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翻译】我们试试他(孔先生)的算命技术,无论巨细,都非常灵验。我于是又启发了读书的念头,向表兄沈称请求帮助。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我送你去寄学非常方便。”
于是,我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解读】我们碰到一个算命的,总是会想着去试试他算的是否会准,如果算的准,我们会更加相信他。实际上,了凡先生对于命运的相信也是一步步的过程。刚开始相信孔先生算的是准的,然后开始去读书,考取功名。后面发生的种种事情,才让他坚信命运的存在。直到三十几岁碰到云谷禅师,才明白改变命运的原理。中间隔了近二十年,非常长的时间。
当时的社会也是有钱人家才能有这个财力请得起私塾先生,但是周边没太有钱的人家也是可以去寄学的。甚至可以不用交学费。只要你热爱学习,人家都很欢迎。
所以之前的老师备受尊重,之前的大富人家也受尊重,因为他们真正的慈悲善良。
而不像我们现在,老师也只知道赚钱、富人也只知道赚钱,人家当然就不尊重你咯。为富,一定要仁,不然你会被骂的。哪天你遭到难了,你仁,人家才会帮你,不然等你落魄的那一天就没人来帮你了。所以,不管穷与富,为人一定要厚道,多帮助别人,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好。
不要以为有钱的人一定一直有钱,有权的人一直有权,不一定的,这些东西都有可能转瞬即逝。晚年落魄的,很多年轻时都很风光的,甚至有钱有势。所以,在有钱有势的时候,要多做好事,这样才能福报绵延。没钱没势的,更要多做好事,这样才能转变为有福报。
之前拜师很重要。不是老师需要你拜,你拜他,他又得不到什么好处。是你得好处。你不拜师你学不好,为什么?因为学习贵在诚心,拜师是要你的诚心,不是老师需要你拜,是你的诚心需要你拜。
所以,明白了这个原理,你就知道中国之前的师生关系为什么要那样,种种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有诚敬之心。因为对学生最重要的就是那个诚敬之心。诚敬心是学问的根本,那些设置就是为了教育。
不懂的人以为那是不平等,懂的人才知道,那是伟大的教育方法。像之前,老师的穿着跟学生是不一样的,那是为了方便行礼。让你一看就知道,那是老师,就要给老师行礼。这样,学生才尊重老师,学习才能学好。
甚至,我们小时候,老师的厕所跟学生的厕所是分开的,这样我们才会更加尊重老师。如果跟朋友一样跟老师相处,时间长了,诚敬之心下降,损失最大的就是学生自己的前途。
你想想,之前的教育,是不是时时是让学生保持对老师的恭敬啊。这是大学问!
因为学问的根本,是诚敬之心,因为那是本性的本体,也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因为万事万物的本性是一个。多么重要!
【原文】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翻译】孔先生为我算命: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去参加考试,三处的名次与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
【解读】这三次考试都是考秀才,三次考试全过了,才是“秀才”。所以,秀才不是那么容易考的。你看,能考上秀才,就对了凡先生与他的家人诱惑那么大,就“弃医从文”了。可见,之前的“秀才”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之前我们也论述过“秀才”的一些特权与待遇,就知道地位有多高。往往在一大片地方,能出一两个秀才,就不得了了。我们那边,好多村加起来,好像就一个秀才。所以,大家都不喊他的名了,直接说某秀才,就知道是谁了。
之前的教育体制是非常严密的,因为国家是以“教育”为中心,全民都为教育服务。所以,“教育”“文化”做的好,经济也好,各方面都好。要明白根本!
县考,是县里面安排的考试;府考,就是地级市安排的考试,就像扬州、泰州之类的,像山东的泰安市就是地级市。提学考,就是省里安排的考试。但不一定要到省会去考,因为省里的主考官会到各地府、县去监考。这个真为老百姓着想了,因为之前出远门不容易,花费也不少。考举人,才到省城去考,是中央政府派人下来监考,也是这个模式。为老百姓省路费了吧。考进士,那必须要去京城了。因为考进士的人也不是普通人,都是举人老爷了,人数肯定也不会太多,而且考中了,还可能到京城做官,去一趟京城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国家的设置还是非常人性化的,真正为老百姓着想。所以,这个制度实行了这么多年,笼统来说,那是上千年,当然每一个时代之间,会有一些少许的变动。当精神不变。伟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