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4800000002

第2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1)

(第一节)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指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社区的人口中15~64周岁的男性和女性个人。包括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和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不包括其中的在校学生、服兵役人员,以及因身体原因不能劳动的人员。

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现实研究中,可以认为一定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等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样的界定已经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按照传统定义,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最低生存费用”的那部分农业劳动力。李仙娥、王春艳(2004)将国内外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归纳为4种:第一种就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第二种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和社会需要量之差;第三种为边际收益低于非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劳动力;第四种为当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就认为该国(或地区)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4种定义的分析和比较,无论从理论深度,还是从解释现实的能力上,传统定义仍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即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劳动者。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中多余的劳动力。关系式为:

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农业必要劳动力-非农业劳动力占的等效农业劳动岗位)。

它有两种含义:一是绝对剩余,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益为零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二是相对剩余,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应该是在两者中取大值。因为如果绝对剩余量大于相对剩余量,用绝对剩余量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可准确地了解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如果相对剩余量大于绝对剩余量,表明即使绝对剩余量全部被有效开发,仍存在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提高总生产效率的问题,因此,从整体角度看,这时用相对剩余量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更为合理。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是按照劳动力所从事职业的地域划分的,它既包括农业劳动力,也包括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没有公认定义,相对而言,比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加复杂。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包含的范围更广,既包括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也包括农村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关系式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数量上大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别属性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地域概念,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应;农业剩余劳动力属产业范畴,与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相对应。

现实研究中,多数人只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主要原因:一是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范围难以界定。尤其是1984年放宽建镇标准、实施以镇带村,1986年放宽建市标准、实施以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以来,市镇地域人为扩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计量;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三是由于存在季节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绝对失业人口具体数量难以精确计算。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相对很少,而且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多数会回到原居住地参加农业劳动,最终会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文赞成,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等于农业剩余劳动力。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重要,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对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一大源泉,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区别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区分。在很多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文章中,常常忽视了,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使用,实际上,二者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流动一般是指劳动力根据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在职业间、产业间和地区间的运动,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本质上是劳动力的自发选择行为。而转移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变农业劳动力为非农劳动力的过程,它既包括劳动力在职业间、产业间和地区间的运动,还包括劳动力在运动过程中转变为非农劳动力这个结果,是实现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步骤,具有一定的政府干预性。由此可见,流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流动的结果,转移过程包含流动过程,所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能够涵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研究。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和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包括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本文把农村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叫人口的乡城(结构转变)转移或区域转移,把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叫人口的产业转移或就业结构的转变。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从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关系演进来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助于理解与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的一般规律

从结构演变的角度来看,工业化是一个急剧和长期的经济社会结构全面变化的过程,这种结构变化既包括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包括由此派生出来的就业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是有一定规律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同时,它又要求在产值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保证就业结构的协调。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伴,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23~1687)在其着作《政治算术》中描述:制造业劳动者比农业劳动者,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不同产业间劳动者收入的差异,促进了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转移。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研究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克拉克认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社会劳动力总是由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出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梯度逐步“升高”的变动也被称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高度化”。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越小,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人均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

二、库兹涅茨理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从时间序列上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结构的演进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为:

1.农业部门(A)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I)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如果综合各国的情况看,则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S)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并不必然地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趋势同步,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三、钱纳里、塞尔昆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H.B.钱纳里和其合作者塞尔昆在1975年合着的《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一书中,吸取了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运用统计归纳法,选择了27个变量,通过对101个国家在1950~1970年间的不同收入水平下各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劳动力就业结构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劳动力正常发展型式”。钱纳里等发现,包括农业和矿业在内的初级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和劳动力就业份额,都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相反,工业、服务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却在不断上升。

在钱纳里和塞尔昆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中指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演进中,农业产值的变换与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化的转换基本是同步的,即随着农业和工业产值份额的此消彼长,农业人口也相应地向工业转移。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结构的转换普遍落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一般地说,在工业化起点时,产值比重比劳动力比重大约高25个百分点,如果两者要同步发展,需要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500美元以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现代部门的产值相对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产值,而劳动力人数又明显偏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许多部门正在越来越多的使用节约劳动的先进技术,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产值的能力大大高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特别是对人口较多的落后国家来说,劳动力结构的转换在初期是相当缓慢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工农贸易条件不合理,即工业产品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因此,相比之下劳动力结构变动指标比产值结构变动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产业结构的实际变动状况,劳动力结构的滞后性更能说明为什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钱纳里等提出的劳动力结构转化滞后产值结构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转中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大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大下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可能一开始就直接被吸收到采用最新技术的现代工业部门,而是首先被吸收到劳动比较密集、技术不太先进的工业部门。因此,当达到刘易斯转折点时,虽然工业比重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这对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转换有指导作用。

(第三节)马克思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想

马克思没有在他的着作中集中论述劳动力转移理论,但他的有关劳动力转移理论前后一致、逻辑性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且能够辩证的分析劳动力转移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但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限制,虽然他不能够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也没能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当前情况的具体政策建议。但是我们要充分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劳动力转移基本思想理论,把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用马克思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指导中国农村劳动力快速顺利转移。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创立了其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将制度视为内在变量,立足宏观层面的整个社会的制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视点切入,揭示一种制度如何因基本矛盾而发生,又如何因基本矛盾的变化而变化,最后旧制度又如何因基本矛盾的激化而死亡,并代之以一个全新制度。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内生变量,制度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规模。因此,从制度变迁视角找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实现制度创新,才能最终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现农村充分就业。当然,在这方面政府应扮演主要角色。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和乡村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社会分工则是导致城市和乡村出现并“城乡分离”的基本动因和历史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总的来讲,作为劳动分工的城乡分离有合理性、必然性,对生产方式的转变非常重要,具有历史进步性。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服务业的发展则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看,城乡对立消失,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对城市的起源、城乡的差别、对立以及城市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详尽的研究。他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阐述了城市的不同性质、特征,揭示了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了城市在社会化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同类推荐
  • 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

    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

    在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中,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世人所瞩目。这种现象的发生源于法学教育自身的巨大价值的存在。本书以法学教育价值为研究视界,以高素质法律人的培养为线索,集中地探讨了法学教育传授、整合与创新法学知识,训练和提升法律技能,养成和改善法律思维方式,培育法律职业道德,培植法律信仰等方面的价值。
  • 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一篇好的通讯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但通讯毕竟不是文学。在实践中,为了不使自己盲目,我注意研究文学作品与通讯作品的差异,并归纳出一些规律: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可以在通讯写作中运用,又有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不适宜在通讯写作中运用。
  •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本书集结2011年学术界在“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方面的优秀论述,话题涉及传播技术研究、传播理论研究、传播艺术研究、传播实务研究等。
  •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以自然教育法的原著版本为基础,参阅了近年来自然教育法的多种国内译本,介绍了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书中介绍了自然教育法的宗旨,并对自然教育法中涉及的众多领域做了介绍,描述了数学、外语、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游戏学习方法,对孩子的感官能力、思维动力、动手能力、品德素质的培养都提供了训练方法及操作原则。
  •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热门推荐
  • 80后的青春岁月

    80后的青春岁月

    一群80后的青春校园生活,一个感人却又遭遇种种不幸的爱情故事,一段经历万般艰难的都市求生岁月
  • 玄荒帝君

    玄荒帝君

    自世界从这片星空演变开始,就出现了各种生物,人类食物链顶端的存在,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现了修炼之道。
  • 攫雷电于九天:富兰克林的故事

    攫雷电于九天:富兰克林的故事

    本书从青少年阅读的角度、记述富兰克林——这位奠基近代电学的美国科学家、成就并举于文学、政治领域的“美国科学和文学之父”的故事。
  • (完结)得美人者得天下:天命皇后

    (完结)得美人者得天下:天命皇后

    为了寻亲甘愿代人入宫,路上却遇到了劫匪。将计就计被劫到贼窟中,原想以此为由被逐出皇宫,皇帝却依然不肯放过她。在宫中迭遇奇事,意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和皇室的秘密。皇室纷争,她是命定的皇后,谁是真命天子?得美人者得天下,他们要争的,是皇位,还是她?她该如何面对既定的宿命?
  • 穿越筑巢之龙

    穿越筑巢之龙

    穿越成了《筑巢之龙》的主角龙布拉德,为了过上蹂躏男勇者,啪啪女勇者,没事抓个公主吓吓国王的悠闲龙生,布拉德决定走上扩建龙巢,招募强大部下与勇者们斗智斗勇的热血龙生!不过,实际上龙巢的规格与部下早已满级,而敌人则还为了新手村的毕业而努力奋斗。总之这就是一部玩了筑巢之龙,又看了OVERLORD后的脑洞之作。大概还会有些欧陆风云,全面战争,兰斯,魔王远征要塞之类的ACG即视感?另:关于第一人称问题,除了1.2章和幕间外都是第三人称,请放心食用
  • EXO 遇见你

    EXO 遇见你

    【原文为《EXO原来我们相遇过》可是被网站隐藏补鞥呢放出,故我重新发布了一遍,内容会有微小的改动,看过的亲们可以回忆一下!】异度空间少女降临xo公寓,受了诅咒的她从一个清新小萝莉变成了大婶!“大婶,我饿了!”“大婶,我的衣服还没洗啊!”“大婶,你买零食了吗?”……容颜恢复,她成功虏了鹿晗,迷了伯贤,惊了子韬,收了钟仁,错认了世勋,搅乱了xo!然而家族遭受灭顶之灾,为保她一人性命,变换身份,压制记忆,给她全新人生。变身贵族学校学生,被成员痴缠追击,最后成为竞争对手制衡sm的砝码。解印记忆,为救族人她毅然离开。xo成员伤心欲绝,却雪上加霜的频发事件,解约,受伤,自杀,嫉恨,服役,压制……偶像天团面临雪藏甚至解散危急。她与恶魔交易,得以重新归来,陪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可是交易总是有期限的……
  • 豪门新宠:娇妻惹人爱

    豪门新宠:娇妻惹人爱

    因为凌晨的一次搭错车,喝醉酒的她陷入了一场事先安排好的交易,为了给患病需要做手术的弟弟凑齐医药费,她别无选择的献身给一位多金总裁,从此以后,关于她的故事即将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魔缘之情噬霜

    仙魔缘之情噬霜

    云起潇潇云涌兀兀云舒缥缈轩辕神女怨雪不昭十年乱世谁主沉浮仙魔之情难动天地今吾者谓情可噬霜!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