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鲜卑,就不得不说一说乌桓,乌桓又称乌丸。就用大白话捋一捋在黄巾之乱之前的北方的异族势力,一定要讲明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比如大家都知道“十常待之乱”,但不知道他们怎么乱的,此处先不讲,留待后话,现在说北方各势力。
在黄巾之乱之前,汉灵帝时期,汉灵帝打过一次对北方鲜卑族的一场战争,兵分三路攻打鲜卑但被雄才大略的鲜卑首领檀石槐打败了。前文也说过,之后,鲜卑日益壮大,不可一世,与乌丸北匈奴,三者瓜分了北方草原。
但是北方霸主檀石槐一死,他儿子和连,不能压服众人,鲜卑就又回到游牧的部落制度之下了,日后鲜卑也建国了,但是由于不善长玩汉族这一套,还是灭国了。檀石槐以自己的才能,威望把各各部落整合起来,也就是说在檀石槐还在的时候,鲜卑人就好似用联邦制,檀石槐不在了,就变成部落制了,各自为政。这也是击败鲜卑的最好时机。
而我的设定是公孙度刚刚穿到三国时,那个时候就是檀石槐死的时候,也就是说这时候鲜卑要陷入内部争权的时候。
鲜卑的地盘在哪呢?就在辽东的北部,与西部。地盘有多大呢?差不多现在的两个省那么大檀石槐分其广大领地为三部,自右北平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自右北平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自上谷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领之。汉灵帝即位以后,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抄略,损失不可胜计。因此熹平五年(176年),汉灵帝召集百官商议对付鲜卑的策略。当时中常侍王甫等主张征集幽州诸郡兵出塞惩击鲜卑,议郎蔡邕表示异议,他说:“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蔡邕绝望地慨叹:“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醜虏而可伏乎?”因此,蔡邕提议先“恤民救急”,即在边境上暂取守势。可是灵帝并不采纳,派遣护乌桓校尉夏育等三将各率万骑分二道出塞击鲜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汉将既非智勇,士兵人数也很不足,以致“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之七八”。
从《后汉书》卷90《鲜卑传》的叙述看,鲜卑贵族向东汉王朝降附有五次:每次均时间短暂,而侵犯边境的事却经常发生。这固然与鲜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而东汉政府的腐化无能,也是构成以天下之大而困于人数不及一大郡的鲜卑的主要原因。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左右,檀石槐死,其子和连继立,和连既无才力,性又贪淫,断法不平,人众叛者居半。灵帝末年,和连在钞略北地郡时被人射死。其子骞曼年小,兄子魁头代立。后蹇曼长大,与魁头争国,部众离散。魁头死,弟步度根立,是时代郡以西的鲜卑都已叛离,代郡以东的中东部鲜卑也分裂为三个势力集团,其大人一为步度根,其部众分布在并州的太原、雁门等地;二为轲比能,其部众分布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三为东部鲜卑素利、弥加、阙机,部众分布在幽州的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好了,当时的异族鲜卑就说完了。当然,最后鲜卑也灭亡在汉民族的强大同化力之下了,被汉族同化了。
五胡十六国,冉天王的时期,就是汉族最悲惨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说完鲜卑,咱们再说说乌丸。
乌丸在黄巾之乱之前,还是臣服于大汉的,被大汉接授了。但是,汉朝对乌丸的同化政策在大战略上,是良策,但实施起来战术上,出了些问题。当时,汉朝把乌丸放在幽州,近乎于放养,一,没有统一汉服汉语。二,没有把乌丸拆分,融于汉民同居,近一步通婚同化。三,不强制农耕之法,还让人家游牧游猎草原。
所以造成了,乌丸人团依旧结在一起,只不过付出了臣服的名声,实际上掌握着幽州的草原牧场。汉人还是汉人,乌丸人还是乌丸人。这也为丘为居造反埋下了伏笔。
张纯曾为中山太守(一说为中山相),中平四年(187年),张温领导乌桓突骑三千人讨伐凉州马腾、韩遂等人。张纯自荐为将,张温拒绝,反而以公孙瓒为将出击。张纯心生不愤,与同郡张举及乌桓丘力居等人叛乱。张纯领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聚众至十余万人,屯兵肥如,掠夺幽州、冀州。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派遣中郎将孟益率领骑都尉公孙瓒讨伐张纯等人,公孙瓒与张纯战于石门,初时公孙瓒大胜,但公孙瓒过于深入,后援无以为继,反为丘力居等围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公孙瓒粮尽,士兵溃散。中平六年(189年),幽州州牧刘虞悬红张纯等人。
等到黄巾之乱,西凉军反叛,这时汉朝频频抽调乌丸骑兵去平乱,但是这是义务平乱,没有好处,是一件没有实际好处的平乱,反而让乌丸人民受到了损害,之后张举,张纯就带领乌丸人反叛了,之后张纯死了,公孙瓒出兵平叛打乌丸,再之后乌丸人又帮袁绍灭了公孙瓒,再之后曹操灭了表绍,这时候曹操就不该叫曹小愤青了,该叫曹老奸雄了,曹老奸雄就出兵征讨乌丸,乌丸人就被曹老奸雄无情的震压了,经此一役曹老奸雄就得到了精锐乌丸骑兵。
公孙度穿过来时,乌丸还是大汉王朝的忠犬,还谈不上反叛呢。由于大汉王朝经常征发乌丸人震压叛乱,乌丸人死伤惨重,乌丸人这才随张举张纯反叛的。乌丸人在乱世就像个娘们到处找人依靠,先依复袁绍,再归顺曹操。也挺惨的,历史上汉朝做的也不太地道真不该怪人家反叛。最后说说乌丸的地盘,就在幽州,大部分乌丸人都定居在幽州了。
以后大家再看到什么三国小说,有的说乌丸在黄巾之乱之前反叛扣边杀官造反的,都纯属扯淡。最后补充一句,乌丸的首领是蹋頓,同时作者说的也是可信的。己经说的够明白了,鸟丸在平定西凉之乱之时造反的。
黄巾之前这个时候的公孙瓒还在涿县做县令呢,公孙瓒也没有参加过十八路诸候讨董(老罗也玩穿越。),这回你们知道刘备为什么和公孙瓒是好哥们了吧?刘备和张飞的老家在涿县,关羽是杀人之后逃亡去涿县的。反正公孙瓒不是什么好人,留待后文给大家解释。
说完乌丸,说匈奴。
匈奴简单多了,背汉武帝打败以后,分裂了,分成南匈奴与北匈奴,南匈奴认为给汉王朝当狗不错,生活真好!北匈奴就很有骨气,我宁可饿死也不给你汉朝当奴才。至于他们的地盘,在现代蒙古那地方,补充下吕布是蒙古人。
只有南匈奴参与汉末纷争,董大胖乱国的时候南匈奴强走于蔡邑的女儿蔡琰,之后曹老大牛13了,南匈奴就归顺了曹操,蔡琰也归汉了。在这其间还发生了“拿刀的倒是位英雄”的故事。
魏武捉刀,故事发生在曹操己经封王的时候。
匈奴远踞北国,与中原素无交往,但时逢汉末战乱,故其国力发展甚猛,对中原腹地更是虎视眈眈。匈奴国君深知贸然进军绝非上策,故派使者至魏一探虚实。
一日,魏武帝曹操得快马来报,匈奴国派使来访,两日可达。曹操闻讯一惊:我夜以继日谋划如何挥军南下,殊不知外族欲犯我中原,还派使者前来,看似礼尚往来,实为投石问路,怎能瞒过老夫。唉!叹我形象不够威猛,实难一镇匈奴,树我国威。
两日后,匈奴使者至。曹操便派大将崔季圭代为接见。曹操则扮作侍卫持刀立于崔的身旁,一观匈奴使者是何许人也。匈奴使者进厅,见当中正座者威猛强悍,仪表堂堂,以为魏国国君,忙上前朝拜。“国君”赐座,双方会谈。
会谈完毕,曹操对崔之言谈举止较满意,然不知对匈奴使者是否奏效,便派人追之问其端详。此人扮作布衣百姓乘快骑急追,追至匈奴使者,问:“在下欲到嵌黎镇,不知取道何方?”匈奴使者道:“我是匈奴国子民,作为使节来访魏国国君,对贵地甚为陌生,实难相告,请谅。”问路人一听,眼睛一亮:“怎么,你见到救百姓于水火的魏王,幸甚!幸甚!不知你对鄙国国君是何感觉?”匈奴使者若有所思,答道:“贵国国君相貌堂堂,威武强悍,形象甚佳,但与其身旁之人相比,差之甚远,此乃真正英雄。”“多谢!”问路人拱手驰马而回。匈奴使者恍然大悟:莫非此人为魏武帝所派。“也好,我道曹操不及其身旁之人,意为其侍卫威高盖主,如曹操信之,必恐乱其朝纲,遂将此人除之,正好免我南下中原一患。”匈奴使者甚为得意,继续北上。
曹操得报,大惊:匈奴,野蛮之族,然有此般能人辅佐,不能小觑。于是派数百骑兵将匈奴使者杀死。曹操仰天吟道:“匈奴使者虽眼力过人,可称智者,但尚未至深藏不漏之境界,言由衷发,未达智之上乘。观天下,能与老夫同日而语者,几何?!”
这个典故本身就是假的,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有考据。哈哈,假的也说说。
历史这东西,大方向不错就得了,小节无须在意,你们难道要穿回去亲自问问曹操杀没杀匈奴使节吗?反正南匈奴是臣服曹操了。至于有的小说黄巾之乱之前乌丸就反了,这是巨大失误。吕布小时候可能被匈奴残害过。
再有构成规模的势力就是西凉的羌族,马超都知道吧?别人都叫他神威天将军,就是他在羌族打出来的名声,传说马超的母亲是羌人,玩家可以考虑收服马超后组建一只羌族骑兵忧。再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由于其对辽东几乎没影响,所以就留待后文再介绍。
好了,北方异族势力就大致介绍到这里,不至于使读者看后文看的一头雾水。既然写了就要好好写,写明白,读者与作者要有一个共同的共识,看起故事来才会流畅精彩。
最后再给大家捋一捋时间抽。
181年公孙度穿到了三国。182年公孙度灭掉了魔祖。184年黄巾起义,当年就被平定了。187年马腾韩遂反叛,同时丘为居张纯张举反叛。189年汉灵帝刘宏死了,时年董大胖进京,独霸京师。同时,三月,丘力居,张举,张纯反叛被平定,贪至王归顺公孙瓒。很清晰了。
说完异族,再说说汉末的汉氏宗亲。
北方的,幽州牧,刘虞。
刘虞,爱护百姓,以民为本,但是,他不懂军事,不会掌兵。治民是把好手,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把幽州的政治民生治理的井井有条,在汉末时期,幽州人口达一百多万,怎么也能提供三四十万青壮。
如果是太平胜世刘虞是个很不错的地方长官。但是在乱世,不懂兵事,虽是一方诸候,也难免被人消灭。
第二位,刘焉,他是西蜀刘璋的父亲,他很有政治眼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目睹汉灵帝朝纲混乱、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给他儿子刘璋留下那么大的基业,可惜刘璋没有争霸之心。诸候张鲁曾是刘焉的手下,初平二年(191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并截断斜谷道,在刘焉授意下,杀害朝廷使者。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刘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为由,尽杀张鲁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将庞羲等人攻张鲁,多次为张鲁所破。张鲁的部曲多在巴地,刘璋于是以庞羲为巴郡太守。张鲁袭取巴郡。于是割据于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暂的****的反动政权。
张鲁与刘璋有杀亲之仇,这仇可就大了,所以,看到什么小说写的主角既收服了刘璋,又收服了张鲁,我认为不太可能。
再一位就是刘璋,没什么志向,一生也没做过几件正事,犯下两大错误决定,吃喝玩乐搞艺术挺牛B。
第一件,也就是杀张鲁的亲人。
第二件,引相信了张松张永年,这个卖主子的小人,可见,刘璋也够识人不明的了。
没啥说的,接着下一位。
刘表!
刘表玩政治手段是个牛人呀。
遥想当年,刘表被皇帝派去治理荆州,当时的刘表是个三无主公,一无人,二无财,三无实权。小皇帝只给了他一个名义上的荆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名。
刘表就单骑入荆州,靠着这个名和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坐实半个荆州之主。为什么说半个,他管不主他老婆呗,不能乾坤独断呗,也就是说蔡氏大族不太听话。这种情况在各各诸候都有,但刘表这个比较严重,就因为有另一个人,蔡冒,他是水军总管,管着近二十万水军,近荆州一半的战力了。蔡冒再与蔡氏抱团,所以刘表这个世家问题就比别的诸候严重多了。
下一位,刘晔。就是曹魏的谋臣。
陈寿:“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许劭:“晔有佐世之才。”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最后一位,我都不知该不该把他归到汉氏宗亲了,当然是刘备刘大大了。
吵这个问题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具体是与不是也说不清楚。
所以作者要乾坤独断一把,他就是!
因为他的成就,因为他既使不是也能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而且骗过了所有人!
如果一个本质是坏人的人,他能装一辈子好人,他在别人见中就是好人。
所以定了!在本书中,刘'备就是皇叔!既使他真不是,也为他能理真气壮,脸不红心不跳的说谎,所以就定为他是。
能做到脸不红心不跳而且理直气壮的说谎,甚至连自己的内心也能骗过的人,这样的人以后决定是个人物!
至于刘备是真想框服汉氏吗?我告诉你,他的真正内心里比曹操框服汉氏的心都不如!理由如下。
刘备其实是以“匡扶汉室”为幌子,实则为个人成就帝业。《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写了一则故事,刘备幼时和同伴在一棵大树下玩耍,树冠像是一顶巨大的车盖。刘备说:“我要是当了天子,就要乘坐这样的车!”刘备的叔父由此认定“此儿非常人也!”可见,刘备在幼年的理想就是当皇帝,远没有匡扶汉室那么崇高。但是如何才能当皇帝?连曹操都不敢废了汉帝,那个时代谁敢说自己想当皇帝?刘备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招牌。
在刘备看来,自己是汉室宗亲,匡扶汉室和成就帝业是一回事,都具有合法性。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汉室宗亲有很多,比如荆州的刘表、西川的刘璋等等,为什么只有你刘备成就霸业才算“匡扶汉室”?从最终刘备占有荆州和西川的结果来看,他抢夺的地盘都是汉室宗亲的地盘,这是“匡扶汉室”吗?所以他就是一个隐藏的非常好,政治属性比曹操还厉害,而且从草根崛起的,乱世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