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和北洋军的交锋过程中连战连败,这是必然的,因为清军攻击汉阳,出动了强大的兵力,配以德国新式火炮,实力实在革命军之上。革命军守汉阳的是湖南湖北两省的军队,人数虽在5万以上,但是缺乏作战经验,彼此又不协调,且全用于第一线,所以非常疲乏。汉阳之败并不能怪黄兴一人,但是由于黄兴曾经指挥过镇南关之役、河口之役、黄花岗之役,都是功败垂成,于是使人对黄兴产生了虽有勇谋但却不能战的印象。
黄兴自己当然有年年败北的感慨,他曾经写诗说自己“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败敢称雄”。汉阳失陷后,黄兴退到了武昌,军政府即召开了军事会议,黎元洪主持,请黄兴报告汉阳战役的经过。黄兴即席演说,对汉阳失败的原因未能详述,但是对于未来军事演变,则认为汉口和汉阳已失武昌难以固守,主张率领湖南湖北两军前往夺取南京。
黄兴的主张被军政府多数人反对,参谋范腾霄愤然说汉阳既已不守,武昌又拟放弃,试问还有什么能力可以夺取南京。如果湘鄂两军尚可用,则武昌当然可守。他的话一讲完大家就热烈鼓掌,死守武昌的提议便成为这次会议的决定。
黄兴在会议结束后,就带着一帮参谋坐轮船去了上海。武昌方面则决定重新布置兵力死守。汉阳之败对革命军是一大打击,可是几天后苏、浙、沪联军攻克了南京,使革命活动又见蓬勃。
独立各省在上海的代表认为武昌已在危险中,革命事业必须扩大,于是开会集议,决定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然后以大元帅黄兴组织中华民国政府。
这一时期的武昌已经是转危为安了,倒不是因为武昌有力量固守,而是袁世凯并不想彻底打垮革命势力。幕后原因是独立各省代表曾于1911年12月3日开了一个会,通过雷奋、马君武、王正廷所起草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二十一条。而且通过了一个秘密决议,倘若袁世凯反正,支持革命,则公推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然,袁世凯也听到了这个消息,所以才会在北军可以一鼓作气渡江攻下武昌的时候突然刹车,并派代表到武昌去议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二十一条
(1911年10月13日公布,1912年1月2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