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道柴荣留下李重进在淮南继续征战而自己率众回到开封。回到开封后不久符皇后因跟柴荣一起南征时染上重病,回到开封后不久就病逝了,终年二十六岁。
这正是周世宗柴荣初攻南唐“屋漏偏逢连夜雨,赔了夫人又折兵。”
年仅二十六岁的符皇后就此香消玉殒,这个符皇后也叫大符皇后。符家的皇后命还未就此结束,因为大符皇后的两个妹妹也先后当上了皇后。
古代史书上她们都只留了姓氏没留下名字所以不好区分。她的二妹也是嫁给了柴荣后来做了皇后,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候柴荣的遗孀,历史习惯叫她小符皇后。她三妹就是嫁给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不过是以后的事了,因为叫三符皇后不好听,听上去有点带小三的感觉,我暂且叫他为小小符皇后。
符家三姐妹堪比上个实际我们国家大名鼎鼎的宋氏三姐妹,而且可以说完爆宋氏三姐妹,因为宋氏三姐妹只有其中两位才嫁给了国家元首,而符家的三姐妹是全都嫁给国家元首。
说来奇怪大符皇后本来不是嫁给柴荣的,她本来嫁给了当时地位显赫的李守贞的儿子。李守贞战败了,征讨李守贞的将领就是郭威,大皇后差点就死在了乱军之中。但是她有一张“免死金牌”,她告知前来抓她的士兵说她父亲符彦卿和郭威是八拜之交的兄弟,这也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郭威的“十军主”结拜弟兄。大符皇后捡回了一条命,而且后来正巧遇到柴荣原配刘氏过世了,刘氏因该是死于郭威造反而被皇帝刘承佑所诛杀,这样在郭威和符彦卿的主持下又嫁给了柴荣。
柴荣娶个寡妇这不合理吧,堂堂的皇位继承人怎么能娶一个寡妇为妻呢,但说合理也能找得出理由。
第一,郭威跟符彦卿是结拜兄弟,所以也算得上门当户对。
第二,柴荣也是丧偶的人,又对上了。
第三,两人都无子嗣,不影响家庭重组。
第四,这本来就是没节操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年代之一,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忠诚的情节,与之相对应的是妇女的贞洁同样不被看重。柴荣的姑妈本来是后唐庄宗德妃子,出宫之后才转嫁给郭威,郭威自己都娶了个二婚嫂,柴荣反对这门亲事则让郭威脸面无光。
第五,大符皇后本人是个温柔贤德的好女子,完全符合作为柴荣妻子的条件。
所以机缘巧合他们两个才走到了一起,这就是缘分但没想到这么年轻就死了。
柴荣死了妻子还好可以娶小姨子,这是多少男人梦寐以求的事被他做到了。这样柴荣的继室又是符家的人,所以又叫小符皇后,刚办完丧事又办喜事。不过按照古代礼仪,柴荣在服丧期间还不可这么急着立新皇后,这事得缓一两年再办。
但是让赵匡胤更揪心的事情也发生了,父亲赵弘殷过世了,赵弘殷死也不会想到他死后还能成为无冕之皇。
人生三大悲丧父、丧妻、丧子,加上赵匡胤幼子早年夭折,这其中两件就让才过而立之年的赵匡胤都经历过了,就差丧妻之痛了。赵弘殷这一生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赵匡胤从小衣食住行到结婚生子,再到出人头地都是赵弘殷一手一手安排来的。赵匡胤也是个争气的孩子,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辉煌的成就,现在的赵匡胤已经是禁军中的一线高官了,赵弘殷也算死能瞑目了。
回到朝中的柴荣依旧忧心忡忡,因为南唐开始反攻了。
寿州城被围了几个月,守将刘仁瞻死守无援,结果先是天降暴雨淹了后周的营寨,后周粮食运输出现了严重问题,柴荣都被逼走了。
柴荣北返回开封带走了很多将士。现在攻寿州的主要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兄弟李继勋的部队了。
后周兵力不足给了南唐反攻的机会。
刘仁瞻开始计划反攻了,趁后周官兵不备刘仁瞻率军袭营,后周数百名士兵被杀。
李璟又派硃元前去收复失地,硃元打得也很顺利,一路上摧城拔寨,连克数州,一路打到了寿州。
硃元在寿州南侧的紫金山驻扎,与寿州城内的刘仁瞻的守军遥相呼应。
寿州战事紧急,扬州守军也无心留守了,因为寿州之战要是输了则扬州、滁州的守军连供粮的路线都被切断。后周的军队分别撤出扬州、滁州纷纷前往寿州准备会战。
就在南唐收复失地的关键之战时南唐的内部问题再次暴露出来了。
前面我们说过南唐在李璟时期开始政治腐败,内部斗争不断,李璟十分信任被唐人称之为“五鬼”的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魏岑等五个邪佞之人,“五鬼党”的首领还有宰相宋齐丘、李征古,他们一党势力强大,完全把持了南唐的朝政,因而政局也发生了变化。
对政治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手中的权力。“五鬼党”不久前才把孙晟排挤出南唐朝廷,现在南唐内政全由“五鬼党”独权。“五鬼党”自然希望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下去,可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这个局面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南唐国内本来是文官掌权,武将权力和地位都受压制。现在随着战争的进行,南唐开始了猛烈反攻,一些武将随着战功积累势力也在不断壮大,那么如此发展下去就可能影响当局者“五鬼党”的权力和地位。
“五鬼党”当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控制这种局面呢?最好的办法是监督武将,以监军的名义监督武将就是最名正言顺的办法,一来起到监督武将的作用同时符合皇帝的利益,再来一旦战争胜利作为监军也会立功,“五鬼党”作为天子近臣又能再次左右战后权力的分配。
之前常住之战“五鬼党”就派出了李征古从中作祟,可是因皇长子李弘冀从中作梗失败了,这次“五鬼党”又派出陈觉监督李景达的部队,李景达可就不像李弘冀那么强势了,李景达势单力薄因此军中事务悉听陈觉指挥。
“五鬼党”宋齐丘、冯延巳等都是大文人,不懂军事。后周的军队从各路向寿州进发,南唐的守军将领请求占据有利地形迎战后周军队,却遭到了宋齐丘的抵制。
“五鬼”之一的陈觉管理军政。李景达本来率军五万驻扎在濠州,遥为寿州声援,但是李景达已无权下达命令了,只有陈觉拟好文书之后签名的资格。堂堂亲王化作公章管理员,身为元帅的李景达落到如此田地,这仗还要怎么打,难怪当初韩熙载也力劝李璟不该派陈觉做监军,亲王都如此不信任何况其他的官员。
后周张永德在下蔡(今安徽凤台县)驻守浮桥,这座浮桥是后周运送物资的咽喉要道,如若失守则淮河南岸的后周军队将陷入绝境。
南唐将领林仁肇率领南唐军队发起猛烈反扑,他们的目标正是下蔡的浮桥,这是一场关乎战争局势的重要一役。
进攻浮桥用什么方法最有效呢?当然是火攻。
驻守下蔡的后周军队陆军远胜于南唐,尤其是后周的骑兵是南唐难以匹敌的对象,后周的水军则未必是南唐的敌手,南唐能称霸于江淮地区就是凭借其强大的水军。
所以经过分析,南唐最佳攻取下蔡浮桥的方案应该是利用水军掩护,进而火攻破坏后周的浮桥,之后南岸的后周军队将陷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南唐再对南岸的后周军队进行包夹则南唐赢得此次战争。
风往哪边吹火才能往哪边烧,火攻需要依靠风的帮助才能实现。赤壁之战里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当然那是小说把诸葛亮神化过的,现实中不会有谁能借来风。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没人能够控制风的方向,即便现在社会有人工降雨,但在野外的环境下人工也不能起风。
风向需要听天由命,这是战场上的不确定因素X。
南唐将领林仁肇原是闽国一员猛将,闽国被灭后久不见用,如今南唐陷入危机李璟方才启用他。
林仁肇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惟之林虎子,他不仅外号虎,打仗也很虎。林仁肇率偏师援寿州,攻破城南大寨,又破濠州水栅,一路上林仁肇带领曾被吊打的南唐军队所向披靡。
天公作美,南唐正值此时等来了顺风,风吹火旺正好进击后周浮桥。
林仁肇命令战船满载柴火再用铁索相连,举火焚桥而来。
有铁索相连使得后周水军无法分割南唐的战船,南唐火船有欲压泰山之势向浮桥而来。
林仁肇本来是顺风进攻,可是不确定因素X又作怪了,突然风向变了。
南唐的火船不再前行了,火船又反向往南唐的水军的方向吹过来了。张永德军队本来危在旦夕命悬一线,如今张永德似乎可以高歌:“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吹啊吹不毁我纯净花园,任风吹,任它乱,毁不灭是我,尽头的展望,吹啊吹啊,我赤脚不害怕,吹啊吹啊,无所谓,扰乱我,你看我在勇敢地微笑,你看我在勇敢地去挥手啊,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
火船被吹回来了,战场形势突然转变。南唐水军面对自己的火船只好退却,陆地上夺取浮桥的南唐军队也陷入慌乱,张永德军雷鼓躁动,后周大军乘势掩杀而出。
林仁肇以一骑殿后保护南唐军队安全撤离。虽然南唐战败,但是林虎子果然不是吹的。张永德拉满弓数次放矢射向林仁肇,屡次将要射中时都被林仁肇用手中长枪辄格躲去。
这让久经沙场的张永德大为吃惊。用长枪挡箭矢这要何等伸手?duang……duang,那是加了特级才行,林仁肇长枪挡箭是没有特技硬接的。反应速度、敏捷度都是要远超于常人才行,不得不让人献上膝盖。张永德估计也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能用长枪挡箭,惊叹道:“此壮士,不可逼也。”后周追兵乃止。
经过这次火攻的教训张永德也吃一堑长一智。
张永德在浮桥外十步远的地方钉下巨型木桩并用铁索相连以此阻碍敌军战船靠近浮桥,后来南唐也再次进攻浮桥。张永德派擅长于潜水的人在水下给南唐战船顶上铁链,这使得南唐的战船进不能退不能退,南唐再次战败,溺死者甚众。
李重进再也盛唐大破南唐军,杀敌三千余人。
南唐的反扑由此戛然而止,南唐的连败之下内部问题再次显现。
南唐的内部斗争很严重,党派之争引发将领不受信任,诸如亲王李景达身为元帅却无军队指挥权。
但是后周也不是没有问题,就拿张永德和李重进来说,他们本都是柴荣的亲戚,同时位居高位手握重兵却都互相嫉妒对方,其实这也是柴荣为了牵制双方的势力而设置平衡机制,如果一方独大那么皇帝的处境就会很危险。
这个的李重进势力要强一些,他掌管的是禁军中人数更多的侍卫司,侍卫司的人数几乎是殿前司的两倍。而张永德掌管的是人数更少的殿前司,殿前司人数更少但是更精锐。这个时候张永德就先出招了,他向柴荣告密说李重进有二心。要知道这个平衡机制的设计人就是柴荣,他是最清楚这个道理的人,甚至可能李重进和张永德勾心斗角正是检验柴荣对平衡系统的证据。这么一来柴荣清楚的发现自己设计平衡机制起到作用了,柴荣一看就知道是张永德兵力更少而嫉妒李重进的势力所以诋毁李重进,柴荣就表示自己不信李重进有二心。
李重进单枪匹马的到了张永德军中来要个说法,开门见山道:“咱俩都是因为是皇亲国戚才侥幸当上高官的,亲戚间没必要猜忌成这样吧,你这是把我往整死里啊。”张永德深感惭愧,也表示自己确实有点过分了,希望跟李重进和好,大家才相互谅解。
这个时候南唐皇帝又使昏招离间李重进,用优厚的待遇引诱李重进,还向李重进诋毁柴荣,柴荣自己设计的平衡机制柴荣比谁都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诱降一般都是诱降败将,李璟居然居然诱降长期打胜仗的李重进,结果李重进直接将书信献给了柴荣表明忠心。
前面我们讲过孙晟跟李德明一起到后周阵营议和,结果李德明怕死自称要回去说服李璟提高议和条件,结果李璟觉得李德明吃里扒外尽说后周的好话让自己没面子所以把李德明斩了。孙晟等人就被柴荣扣下了,柴荣北返回开封也把他们押到开封了。
李重进这把书信寄给柴荣,柴荣就第一时间召见孙晟。孙晟不知道缘由,柴荣向孙晟问南唐的事孙晟全是敷衍柴荣不肯讲真话,结果柴荣把蜡丸书信给孙晟看了之后孙晟知道骗不过去了。
孙晟不卑不亢,只求一死被处决之前还整理衣冠向南唐的方向跪拜,临终言道:“臣受恩深,谨以死谢。”孙晟等在寿州被扣的一行二百余人皆诛死于东相国寺。孙晟临死还想着祖国,这样的忠臣不禁让人佩服。
狐死必首丘说的是狐狸死前头总是朝向自己出生的地方,让人感叹禽兽都这么爱自己的故土。孙晟死前不忘自己的故国,他是让人尊敬的忠臣,虽死犹荣,令人惋惜。
李璟本来是计划离间柴荣与李重进的关系,没想到最终导致孙诚躺枪,这个因果关系让始料未及。
不久柴荣醒悟过来了,他后悔了,恨没能把孙晟这样的忠臣留为己用。
面对战事紧急,南唐还是想到了北面的盟友契丹。这次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南唐不再抱着侥幸心里从陆路经过后周地盘到契丹去而是发挥自己的特长驾船经海上到契丹。兵部郎中陈处尧带了大量的钱财到契丹求见皇帝耶律璟,陈处尧希望契丹能够出兵进攻后周以解南唐之围。然而他根部不知道这个耶律璟是整个辽朝(契丹)两百多年中最无能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和暴君,他在位的18年里是辽朝(契丹)政治最黑暗的时期。耶律璟被称为“睡王”,他整天不理政事,除了喝酒、睡觉、游猎外,耶律璟最大的爱好就是杀人。结果陈处尧不但没搬来救兵结果自己还被扣留在了契丹。
李璟最渴望的盟友结果放了李璟的鸽子。
寿州的战事依旧是围城僵持的状况,自955年十一月起围城已有一年多了,城内的粮食几乎耗尽了。
南唐齐王景达自濠州遣应援使、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硃元等领兵数万,延淮河逆流而上,前来解寿州之围。南唐援军浩浩荡荡朝寿州挺进,刘仁瞻坚守一年有余终于盼来了援军。
南唐军在寿州北面紫金山驻扎,十余个城寨像串联起来的珍珠一样,寿州城内守军与援军朝夕通过烽火互发信号。
不过南唐军队也就是人多而已,战斗力确实也不行,南唐军队严重缺乏战马,几乎都是步兵,这也为什么南唐兵众却不敢直接破寿州围城的后周军队而是选择骑兵不易发挥优势的山地驻扎的原因。虽然后周骑兵占比也只有百分之十,但是这些骑兵足以战胜南唐陆军了。
由于南唐援军无法突破后周的包围就想出了从城外向寿州的方向挖地道,准备向寿州里的守军运送粮食,但是这个隧道要挖大约两三公里距离,这是在玩愚公移山的游戏吗?
我不由想问南唐军队:“你们知道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吗?”
寿州的刘仁瞻要是知道南唐军队在挖地道来救援估计要被气哭。寿州已经被围了一年多了,城内食物几乎已经耗尽,随时有可能后周没打进城而城内的人都饿到一片了。
后周的军队也不会给南唐援军慢慢挖地道的时间,李重进率军主动出击大败南唐援军。南唐军阵亡五千人,并丢掉了两个军寨。
柴荣也下诏告诉李重进次月便再次亲征寿州,寿州的决战时刻就要来了。
刘仁瞻派人传消息给援军统帅,刘仁瞻表示请派边镐守寿州而自己率军出城与后周决一死战,结果李景达不许,当然李景达只有给文书盖章的份,其实是陈觉不许。
这下让寿州城中的守军更加绝望了,刘仁瞻的儿子刘崇谏准备趁晚上渡过淮河投靠后周,结果被抓获。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都要去投敌了,刘仁赡不顾他人劝阻,依军令将刘崇谏腰斩示众,这是要传达“人在塔在,决不投降”的信号。刘仁瞻大义灭亲的行为让很多将士都很感动,虽然寿州仍是孤立无援危在旦夕,但将士们为了刘仁瞻辕门斩子的义举而坚守城池。
公元957年三月柴荣再次亲征南唐,柴荣这次誓必要拿下寿州城。
这次柴荣亲征也是做足了准备,上次柴荣北返主要是因为粮草补寄线被洪水切断、天气又不利,还有个问题就是后周虽然在陆地战斗力还行,但是在水上战船间交战屡屡受挫。众所周知北方人善于骑马而南方人善于驶船,水战的劣势一直是柴荣的心病。但这次亲征柴荣是做足功课,柴荣在开封城西侧的汴河造了数百艘的战舰,让南唐降将教习水战。这次水战的局势开始完全被后周军所掌控。
柴荣通过下蔡的浮桥再次到了寿州城,这次势必要攻破这个被困已久的孤城。
柴荣这次率军驻扎在紫金山南侧,明星将领赵匡胤被任命为先锋将领。
南唐这边还依旧准备靠挖地道向寿州城提供补给,我们也说了这是工程浩大而做法愚昧的主义。上次地道还没挖好李重进就打过来了,这次地道又没挖通赵匡胤就率军又打来了,紫金山北侧的南唐守军跟后周大军厮杀了一战,结果南唐守军阵亡的就有三千多人,数个营寨被攻陷。柴荣亲征初战就告捷了。
此战南唐支援寿州的援军大败而归,已成溃败之势。寿州城已经陷入绝境,只差最后一击便可攻破。
南唐这边内部问题依旧,硃元因为打了几场胜仗自恃有功,本来陈觉就与硃元存在矛盾。现在硃元又立战功,这当然是“五鬼党”所不能容许的,陈觉就决定要罢免硃元兵权。陈觉经常向皇帝李璟告硃元的状。南唐朝廷都是“五鬼”把持,三人成虎,“五鬼党”的谗言让李璟又听信了,结果李璟就派杨守忠来顶替硃元的职位。
这下硃元说什么都不干了,哪有打了胜仗不升官反而还被罢免的道理。硃元可不是岳飞会选择任人宰割,硃元开始不听齐王李景达的调度。其实前文就说了,李景达此时只有署名权,发号施令的人其实是“五鬼”之一的陈觉。
硃元是南唐不可多得骁将。他亲近士卒,能与之同甘苦。每当战争前夕硃元都会发表战前宣誓演讲,言词慷慨激昂,每次硃元都是哭着发完誓词,闻者皆有效死赴敌之意。此前硃元曾为南唐收复舒州、和州,是南唐此役难得的胜利。
现在李景达已经派人传话叫硃元过去商量兵权交接之事,硃元没想到自己收复失地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却要被罢免,愤怒欲自杀。在部下的劝说下硃元决定率万余南唐军举寨投降后周,硃元终究被南唐内部斗争所逼降了。
失去硃元的部队南唐援军势力顿时损失一万多人的部队,而后周又增加了一万多的人部队,此消彼长,柴荣决定是时候发动总攻了。
柴荣考虑到南唐军应该会沿着淮河向东溃逃,于是命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领数千水兵在淮河上顺流而下进行追击。柴荣亲率军驻军于赵步,派遣众将进攻紫金山的南唐援军。
紫金山的南唐援军的末日来临了,后周禁军果然名不虚传,打破南唐军于紫金山。后周军杀众万馀人,擒南唐大将许文稹、边镐、杨守忠。
跟柴荣所预想的一样,南唐军残部果然顺着淮河向东逃窜,大胜之后柴荣也嗨了亲自率领数百骑兵沿着淮河北岸追击,其他将领沿着淮河南岸追击。南唐失去了水战优势,后周水军则在淮河上发起追击,后周大军水陆并进,南唐军战死、淹死以及投降的总共四万余人,后周军缴获的战船和粮食、兵器都是数以十万计。
这样的局面南唐军队已经无心打仗了,能跑则跑,要是留下来抵挡无异于自杀。后周这边则完全相反,去慢了功劳就被人抢去了,积极性不知道有多高。
南唐只能寄希望与濠州的驻军翻盘了。柴荣早就知道濠州还有大量南唐的驻军,只要抵挡这一波攻击寿州就问问的拿下了。于是柴荣就命令数千人在淮河南北两岸修筑城寨,在南北两岸各一个,还把下蔡的浮桥移动过来把南北两个城寨连起来,淮河被后周彻底封锁了。
南唐濠州都监郭廷谓逆流而上,准备发动偷袭焚毁浮桥,这是南唐援军最后的反扑了。结果后周早在其必经之路上伏击南唐军,并击溃敌军。
濠州的齐王李景达、陈觉全都率军撤回金陵了。
南唐已经放弃治疗了!
柴荣率军返回寿州,准备给绝望的寿州最后一击!
即便是有巨大优势,强攻城池的牺牲依旧是非常大的,这也不是明智的做法。此时寿州城内的守军已经丧事了抵抗的意愿,投降献城是城内城外敌我双方最希望看到的。
战争的目的可以是叫“专治各种不服”。此时城内的人已经“服了”。再打就不是聪明的做法了,所以柴荣写了一封招降的诏书给寿州的刘仁瞻。
刘仁瞻此时已经气的不行了还得了重病,已经是病得不认人了。柴荣也很懂攻心术,一边给寿州城写信,一边还不忘在寿州城外展示兵力搞搞军事演习什么的,寿州城的官兵更是没心打战了。
寿州城的南唐监军使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人以刘仁赡的名义出城投降,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让出门接受诏书并谢罪。寿州城正式宣布告破,柴荣两次亲征寿州,这一场打了一年多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柴荣也十分敬重刘仁瞻,柴荣封刘仁瞻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还下诏书夸奖刘仁瞻,说他尽忠节守,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还说这次讨伐南唐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刘仁瞻。不过此时刘仁瞻已是身患重病了,当天晚上刘仁瞻就逝世了。
柴荣还亲自把这片战区改名忠正战区以此来表彰刘仁瞻。
陆游在《南唐书》中也盛赞了孙晟和刘仁瞻道:“南唐之衰,刘仁赡死于封疆,孙忌(即孙晟)死于奉使,皆天下伟丈夫事。”
南唐军队主力尽失,名将死的死,亡的亡。解常州之围的柴克宏病逝,灭南楚国的边镐被擒,收复舒和二州的硃元举寨而降,还有之前的不肯就医而亡的皇甫晖。
南唐这边皇帝李璟终于提出了自己准备亲征的想法。要知道柴荣都敢驰援千里前来亲征,南唐是坐镇主场迎战李璟从没想到过亲征。现在败局已定了居然才想到亲征,已经是太迟了。现在战机已逝,大臣乔匡舜就上疏劝阻,结果李璟还觉得他的意见打击南唐的民心和军队的士气,李璟就把他贬去抚州(今江西临川市)。接着李璟又问朱匡业和刘存忠,朱匡业就吟了两句诗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大意就是时机好的时候天地都会帮你而时运不好的时候即便是英雄也身不由己无能为力了,刘存忠也表示朱匡业的话有道理。结果李璟大怒,贬朱匡业到抚州做副使,贬刘存忠到饶州(今江西波阳县)。
看来李璟会学赤壁大战时孙权那样说:“吾意已决,再有言者如斯!”这次亲征是定好了的事,然而李璟最终还是没有踏出金陵半步。
李璟搞得那么认真,结果只是说说而已。
不久柴荣带着胜利返回开封,结束了第二次亲征南唐之行。
但是这不意味着战争就此结束了,南唐还没有彻底臣服战争就不算完。
柴荣只是暂时离开,他再次降临时就是南唐臣服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