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中关于陈中村诗歌的评述
穿行在上海的外乡人
陈忠村
月色很凉像农村屋檐下的秋雨
今夜。相信自己活着
整个身体的血都在工作
上海,我是穿行你体内的外乡人
金茂大厦第1876块玻璃是我安装
卢浦大桥第3216根钢筋是我绑扎
苏州河边第121个垃圾桶是我清理
希望是高楼在黄浦江中飘动的倒影
兄弟的磨牙声常在夜里惊醒我
上海,能给我们的太少
挤在一张床上休息
翻个身。继续睡觉
我能做到的就是爱你
如果有一天你想赶我走
就厌倦地斜看我一眼
露水消失的时候会离开你的体温
感受作者
陈忠村,原名陈忠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萧县孙庄人。1992年开始用笔名陈忠村发表诗歌,暂居城市谋生。陈忠村是20世纪中国“70后诗群”重要诗人之一,“打工诗歌”中坚诗人及精心维护者之一,善于丹青与设计。出版诗集《红信封》《蓝港湾》《黄月亮》《一株站着开放的花》《壁画中流淌的河》和《城市的暂居者》等。主编或合编《诗风》《蚌埠诗选》《安徽现代诗选》《中国网络诗歌100家》、《中国网络诗歌年鉴》《2002诗歌选》《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年鉴、《波涛下的花园——中外名家现代诗技法鉴赏》《诗·城——新城市十年诗选》等。
洛夫说:“忠村的诗可以用来洗涤世人喧嚣、疲惫的心灵,给予灵魂更美的空间生活。忠村对诗的热爱、执着已达到痴迷的程度,真不愧为诗的圣徒。” 默默说:“忠村是我在诗坛上少见的几个诗歌圣徒之一,他很虔诚,对诗歌非常赤诚、敬业,他在繁忙漂泊的工作当中,还坚持不懈地写出那么多诗。第一次见到忠村,我想起约伯,就是追随上帝的那个圣徒,上帝让他受尽了惩罚,让他家败人亡,让他浑身长满脓疮,目的是为了考验他。忠村的上帝就是他的诗歌,他是诗歌上帝称职的圣徒。”由于陈忠村对诗的热爱、执着已达到痴迷的程度,被诗坛誉为“诗歌圣徒”。
正文解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先是中国南方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打工潮”,后来是“北漂”、“沪移”等,导致上亿人的流动,波及千家万户,成为一个时代浩瀚的人文景观。千百万打工者背井离乡,以汗水泪水血水,以青春生命,在屈辱中抗争,在绝望中梦想,在迷茫中求索,谱写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打工时代。拥有打工和写作双重身份的他们,有理由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同时代和后来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群体。
“打工诗人”是诗人中特殊的一族,乃至可以说是“诗人中的诗人”。因为他们始终怀抱美好的理想,跋涉途中,用文字的温暖照亮心灵,用漂泊的青春抒写梦想、吟唱生活,为千百万打工者树立了一面与命运抗争的旗帜:“月色很凉像农村屋檐下的秋雨/今夜。相信自己活着”。
诗人是从流水线上成长起来的“打工诗人”,因为追求清贫的诗歌梦想,他们所遭受的苦难甚至比一些普通打工者还要多。然而,因为有了诗歌精神的照耀,他们远离了迷茫和黑暗——“我能做到的就是爱你”。 这种复杂纠缠的爱,是通过“月色很凉像农村屋檐下的秋雨”这一自然现象而生发出来的。月光虽然很平常,但对打工诗人来说,那也是一种真诚的景色与期盼。相信自己是诗人活着的理由,无奈中“我”只是外乡人、打工者。但“我”不仅能做到安装玻璃、帮扎钢筋、清理垃圾,更能做到的——就是爱你。
正如叶延滨所说:“打工之痛是嫁接之痛,成千上万的人离乡背井,到城里打工,他们低廉的收入,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低成本和引入外资的高诱惑;他们不再是农民了,但移民变成城市主人,还要用血汗去换取这个资格,这就是嫁接的创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理由说,打工诗人每时每刻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一种痛苦与希望并存的现实生存状态。”李敬泽也说:“他们有过的泪水,喜悦,疼痛。那些辉煌或者卑微的念头,被月光照耀,在诗歌之中闪烁永恒的光芒!”
本首诗的内容让人回味,月色、秋雨、工作、磨牙、翻身、爱等包含健康的、活泼的、催人奋进的内容或者说是韵味。同时,本诗的语言很丰富,有张力,通过语言为媒体直入诗歌内在的美感。
拓展性阅读导航
1.梁小斌:《一幅壁画的守望者》,载《星星》诗刊2005年第10期。
该文认为,中国诗坛上风格各异的诗歌形象,实际上是中国诗人漫无边际的乡土情结的再现,我们有时忘却了这种关系,但陈忠村没有忘记,如同他在诗中的描述。陈忠村作为远离乡土的游子,开始他的生活跋涉和诗歌历程,陈忠村的诗与当下时尚诗歌内容有明显不同,他是放在平面的角度,而不是深入的描述,在平面上使艺术和生活自然吻合,我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诗人们的确承担着诗歌形象再创造的历史使命。
2.葛红兵:《诗歌里的大地》,见陈忠村的《城市的暂居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该文认为,陈忠村来自农村,到了城市,过一种流域的生活,始终感觉跟城市之间有一个鸿沟,而跟乡村又隔着更大的沟,但是精神上联系却更加紧密。忠村实际上继承了中国现代诗歌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流域性”。
4.梅丹理(美国):《陈忠村印象》,见《城市的暂居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该文认为,陈忠村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种不可忽略的声音:因为来自底层,故有朴拙的感染力和现实冲击力;因为来自一个文雅而不带盔甲的心灵,故坚忍中不缺巧思。《一条河在壁画中流淌》中,写到河边松树的树脂,又是泪水的相似物,又是凝结的时间感,正因为不动声色,才能抓到这种难得的意象。
(朱力撰稿)
原载《大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