人们可以和希望依靠的对相,它可以帮助人节省时间和精力,但这种历史认识是有局限的,尤其是在新时代的面前,它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由于我们所需畅游的这个世界里,能够观赏到习惯的杰作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这里只把广义上的认识重要性作一个概括。——也就是说,人在困惑的时候,寻找原因的方法有误(可以说,凡是让人心里不痛快的都不是因为客观原因,而是没有找到事情的根本原由:即主观原因所致),这种“寻找”大多是停留在过去的认识里或思维习惯里。或者说仅仅是一种假寻找。

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肯定也不是一个无法理清的自然现象。在科学面前,实验与结果的关系是容易理清的;在人的面前,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也是应该能够理清的,但这只有在人的问题搞清楚的基础上;就是说,要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需是什么,人的本进是什么;只有了解了人的这些根本性的东西,人才可以解释自己的诸多行为和感受。而且,这种了解无疑还会给人的“再行为”以客观上的指示;使人的思想、行为与结果尽可能达到统一,少生遗憾和后悔,少产矛盾和争端。

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认识”是重要的,如果说维系人身体存在的是食物、水和空气,那么维系人精神、思想存在的就是“认识”。没有一个接一个串连起来的许多认识,人的精神、思维就不能存在,它就变成了永远飘荡在太空中的尘埃,它所遇到的和看到的事物对它来说将毫无意义,这在有智力障碍的人那里可以得到证明,他们缺少认识,他们看到的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就接近毫无意义。这句“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话,也是指的“认识”的路不能断,而一旦“认识”的路被切断,某种意义上说,也象征着精神与思维活动变成了被生命饲养着的家畜活动。

诚然,“认识”是有难度的,这还不光在于有“习惯”及其盟友的阻碍,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矛盾,即“静止与运动”难以共存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面前也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前者属于“此一时、彼一时”,具有认识升级的意思,后者更多属于人的主观认识,这一“主观认识”牵扯到心理、利益、性格等方面。但这都不叫“静止与运动”并存现象。

一个人两点钟有事,当他看表的时候是一点五十,这时他脑中的认识就是“一点五十”和“十分钟”这两个概念的共存;“一点五十”代表静止的认识,“十分钟”代表可运动的认识,这一 “运动认识”在人的脑中是运动的(一会儿——不用看表——就变成了八分钟或五分钟)。

这样说还不够具体,因为有“两点钟有事”在先,人对剩下的时间比较敏感。比如,有个人在一点钟看过一次表,当过去半小时左右后,有人问他几点,他这时可能先回答是一点二十五分,然后再看表确认。能经常这样回答的人,并经常回答的比较准确,那他对事物的认识就具有了相当的“静止与运动”功能,认识其他事物的速度和准确率也会很高。有人会说这是“时间概念强”,那么,他的洞察力和具有突出的才能就无法解释了。

何以说这类人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突出才能呢?

如果没有钟表,没有“时间”这一事物,他对那二十五分钟的概念依然是比较精确的,这一点应该没有质疑,因为即使有钟表, 也不会有多少人具有这样的精确率。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二十五分钟概念”在生活中一点用都没有,人们是不会刻意把精力(或是训练)花在这上面的,但它却又在无意中被存入人的脑中。这就应该是人平时的“随意、公平、责任”加“细腻、思考、观察”的结果。

此人在先回答“一点二十五分”时肯定是有较大把握的。这里就潜藏着责任、公平、随意。——其中“责任”代表及时,“公平”代表准确,“随意”代表随便和不假思索;而“细腻、思考、观察”肯定又是这一“把握”的基础,但尽管它们是这里的基础,却无疑是平时用在其他事物上的习惯行为。而“洞察力”进入一个较高级别光有细腻、思考、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随意性”加入,“随意”里的个人因素(不考虑个人)是没有或极少的,像个人利益、尊荣、地位什么的;而没有什么个人因素在里面,也就没有多少主观意识,而没有多少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察就会相应彻底,久而久之,洞察力自然较强。(这也是我前面所说的,为什么“来自无利害关系之人的意见或建议是值得加倍重视的”的理论依据。)同样,要想具有突出才能没有一贯的“公平”也是不行的,“公平”里的主与客不仅是均衡存在,也是一个整体。而“责任”又起到了“主、客”利益兼顾和强化的作用,“事物怎样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或者说就事不就人的思维习惯)已像“细雨润无声”一样渗透到了他的行为、认识或头脑里。这对“全面认识事物”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的认识与人的能力正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相好。——(这一节也是人内部世界里的事物相互联系的一个缩影。)(另外,关于这一小节的内容理解还应结合《自信与自负》的内容理解。就是说,人的自信心不是想有就有的,而是“各种作用”的结果,尤其是“随意”和“公平”在自然作用下的长期结果)。

而“认识”里的内在矛盾,也就是静止与运动难以共存的矛盾,就是随意与细腻之间的矛盾,公平与思考之间的矛盾;因为人平时的一般“随意行为”通常又是“马虎行为”,这与“细腻”是对立的;人的思考一般都是围绕自己的问题而展开的,长此下去,人的思考方式和思考内容以及思考习惯与公平又存在着对立的因素,因此,“责任”又是凌驾于随意和公平之上的又一抽象事物。而责任的前身正是“用心观察”自身、周围、社会等等一切所能视见的事物(不过这是后话)。(——这里的认识提高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自信心的形成也是一样。)

因此,要想具有较深的认识,也是相当困难的,尤其在当今个人主义极重的时代。这不但是书本难以给予的,就是大师传授也是不易办到的,这里牵扯到的因素可说既多又复杂。(另,此处举出的“二十五分钟”事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只是用它来作为这一概念的构架。请勿自验。)

关于“认识难”和认识里的“静止与运动”难以共存的观点,如果用最简单的解释,是这样的:对某一事物的“已有认识”属于定格的静止认识部分,但这一事物总还有未被认识的部分(这一部分可能是事物自身发展中新出现的,也可能是以前认识时漏掉的),这一未被认识的部分随时都有可能加入并成为静止认识部分,因此我说它是运动着的未定格的认识部分。而它们的“难以共存”在于人。确切的说,在于人的自负:是自负不允许“未被认识部分”加入到“已被认识部分”,导致“认识”不能逐渐扩大。(这一小节也是“任何人的任何观点都存在狭隘的可能性”的理论依据。)

习惯的盟友:先入之见

人都有一个认识上的“先入之见”,这个“先入之见”在各领域都是由阶段性的知识结构组成;它的牢固程度也相当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强硬程度。各种先入之见也是各种新认识的敌人之一。要想转变牢固的先入之见观点,一般靠理论上或是他人的说服力是不够的,通常只有在持这种先入之见的人,并由于这种先入之见的原因,遭到伤害的时候,才有可能自行改变这种先入之见,有时候甚至不用理论上或他人的助解。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见了南山才回头”。

先入之见牢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不接受也得接受的结果。这在失去自主权力或属于成长时期的人身上发生的较多。换句话说,某类先入之见在逐渐牢固的过程中,有的是出于被逼无奈,属于在被动中被强制的原因;有的是出于缺少思考和比较的时间,属于在无意中被强制的原因;这带来的害处是:没有活力,认识单一,缺少主见。比如成长中的学生,他原本不存在什么“先入之见”,他的观点属于“认识上的商榷”;这种认识上的商榷就具有“静止与运动共存的性质”,但由于某种观点的反复出现(像只有学习好才有未来),就使他对没有把握的认识提前有了把握,没有得到验证的认识提前得到了确认。

二是已有的“历史认识”(或已有的知识)不过期的结果。历史认识的实用价值通常由时间的长短决定,通常越短的历史认识越具灵活性和适用性,反之亦然。现在的领导干部年轻化就是对“灵活性和适用性”的实体证明。“不过期”存在一个“得过且过”的心理,属于懒惰造成的花样性和精益求精的丧失之结果,这一点在国人身上也是尽显无疑的。

三是最初的“成功案例”的原因。由于各种最初时的先入之见处在最短的历史区域,其灵活性和适用价值有了事实做基础,由于人(尤其是国人)善于自夸荣耀,以提高自己的某种地位或显示自己的才能,造成某些观点进一步强化;这带来的危害主要在于:处理问题时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容易把现在的效果同过去的效果混为一谈,最终处理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诸多无意中加固的“先入之见”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阻碍新认识的进入。

比如有些人处世原则顽固不化,就是多种先入之见的牢固造成的,通常表现出主观意识较强。这类人受到的伤害,或者说某种损失,一般都是较大的。他在接受新观念、新认识的条件上远不如处世圆滑的人,后者如能摆正人的本需和本进原则 ,那么这类人一生中获得的快乐之多正好和受到的伤害之少成反比。

也就是说,先入之见的内容,由历史经验和传统知识等组成,作为文化、思维和行为的工具,它在形成经验或知识之初更具有现实作用,但由于其内容本质是不变的,经过时间的推移,在新事物面前,它就不具有可靠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个人来说,任何的先入之见所能取到的应该是相应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指导作用。对于一本书乃至一条法律都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长时间不变那就表示这个国家的发展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人的认识亦如此。)换句话说,“先入之见”的功能应该是“文化上的承接,思维上的承接,认识上的承接,继而起到行为上的承接。

也就是说,“习惯”对于身体机能的作用来说,是首要的,有益的,而且具有节约体能的作用。但“习惯”对思维领域的作用来说,就是次要的,有害的,并且具有抑制思维的作用。

由于“习惯”的家族庞大,也由于它的未被认识部分还在我的认识之外飘荡,所以关于“习惯”的内容也只能谈到这,不过好在,既然它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又何愁在后面见不到它们呢!

小结

在懒惰这一洲里,我觉得好象没什么可总结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三个懒惰家的成员和一个外来者(认识),我好象并没有让它们发生冲突,反而好象更加衬托出懒惰的本质。因此,我想利用这一版面谈点其他。

一是“夸张”问题。我认为“现实”不可以夸张,但“现象”却可以放大。当然,所有被放大的现象都应该属于“普遍现象”之例,而不能属于“局部现象”之例。这样的放大,我个人认为能起到“显微镜”的作用。换句话说,我利用各种手段,只是希望本书在社会学(人的、教育的、社会生活的)方面,是您的一台显微镜,我希望它帮您看清那些“肉眼”还看不清的东西。

二是“后面三洲”的问题。后面三洲是各自独立的,至少在我写的时候,存在我脑中是独立的;但在我快要写完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并认为,它们同属于“意志”领域,可我又不能对这一新的命题予以解释,毕竟这种发现或认为带有太多的感觉性质——这是人对自身“明显感觉”还不能归纳总结和认清并表述的阶段。但感觉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的“综合已知”得出的;它被称为“感觉”是因为它尚未被整理,尚未成为知识(明确的认知)。而我对“意志”的认知也正处在这一尚未整理阶段。

同类推荐
  •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

    这是《非诚勿扰》嘉宾乐嘉特为“色”“情”男女定制的婚恋宝典!乐嘉色言再话情,辨“色”人,谈“色”情,穿过红黄蓝绿四色镜,透视非常男女的寻爱之路。作者乐嘉以简单的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为符号,对相对复杂的性格进行归纳,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先选择爱谁,再决定怎样去爱”。在爱情这条道上,紧握性格色彩的钥匙,去敲开对方的心门,探寻与爱人间的相处之道,你的爱情就会风生水起。
  • Q版语文

    Q版语文

    有出版界周星星之称的林长治继《沙僧日记》后的又一搞笑力作。作者将三十一篇我们耳熟能详的语文经典课文彻底打造成无厘头爆笑故事,内容诙谐幽默,情节出奇,对白趣怪。三只小猪会造房子、孔融爷爷是功夫高手、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演艺界新星、司马光砸缸时碰到了流氓兔和机器猫,《背影》中的父亲在月台上做起了托马斯全旋......
  • 畅游精神世界

    畅游精神世界

    畅游内心世界,探寻精神奥秘,认识世间万象。中国在物质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中国人在精神方面仍然非常贫瘠,用一句外国人的话说,“中国人象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网上论坛用语)。——而这就是本书想从根源处说明的问题。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和“人之本”等处,本书给于了重笔;并在它们的基础之上,解释了“幸福是什么”这一人生重要问题。
  • 心理学365夜

    心理学365夜

    2008年的第一天,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这个年头每一天记录一篇特殊的日记,包括我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我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我个人在一年内成长过程。365天飞一般过去,期间有彷徨有倦怠,最后,我坚持写完了这一年的特殊的日记。2008年开始时,我没有想到这一年如此特殊——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我居然选择了生命中这么特殊的一年进行记录,也算一种永久的纪念。因为当时是手写的每一天,如今只能先挑选部分放在腾讯。我有空我会一点点补完整年的。毕竟200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如此重要!
热门推荐
  • 千屿千寻

    千屿千寻

    望着这片蔚蓝的海域,叶霏想起来了陈家骏。她与他的初识并不是那么美,尽管有沙滩、海浪、篝火。他高傲,她倔强,他们见面,针锋相对,火花四溅。可谁又知道,磕磕碰碰中,他们懂得了什么叫做飞蛾扑火、奋不顾身。有人初见相欢,却久处生厌。有人初见不欢,却久处相恋,最美不过初相见,最好不过到白首。
  • 韩娱之超级保安

    韩娱之超级保安

    他,智商爆表,情商为负。他,只有两种原则:弱肉强食,公平交易。他,世界金字塔,最顶端的存在。财富可以倾城,势力可以倾国。他就是一个人形电脑,智慧机器人。只知道看事物的本质,不通人情,没有人味,不讲世俗规矩。很多人,都称呼他魔。某一天,一个女人告诉他:人生不该如此,要去体验生活。他成了一名保安。魔临韩娱。
  • 魔灵记

    魔灵记

    衡量善与恶的准则是什么?是戾魔?是仙灵?我命由我,又与你们各干?......万年后,洛克菲勒大陆上,命运多舛的少年应运而生,是天才?还是灾星?永生还是毁灭?
  • 异世道行

    异世道行

    左手天道、右手地道,中立人道。天盖地、地盖人,人居下,凭啥?我要盖天踏地,冲破苍穹,屹立大道之上。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斩铁剑

    斩铁剑

    斩铁、斩钢、斩水、斩神......地球少年来到异界,携带强大系统。斩断世界上可斩之物,或者说无物不可斩。
  • 夜夜笙歌:总裁美妻要反击

    夜夜笙歌:总裁美妻要反击

    再次相遇时,他们都换了另外一重身份,彼此的生活再也没有交集。可是却偏偏莫名的纠缠在一起。“时驰宇,你爱过我吗?”“你说呢?”她能怎么说,应该怎么说?
  • 东南纪事

    东南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从没分开过

    从没分开过

    “那年我们六年级,还是懵懂的年纪。还不懂什么是珍惜,却发誓要永远在一起……”当这首歌再次响起来的时候,你还会想起我们的过去吗?还会记得我们之间爱与恨的故事吗?等我嫁给你了,你还会像从前那样珍惜我吗?等我变老了,你还会记得我十岁之前的样子吗?希望到我们都白了头的时候,还能面带自信笑容地说一句,我们,从没分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