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乎我自己是死是活,也不在乎我的公司会发生什么状况,不管我的身体、我的生意会怎样,我把我百分之三百的激情都专注在一个行业中。在我心底我是有这样的信念的,这就是我的远见。
逆向思维,站在用户角度推销
这是我的发明,语言翻译机。
——孙正义
在伯克利读书期间,孙正义通过导师的科研力量,研发了一款语言翻译机,翻译机可以在日语和英语之间进行双向转换。不过当时的语言翻译机还只是一个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发明,要想让它成为一款市面的商品,必须经过实验室向工业化生产转化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才能做到,因此孙正义需要找到一家实力惊人的科技企业,买下他的语言翻译机。
刚开始时,孙正义信心满满,认为自己的“天才产品”一定会被各大企业哄抢。他在心中列出了一系列企业的名单,比如夏普、卡西欧、松下电器、索尼……一共五十家。从这份名单不难看出,孙正义对于语言翻译机的销路是相当有信心的,他挑选的企业全都是当时业界首屈一指的龙头企业。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孙正义给五十家企业发去的产品说明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不过好在还有几家表示有点兴趣,孙正义就带着产品一家一家拜访。
在拜访卡西欧的时候,孙正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讽刺。在此之外,虽然其他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也会拒绝,但都是“技术不够完善”之类的托词。卡西欧是一家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在去之前,孙正义就已经有被拒绝的心理准备,但是当他刚开始介绍心爱的翻译机,卡西欧的技术负责人就轻蔑地称之为“垃圾”,一钱不值。这让孙正义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别人口中的“垃圾”可是他心血的结晶。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家声誉颇高的公司,居然会用那样的态度对待来访者。
卡西欧不是第一家拒绝孙正义的,更不是最后一家。接下来孙正义继续采取同样的策略,向松下电器的技术开发部长前田先生介绍语言翻译机。据前田回忆,当时的孙正义谈吐并不够成熟,在推销的时候也不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总是把翻译机当做宝贝一样介绍,却从没有想过松下为什么需要这个发明。
失败是最自然的结果,孙正义再次被松下电器拒绝。虽然孙正义依然不依不饶地打电话过去推销,但在前田眼里这种行为只会加深他对孙正义的坏印象,“他就像一个顽固的推销员一样,不停地打电话过来。”
接连的打击让孙正义有些意志消沉,他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创意,难道真的是一钱不值的垃圾吗?看到儿子茶不思,饭不想,父亲孙三宪决定和孙正义谈一谈。虽然孙三宪不懂得最新的技术,但是他一生经商,大大小小的行业涉足了数十个之多,经验十分丰富。
孙三宪在听了孙正义的推销经历之后,找到了儿子的症结所在:功利心太强,太想把自己的发明推销出去。孙三宪认为孙正义太过着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心只想把语言翻译机卖出去换成钱,最后的结局就是没有买家。孙三宪最后启发孙正义:应该逆向思维,在推销时不要想着钱的事情,只是说清楚这个产品非常适合对方。
孙正义听取了父亲的建议,决定换个角度看问题。很快,验证孙正义“逆向思维”是否成功的时候到了。孙正义即将要去面见最重要的潜在买家——夏普公司。孙正义首先想到的问题不是如何将语言翻译机推销出去,而是被拒绝了该怎样表现自己,因为之前的失态表现给对方留下了相当糟糕的感觉。之后孙正义还模拟了夏普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孙正义和父亲孙三宪一起,面见了夏普中央研究的院长佐佐木正先生。
面见非常成功,佐佐木正几乎当场就决定拿出4000万日元购买翻译机,同时同意签署一份一亿日元的合约。
佐佐木正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感觉历历在目,因为孙正义给他的印象太过深刻。第一眼见到孙正义时,佐佐木正可能没有想到他年轻到只有19岁,非常青涩。孙正义看起来有一点累,精神并不是特别振奋。
但是当孙正义开始进行产品介绍的时候,佐佐木正完全被他吸引了。孙正义这一次介绍语言翻译机,一边操作,一边说明,细致而全面,他甚至提出应该在哪些地方对产品进行改进,这个产品会给夏普带来什么。佐佐木注意到,年轻人脸上的神情变了,眼神充满了活力,身体里有某种精神在流动。他能感受到年轻人对产品的情感,对他来说这件东西已经不再是赚钱的工具,也就是说,他并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才来夏普的。
就这样,夏普购买了孙正义的语言翻译机。
其实,反思孙正义推销语言翻译机的前前后后,之所以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父亲孙三宪提及的“逆向思维”至关重要,否则孙正义依然会像之前一样死脑筋地推销产品。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往往习惯于正面观察、顺向思考,忽视反面求异、逆向探索。显然,被大家所关注的,必有戒备,很难突破;被大家所忽视的,乘虚而入,易如反掌。但是作为聪明的人要善于把力量指向对方意料不到的地方,即“出其所不趋,趁其所不意”,可望获胜。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运用以下五种市场思路:
1.揭短易长。大凡做商品广告,都好自夸自己产品的好。然而,如果广告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做,往往会做得独具一格,不落俗套,引人注目,效果往往也会很好。
2.返璞归真。给产品增添一些附加功能,有助于促销。当然,这种“归真”,不等于倒退,而是新的跃进。
3.返旧还新。在中国香港,疲软了两年多的灯芯绒市场又开始复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对以往喜爱的东西怀有特殊的情感,并在时间的筛选中逐渐凝练、升温,一触即发。当然,这种“返旧”,已在新的条件下赋予新的内容,堪称“还新”,以灯芯绒为例,如今流行的是高质量的净色粗条灯芯绒。
4.人弃我取。产品的发展潮流,趋向于轻、薄、短、小;与此相反的,视为险路。美国一家表厂偏向“虎山”行,其推出的一种电子表,个头相当于两只男用电子表,液晶显示的数字也大,博得人们的欢心,特别是患近视眼和老花眼的顾客,更乐意购买。取人之弃,独得其利。
5.反打算盘。琵琶可反弹,算盘也可反打。产品的定价历来是成本加成本,也就是说,先设计、生产,后定价、销售。但是,犹太人认为,如果把这个程序倒过来,先对拟订的产品市场地位和顾客的购买心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竞销价格,据此进行设计、生产。这种“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反打算盘”收到的效果很好。
逆向思维在其他行业同样有很好地效果。
在北美,能与星巴克共舞的咖啡并不多,绿山咖啡刚刚成立时也不过是美国维蒙特州的一家咖啡烘焙公司,行业巨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2006年6月,绿山咖啡以1.043亿美元收购了克里格公司。这成为了绿山咖啡崛起的起点。克里格的咖啡机及其K杯饮品为绿山咖啡带来了巨大利益,因为这两项产品击中了咖啡爱好者们的痛点。
在克里格发明他的咖啡机和K杯之前,美国人都如何饮用咖啡呢?花上一段不短的时间称量咖啡豆,磨豆,然后一次煮上一大壶咖啡,一人分一杯。如果你不喜欢咖啡的口味,那就硬着头皮喝下吧,因为一次只能煮这一大壶。万一你独自一人在家,你还是得煮上一大壶咖啡,因为只有这一种规格可选。于是,浪费喝不完的咖啡成了一件疼的事,更让人头疼的是享用完咖啡后清洗咖啡机的工作。
克里格也是一名咖啡爱好者,他针对美国人对咖啡的无奈想了三个问题:
1.能不能让准备咖啡的过程更方便一些?
2.有没有办法一次只煮一杯,以满足家庭成员的不同口味需求?
3.清洁咖啡机的工作难道不能更轻松一些吗?
针对这些问题,克里格发明了单杯咖啡机和“K杯”。K杯长得像一个纸杯,里面有装有一个小的渗透液体的装置。克里格在杯里装进了咖啡。为了防止香味挥发,他用铝箔封住口。拿着K杯放进克里格的单本咖啡机里,你可以选择一杯模式,或者半杯模式,然后你要做的就是安静等待20秒左右,一杯味道醇厚的咖啡就做成了,现喝现饮不会浪费。而且用这种方法制出的咖啡和传统咖啡机出品的咖啡在味道上并没有太大差别。K杯为咖啡爱好者们打造了全新的体验,使用方便,防止浪费,而且不需要清洗。现在K杯推出了大约200种口味,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在收购克里格的公司之前,绿山咖啡是它的合作商。作为美国本土企业,绿山更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和痛点所在。在收购了克里格公司后,绿山咖啡的业务分为绿山咖啡和克里格咖啡机及其K杯饮品。克里格咖啡机更是成为2009财能北美市场消费主流。K杯的出货量超过16亿。这两件产品也为绿山咖啡的毛利贡献了41%的增长点。伴随着销售业绩的提高,绿山咖啡的股价已经由8美元涨到了26.67美元,成为挑战行业大佬星巴克的力量。
逆向创机就是反传统,要注意与传统的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相反而行。企业管理者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传统都有其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必然的发展趋势,顺势而“反”,方可求胜。生活中充满着相反相成的情趣,并渗透于市场竞争的一切活动中。反变术实乃反顺术,反中有顺,反顺相辅。然而逆向创机之“反”不是任意的,要从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宜“反”则“反”,不可强求。
【孙正义说】
佐佐木先生,这是我的发明,语言翻译机。
我现在没有钱给你们,只有等我把翻译机卖出去才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