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血修改并出版一部三十年前的手稿,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主要是这样做是否值得。但无论怎么说,我还是这样做了,还是让这个三十年来都未曾长大的小毛孩儿与大家见面了,这也是知天命之年后迈出的战胜自我的一步。
《情丝恨缕》初稿于一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较为盛行的年月,描写的也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年月里的一段带着累累伤痕的故事。虽然这段岁月并不长久,但它毕竟存在过,毕竟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那段岁月里,贫穷和愚昧并存,除了空气而外,所有物质都得凭票供应,粮票、布票、肉票煤炭票,糖票、酒票、烟票灯油票;凡需购物,必先有票。在那个年月里,除了一部刑法以外,再没有其他法律,评判是非和决定人物命运全是个人说了算。说你是好人,你肯定就是好人;说你是坏人,你一定就是坏人。特别是在穷乡僻壤的边远农村,集体生产,一切皆姓“公”,思想和人身都全被禁锢了的农民朋友们只能是靠分粮吃饭。多走一步路将会受批判,乱说一句话可以掉脑袋。更何况,山高皇帝远,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发生的,任何结果都是可能存在的。书中人物、故事情节等虽均纯属虚构,但此类现象在那样的年月却比比皆是,这也是写作此书的动因之一。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用文学的手法去描写一段现实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现实,是文学的责任,更是一个为文学而努力着的人的责任。
农业、农村、农民,近几年已被中央作为工作重点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今的农村,既是占中国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们的家园,还是乐园、花园、天然大氧吧。特别是随着人治和贫困岁月的结束,法治和民主时代以及小康社会的到来,《情丝恨缕》中所描写的前进大队的情景和现象是一去不会再复返的了,但我们回过头去看看那段历史,读读描写那个时代的作品,应该还是会有所裨益的。至少,它在让从那个岁月走过来的人感到心灵隐作痛的同时,也还能启发所有的人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如前所述,《情丝恨缕》一直就是个小毛孩儿,今天和大家见面,仍未长大。既是孩子,就难免毛病多多,瑕疵不少,还望大家在慢慢认识它的同时,多多担待和提携。
是为跋。
作者
二〇一〇年仲夏于阆中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