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了解品性与动机:一个有爱心并且喜爱孩子的保姆,通常愿意与孩子接触,会自然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也愿意为孩子提供多的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对孩子也较多包容;相反,如果仅是出于经济问题而从事托育工作,照顾孩子就比较形式化,缺乏爱心与情感的融入,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总是欠缺关心。
家庭状况:选择保姆时,保姆的家庭状况是不容忽视的。看看保姆家中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否过多,如果超过4人(含保姆自己生养的子女)则不太理想。另外,保姆与家人相处是否和谐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受教育程度:保姆应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因为孩子的心理需求,包括情绪、生活常识训练、卫生保健、饮食营养、安全问题及必要的急救措施等常识,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才能掌握的。
如果保姆家中有年幼的孩子,或者与你的孩子年龄相仿,从人性的角度看,保姆是很容易触景生情的,觉得为何你家的宝宝这么“金贵”,而自己的宝宝则没有妈妈的照顾,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当然,有些有理性的保姆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
需要做的体检项目:需要验血,看有没有慢性肝炎;需要验便,以查清是否患有伤寒病或是伤寒病的健康带菌者;需要验痰,检查是否患有结核病;对某些保姆还需要做淋菌涂片和梅毒血清检查,以便排除患有性病的可能。
2.保姆进门三部曲
(第一部)培养宝宝和保姆的感情
过了周岁的宝宝,就应逐步培养他的社会倾向性了,逐步淡化对妈妈的过分依恋。有时间多带宝宝去户外玩,去亲友家做客,多认识一些周围的小朋友,也为孩子乐意接触除家人以外的人做好准备。妈妈需要和保姆共同照顾宝宝一段时间,使之相互熟悉,避免突然交接,对宝宝的情绪造成负面影H向。
妈妈逐步把令宝宝高兴的事情交给保姆来做,把能获得宝宝好感的机会留给保姆,如讲故事、读儿歌、去户外玩耍等,也能让保姆对宝宝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有所了解,以便照顾宝宝时能够清楚宝宝的特点。
(第二部)安全第一
你和保姆都应知晓的9个不要:
(1)不要用劲摇晃孩子。
用劲摇晃宝宝是很多人对付宝宝哭闹的杀手锏,但科学已证明,使劲摇晃孩子引发的“婴儿摇晃综合征”,会使孩子大脑发育受损,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2)不要离开孩子。
无论何时何地,哪怕一分钟都不能离开孩子。特别不能让孩子进入厨房、卫生间、近水处玩耍,这些都是婴幼儿的家庭危险区,因为即使他们在马桶里也可能溺水。有很多孩子喜欢打开热水瓶把手指伸进去,他们还对刀具、洗衣粉和马桶颇感兴趣。
(3)不要让孩子玩气球、塑料袋、硬币、戒指等物品,以免造成窒息。
庆贺节日的气球可能在婴儿床边炸裂以至于碎片飞溅,想要吹气球的幼儿可能会在吹气时反把气球吸进气管……还有,小宝宝几乎都对闪闪发亮的硬币、戒指、耳环之类的东西感兴趣,不能给他将这些小金属物件放人口中的机会。
(4)不要让孩子玩绳索、细线,以免缠绕脖颈或者手指,造成窒息或肢体局部坏死。
(5)不要给婴幼儿吃开心果、瓜子、核桃、花生等坚果,硬糖块、果冻之类硬而光滑的食品。这些食物极容易堵塞婴幼儿气管,引起窒息。
(6)不要让孩子在接近火炉、电源插座等的地方玩耍。
,宝宝们都非常喜欢电源插座,他们会试图用小手指伸进那小黑洞洞,你知道这有多危险!所以,让他离得远一点。你可以使用安全插座,或者干脆封住暂不使用的插座。
(7)不要让宝宝养成站在窗台上向外看的习惯。为避免悲剧发生,有条件的家庭可安装护栏,在窗下不要放可攀爬的家具。
(8)告诉保姆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可以直接告诉陌生人等家长回来后再来。
(9)不要让孩子在楼梯上打闹和做带有危险性的游戏,如趴在楼梯扶手上向下滑等。
(第三部)应急措施,防患未然
(1)教会保姆如何使用急救电话,如火警119、报警110、救护车120等。如果家住高层,要教会保姆使用电梯内的呼救电话。最好为保姆准备一份应急电话表,将你和爱人的手机、办公室电话及小区保安、物业、相关亲朋的电话都列在其中,以便必要时寻求帮助。若孩子稍大一些时,也可以教给孩子打电话。
(2)预备一些应急款:万一孩子发烧生病,家长当时赶不过来,保姆可立刻叫车到医院。
(3)每次出门前,应该告诉保姆你要去哪里和怎么联络你,交代好保姆在家的任务。如果不希望保姆带孩子出去,或者不想让哪些人进家里,该对哪些电话作特别应答,都应明确告诉她。
(4)万一家里着火了,告诉保姆:(1)想办法带孩子离开房间脱离危险,然后拨打119电话;(2)开门前先试试门把手的温度,如果很烫,就说明火焰已经在门口,这时绝对不能开门;(3)往毛巾、衣服上洒水,弄湿然后塞住门缝,站在窗户旁等待救援;(4)如果门把手不是很热,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把衣服弄湿裹在身上,打开门,贴着地面爬到最近的出口。
(5)家庭小药箱里备好创可贴、红药水之类的外用非处方药。不过,你要告诉保姆不能给孩子擅作主张服用任何药物,应向孩子家长咨询清楚。
(6)如果保姆带孩子从外面回家,发现家里门被撬开,首先千万不要进门,因为小偷有可能就在里面,要迅速去邻居家或公用电话或物业公司打电话报警。
(7)告诉保姆当她闻到煤气味儿时,应该知道是煤气漏了。
这时:(1)不要开电源开关,不要点火柴,否则可能引起爆炸;(2)赶快打开窗户,让煤气散去;(3)关上厨房门,避免煤气进入其他室内。
3.雇主应知晓的三大戒条
(1)视其为家人,勿随意责骂。试想一下,外地保姆从老远来到本地,因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你不同,做出来的工作术必事事如意,若因此而经常责骂她,会令她心存积怨,万一不善待孩子了,怎么办?如果你只视她为下人,保姆就缺乏归属感,当她与宝宝单独相处时,也只当成一件机械的工作去做。因此,应视其为一家人,做得好时,别忘了称赞几句。重要的是平时多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对孩子和你来说,都是必要的。
(2)合理分配保姆需做的分内事宜。有时雇主会分配给保姆太多的家务,比如既要买菜、做饭、清洁,又要照看宝宝,时间特别紧张,为了完成你指定的工作,当宝宝又不合作时,情急之下难免会对孩子发脾气,这可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在聘请保姆时,明确列出保姆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或说明其工作的主次轻重。如果你想让她把宝宝照看好的话,就应该适当分担做些家务,如去市场买菜等。
(3)千万不要24小时将宝宝甩手给保姆。如果你要求保姆24小时照看宝宝,保姆会因休息不够,导致脾气暴躁,这样她可能会向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发泄,因此容易出现虐待孩子的问题,更会淡化母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父母白天不在宝宝的身边,晚上最好是自己带,一来可增加亲子感情,二来可让保姆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八、孩子“坏”行为背后的真相
在我们大人眼中孩子有很多坏的行为,比如打人、咬人、撒谎、在您和朋友交谈时插话等,但这是真的坏吗?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呢?孩子们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1.哭
“呜……呜……”“行啦,行啦,别哭了。”“哇……哇……”
“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
“哇……哇……”
母亲拼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了。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都要等停止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就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是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因为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时,不和他玩时,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都会哭。
总而言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爱哭的孩子多半是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是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光说“别哭了”。而首先需要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情绪或者气愤心情,总之足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可以}兑,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孩子,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会停止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2.重复
有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看动画片、图画书时,特别喜欢重复。对看过的动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
儿童心理分析
四五岁的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个性的原因。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来。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另一个是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
所以,孩子如果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就会出现记不住、无法接受的现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就能避免这一现象,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从而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一般说来,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所以,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什么不正常,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当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3.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因之一: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够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他身边,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在这段时间要多反思,然后开始行动。如做冰淇淋、煮毛豆、花生,把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里,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当别人有好吃的也会想着我们。这样关系就会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好。
原因之二: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沙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沙,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就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儿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来没有错,只是不想被打扰。虽然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他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一事实排除掉。包括大人也一样,孩子爸爸总不听妈妈的,妈妈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呗。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加强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比如人家往他碗里放沙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
“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沙,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需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之三: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自己所遇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果有应及时改正。
4.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独自玩耍或者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者有点似懂非懂,产生了“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孩子对大人们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也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要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谈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
为什么?你喜欢他吗?”孩子会从中受到教育。
(2)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的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切记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顺便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凉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告诉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是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先征求和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因为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3)言传身教。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行”,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极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与人交往的榜样。
5.不合群
有的父母总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孤独沉默,郁郁寡欢。这些宝宝常常不愿入托或人园,常因此和父母生气。
(2)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这样的孩子加入游戏队伍的。
(3)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这并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他就避免不了受朋友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粗暴、易怒,产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