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张文远,一个打的让江南小儿都不敢夜中啼哭的将才!从董卓手下的一名校尉,到吕布的一名副将,再到逍遥津八百破十万名震天下的魏国前将军,这都是他一生奋斗的结果。他不愧为魏国的第一名将。
《三国演义》中,张辽的第一次出场并不出彩。罗贯中不过是淡淡的写:“第一个是雁门马邑人,姓张,名辽,字文远。”只是简单的交代了张辽的家乡和字号。至于长相,则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关羽的“面如重枣”,没有张飞的“燕颔虎须”,张辽应该是长相比较平凡了。最初给人的感觉是他跟魏宪,宋续没什么两样。但后来才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看法。首先是因为关羽对张飞说的那句“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然后就是他在白门楼的忠义。有人说他最终还是投降了,但张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信念,吕布并非成事之人。更何况“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如果张辽投降就是不忠的话,那黄忠,姜维不都是不忠之人吗?降曹之后,张辽的才能得到一点一点的体现。首先就是劝关羽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关羽是忠义之士,只求一死。然而张辽的说词却恰恰抓住关羽的忠义,最终成功:
“……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既战死,趟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有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使君以家眷托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复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张辽的这一段说词,说的非常巧妙。他知道关羽性刚,倘若恶语威胁,他必然死战。于是张辽选择以好言相劝之法。关羽的忠义好比一把两刃剑,用好了便可不伤自己。他一味用“桃圆结义”来攻破关羽的心理防线,让关羽认为死战是不顾全大局有碍义气的举动。他知道关羽爱听奉承话,于是他用“武艺超群”,“兼通经史”这样的话去从侧面夸奖关羽,关羽大悦,自然什么事都“好商量”了。
张辽一生最主要的战场是在合肥。他的将才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它和襄阳并列为魏国南面的门户。曹操对此非常清楚,所以他派曹仁守襄阳,张辽守合肥。周瑜的计划是由孙权并太史慈攻合肥,他自己亲自率兵打荆襄。这里我单说合肥战场。自赤壁之战后,孙权一直在攻合肥。大小十余仗,未分胜负。后周瑜在柴桑养病,程普率众将来增援合肥。张辽马上下战书。战斗过程如下:
“……三通鼓罢,曹军阵中,门旗两开,三员将全装惯带,立于阵前:中央张辽,左边李典,右边乐进。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权绰枪欲自战,阵门中一将挺枪骤马早出,乃太史慈也。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曹阵上李典谓乐进曰:‘对面金盔者,孙权也。若捉得孙权,足可以与八十三万大军报仇。’说尤末了,乐进一骑马,一口刀,从刺斜里径取孙权,如一道电光,飞至面前,手起刀落,宋廉,贾华急将画戟遮架。刀到处,两只戟齐断,只将戟杆望马头上打。乐进回马,宋廉绰军士手中枪赶来。李典搭上箭,望宋廉心窝里便射,应弦落马……张辽趁势掩杀过来,吴军大乱……”
初看好象是张辽不懂兵法,孙权赤壁刚胜,士气很高,又得程普新军相助;曹军士气低糜,士兵不多,难以取胜。但张辽却正好在新军到来时下战书,这不是找吃败仗吗?但仔细一看,这正是张辽用兵之精妙。善用兵者,打仗都是七分把握,三分风险。十分把握的胜仗是不存在的。因为已经耽误了战机。诸葛亮打仗都是十分把握,所以他不听魏延的奇袭之计,耽误了大好机会。所以他面对司马疑的拖延战而无可奈何。但张辽懂得这一点,他知道这很冒风险,但他也明白曹军大小将校极欲报仇的心理。于是他激孙权出战,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李典,乐进早就想重振军威,如火山爆发一样,最终打败孙权。
后来太史慈又联合反贼要里应外合,但这又瞒不住张辽。当晚张辽大胜,却传令不让解甲宿睡。众人说:“吴军远遁,何不卸甲安息。”张辽却说:“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军度我不备,趁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之备,当比每夜更加谨慎。”后来果然传说叛乱,于是张辽将计就计,于城上设下弓弩手,又让李,乐二将断其归路。最后终于在城内乱箭射死太史慈。显示他的一代将才。
后来在逍遥津,他最先明白魏王之意: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取胜。于是他利用吴主轻敌心理。设埋伏,造混乱,用奇袭,断归路,大显神威,以八百精兵破十万部队。这一战成了他的招牌战役。
张辽是一代虎将,文武双全。蜀国五虎就统帅上无人能与之比肩。关羽刚而自负,张飞鞭打士卒,马超个性暴躁,黄忠过于争功,赵云每次征战,喜爱来回冲阵,若论行兵打仗则不行。若论领兵统帅,曹魏之五子良将则远胜蜀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