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认识“火”以后,“需求”就跟定了人类,一个接一个,无穷无尽,人们由于好奇心而上高山、下深海;人们为了自我保护去杀人,去发动战争;人们为了自己的需求也同样可以做这些事情;所以,“需求”在这里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不能在这里谈论需求房子,需求汽车,需求官位,因为“房子”、“汽车”和“官位”都属于人造景观。但在现代,离开了它们还怎样来谈“需求”?
是的,这原本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可现在,对我来说,却极为困难。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大问题里面的一个小问题,到了这里自然会水到渠成,不曾想——尽管自然景观无处不在,但要找到一处值得观赏的地方还真有点难办。
生存需求是从单一发展到多元的,就像母奶发展到肯特基一样。但从人类远古时代单一、粗简的需求发展到如今多元、精繁的需求中,“认识”一直在丰富着人类的大脑,使它积累知识;一直在帮助人类的双手,使“人”获得了无数需求;可是,在现已属粗简的事物中,那一个原先不是深奥、精密的;谁又知道,“火” 的认识和“火”的取得让人类花了多少万年的时间;今天,计算机也快同它一样寻常了,——这就是人类的认识,人类的需求使它们一个一个变得简化;这就是人类的创造在不断的把精细事物改变成寻常事物。而当某事物简化成寻常时,人在其身上花的时间也就少了,人类得以拥有这许多需求之物,也正是因为它们变得寻常,变得易于获得的原因;但在它们相对慢长的转变过程中,人类付出的时间和心力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为什么说“生活经验”对人是重要的原因,因为寻常的事物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依然是精繁的,他在这方面所需的时间要比有经验的人多得多;而最不幸的是,人在经过一定的年龄或阅历之后,对这些不值一提的简易事物就会不屑一顾,这不但会造成人的认识上的断层,还会造成行为上的衔接障碍,使人的认识和行为趋向简单;而这,也是最终影响人的“需求”向多元和深层发展的主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和“应试教育”的原因,正在远离人类的寻常但却又是最重要的知识部分。这不仅是严重错误的,从认识路线上说,也是本末倒置的。不过这是后话。
需求与责任
需求与责任在人的生活中难分彼此。人吃饭、睡觉是生命的需要;从对生命负责来说,人吃睡又是对生命的负责。人工作是衣、食、住、行的需要;为了更好,为了对唯一一次生命负责,人工作又是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可责任究竟代表什么呢?凭什么说我工作负责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又凭什么说我自私自利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
是的,“责任”又是一个虚无的事物,它并不比魔术师手中的纸牌更实在。
可以说,责任原本并不存在,各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就是生命赋予他的权力,像一个自由的玩童一样。真正的责任,是社会的产物,确切的说,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曾经的“责任”,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没有今天的责任,就没有今后的他们。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轻重态度,完全是由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思想-精神”上的位置。参见《四类人》。)来决定的,他最终获得的需求之物也是由这个位置来决定的。而责任下的需求,严格地说,是很少的,只有美好的感受才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可是,人们往往在“需求”这里就用了句号,而不另加问号,去向一问“感受”的情况如何?问一问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高级动物——权力、责任又是什么?
叫我说,人的最美好的感觉都是来自于好奇心,最舒适的休息都源于懒惰,最惬意的享受都得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而看起来什么都不是的责任正是它们全部所需的“调味品”,也只有这个万能的调味品才能让感觉、休息、享受更加美好。从这层意义上说,“责任”是好奇心与懒惰之间的东西,是生命里一个有意识的东西,是一个“命令懒惰走开,好奇心又不愿参与”的东西,同时它又不得不来回巡查,行使监督的职能。它应该属于人“意志”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精确地说,“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认识的肯定、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对自己存在的肯定。(对自己的肯定——又一个意志的组成部分。)
但是,“人”是各不相同的,各人的感受、需求、责任心也不径相同,虽说这与各人的环境、历史、兴趣有直接关系,但我们不得不这样说,正因为这些不同,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才充满着矛盾与复杂,才有了“互动的条件”,而互动的条件也正是人类“发展的条件”。
那么,人的责任心怎样认识呢?它又是怎样在其中调味各自的人生、左右不同的人呢?以下是社会上的四类人,也是称“获得不同需求”重量的四杆称,当我们给自己过称之后,我们就大致知道我们这一具绝品价值几何,感受的收入可丰;当然,我们可以把自己饲养一段时间,再来过称;也可以拒绝被勾住鼻子。
四类人
第一类人,是站在个人位置上的人。
这是一类为了个人什么都做或什么都不做的人,也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希特勤”是一型人;“吃喝玩乐”是一型人;现在有些“不懂事”的独生子女也是一型人。这类人对自己的行为——在行为之前,在行为过程中,在行为之后——都没有什么责任意识,都很少考虑什么后果。前段时间有一个父亲把亲生子溺死在水中;一个女人两次谋害自己的丈夫;一个高中生从容地杀死自己的母亲,就像希特勒一样为了自己什么都肯做,只是手段受到某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吃喝玩乐”说白了就是因为自己还活着不得不吃喝,至于吃相粗鲁、急促,吃得好坏都可以不计较,也没有那个心情去计较;这种习性在工作中也能表露出来。他们经常是过着一种喝喝酒、打打牌、网上网下和什么人聊聊天的生活,一种没有目标又要证明自己存在但实质却是浮萍式的生活;因为他们不能独处,一旦独处他们会感到极度无聊和难受,而要弃除这种无聊和难受,他们通常都是蒙头大睡,而且还像一个劳累一整天的农人一样——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习惯——很快进入梦乡。也就是说,为了维系生命必须吃喝、睡觉;为了证明自己存在必须有人、哪怕是电视上的“假人”陪着。这类人的显著特点是,不关心别人,不关心工作,惧怕吃苦,家庭和社会意识淡薄,能够做出惊人的事基本上都是大恶的事,或是好逸恶劳成性。他们在亲人的眼中越来越不重要,甚至能发展到默默无闻。其“思正能力”也是最差的。他们的思想高度处在地平线上,发展的眼光几乎没有。从对社会的价值来说,只是替别人为社会的消费指数做点贡献,或是用灾难(思负能力)去唤醒人们新的认识。而他们获得的感受,在感受好时自认为最多、最好;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在感受差时,才是名副其实的最坏、最恶劣,因为他们既没有外在责任意识调剂,又没有内在人生观的援助。很多这样的人在没有到达人生终点站的时候,就发觉车子坐错了,但他们已没有思想的习惯,已没有转车的心情,而有心情的又往往失去了转车的机会,最后大多会说“听天由命”吧?
把马家爵列为这类人表面上看证据不够充分,他好象是一个特型,好象是离开人们生活之外的人物,但其实他就是一个除了吃喝玩乐、不敢做坏事的人之外的这类只站在个人位值上的人的典型。[插图:昨天某报文章内容,说某校评选“三好生”可以自荐,结果有百分之六十几的学生毛遂自荐,还得到了大部分人(包括校长、师长)的肯定和表扬;文章对学生的这一行为“是自信还是自负”也作了讨论。——但我始终没有找到这样的文字,“发现自己的优点是那样的容易(有些还是小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是那样的不易”。——这难道不是虚胖的过程?这难道不是站在“个人位置”上的人吗?——“优点”不是用来被发现的,只有“缺点”才是用来被发现的。发现“优点”可能会带来一时的进步,发现“缺点”却会带来一生的进步。“优点”是荣誉、骄傲的制造厂,“缺点”才是一盘营养丰富的苦瓜——尤其对成长和进步的人更益。——如果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不是评“三好生(追求所谓的正确)”,而是友好的评“缺点生(鼓励尝试、允许犯错)”,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怎样呢?(请思后做答。)]
吃喝玩乐,不敢做坏事的人过了一定的年龄,或是社会阅历(对坏人惩罚的阅历)增加后,胆量逐渐变小,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又在客观条件默许下,他们同样会胆大妄为。但往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在形成他们成为这类人的客观环境里,就已经掺入了这些因素,就已经注定了他们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的本质。而马家爵的成长过程中就没有这些因素影响他作为人的(或是作为动物的)习性,他为了自己(哪怕是自己的一种心情)就蛮撞行事,他也正像那些缺少经验但却已长出个样的小动物一样,由于自己的自大、鲁莽而过早地把自己送入“虎口”。——一个聪明的学法律的大学生,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连杀四人,怎么看也不符合逻辑。——如果他代表一种动物,那么他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机率。——由此也能看出,自我保护不是人的或是动物的固有,而是在“认识”上必须练就的本领,正像各种需求本不是人思想的固有,而是为了对得起生命必须得有所选择一样。——而他,同自我保护过强的不会做事的吃喝玩乐者一样,属于一种毁灭而天生的非自我保护。
把马家爵拿出来分析不是为了赶时髦,也不是故意要侵犯他的隐私,而是他身上所展露出来的“人质”、“社会质”值得探讨,正像“三好生”的本质值得探讨一样。——在我们这个随时需要“均衡”来安慰自己,可以随意回避事物真相以掩盖事物本质的国家里,许多行为(或事物)原先出发点是好的,但本质却是坏的——这是一切对自然科学知识长期不够重视的国家所固有的通病。也可以这样坦率的说,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消灭封建迷信社会,还没有真正享受到人类科学进步的成果(一切科学成果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还在因本质不清而摸索、彷徨,甚至因噎废食。——但是最终对人起作用的总是本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出发点(即主观愿望)”的东西。——像马家爵这个并没有受过“黑社会”洗礼的沉稳的年青人,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难道不是我们众多“主观愿望”不想看到却又自然造成的吗?
“沉稳”表现出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与人童年时期的独立玩耍有着必然联系,但也不排除先天智商的作用。马家爵就具有这种先天智商和儿时自主行为带来的逻辑思维类的智商。这在他的一系列的沉稳的行为中表露无疑。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光有智商和局部的逻辑思维显然是不够的,就象一个大学生光有一纸文凭和个人包装是不够的一样。而人的素质也不是智商或文凭可以决定的,搞不好还会更糟。
假如他生在销烟四起的二战时期,他或许能成为希特勒之二;但如果他生在一个具有童趣的、充满责任心的“社会家庭里(含家庭)”,他成为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未可知。——因此,“社会质”对于“人质”可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在我们的许多学龄前孩子(甚至可以用)“都是绝顶聪明的”,但是,鬼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逐渐变得迟钝、迂腐和一事无成……甚至带来灾难。]
马家爵对自己的行为连他自己都无法理解和难以弄清,他在面对采访他的记者时(如果报寻属实的话),言行轻松但却不失严肃,句句无不像真情流露。是啊,凭他的智慧,现在还有什么想不开的,还有什么值得顾忌的;但他对自己的那一行为表现出的茫然,确也是实实在在的——可想而知,社会、环境、知识带给他的依然是一片浑然不知——即使他的心境已然超越了生死。
唯一让他留念的可能就是他提到的“荣耀”:(他提到的“亲情”可能只是附人牙慧或是“一致的托词)”回乡的荣耀,大学生的荣耀。(我不得不再次断然重申:荣耀——乃一切罪恶之母。)如果他能把这唯一的荣耀心在心中弃除或想通的话,他对自己的行为恐怕就能理解了。他在法律、人情、历史面前已经想通了,但在“人生”面前还没有想通;后者或许是他在服法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他的智商还在的话),而不是忏悔或什么无用的道歉。
人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就是真正想死的人都可能避不开这种本能),尤其是步入死亡之道的人更是有一种盼望奇迹发生的幻想;但我们的马老弟已经逐失这种本能,“幻想奇迹的发生”更不是他的智慧所允许的,但人的思想除了在沉睡时总是运动的,他除了有一台“重影”的电视或一张“过时”的报纸可以占据他的运动着的思想外,就只有“思索人生”了。——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超越生死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死囚),他总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已不是电视、报纸所能满足,甚至不是“自由”所能满足(如果允许我这么说的话),而能够满足他的就只有像“人生”这样精深的事物了。
因此,人,单个的人,无论智商高低的人,发展成什么样,或个人的历史怎样演变,都取决于客观因素——尤其是“认识”和“各自教育因素”的影响。所以,最终改变的不是人(人是难以改变的),而是客观事物(尤其是“认识”之事物),正像孩子永远是没有错的,错的总在大人这里一样。(其实这一点现在的大人好像都知道,做得好像也不错,就是隅于皮毛)。
我借用马家爵事件,除了想说明“是什么使他停留在个人位置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人的智慧不能决定人所在的社会位置;二是重提人的兴趣变化(不管“兴趣”属于思正还是思负性质)。
兴趣乃认识之母。没有好奇心做后盾的人认识也难以提高或提高缓慢;没有行万里路或没有见识的人认识难以提高或提高缓慢,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也是如此。而“兴趣”正是把 “好奇心”、“见识” 、“大风大浪(除偶然事件)”逐级提高的,也是最终把人的认识提高的。
但有一点必须在这里强调(那怕只是导游的主观强调):
人的兴趣不是爬楼梯式的,而是爬楼层式的;而且这幢楼是一个“V”型的,上面无顶。人在每一层楼里,应该是打开过所有的房门,应该是看清了里面所有的东西,然后才寻找楼梯进入上层;但寻找楼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楼层越高,房门就越多,人逗留的时间就越长,迷惑的机率也就越大,留住人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大。因此,单个的人是可以被某一层留住的;也是会被某一层给迷惑的——这种迷惑当然也代表弯路或陷阱。另外,就是客观的影响,“客观”不仅懒惰到不去标明楼梯的所在位置,还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限制人的上楼;而后者的危害可说是巨大的,它通常都是在解除人的限制后还强行叫人越层进入,而且可怕的是还不止一两层(这时“兴趣”或兴趣带来的认识大多走了样)。试想,原本就存在着“迷惑”、“陷阱”和“留住”,现在又“强行越层”,那后果会怎样呢?“马家爵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把迷惑、陷阱和留住尽收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