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翔,祖上是名门琅琊郡诸葛世家,和西蜀武侯诸葛亮实则同处一脉。汉末三分,诸葛家族有三位人杰,分别投效三国,人称之为“一龙一虎一狗”,东吴诸葛家的始祖,有号称吴初第一外交家,亦是三杰之中“一虎”称谓的诸葛瑾,其子诸葛恪更为了不起。这一脉传到诸葛翔时期,已经式微,穷困出身的诸葛翔不得不投军谋取生计。其为人阴柔残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用东吴汐公主的话来说,“他卑鄙的程度连建业的流浪狗都不会去嗅他!”
混乱的黄金时期是个枭雄人杰辈出的年代,毫无疑问,以诸葛翔的能力,搭配他幼年艰苦所具备的超人一等的坚忍,很快,他便在北方军团中崭露头角!
东吴边防四大军团,其中西方军团不用赘叙,常年防备的便是西蜀,这支军队乃是吴国大帝时期,被称为“谦益军神”,大败蜀汉昭烈皇帝于夷陵的不世功臣,陆逊所建。南方军团兵锋所向,一直便是境内南越遗民。南越自汉中期分裂溃散后,恢复了类似原始部落制度,一向与华夏族交恶,南方军团的最大使命莫过于弹压这些夷人武装。东方军团的防线最为漫长——因为他们防卫的海岸线,早年东方军团的编制极小,几乎只有其余军团的二十分之一,他们本来甚至不是强制攻击性军队,所承担的也不是防卫任务,而是探索!现今东方军团的两大基地,“舟岛”和“夷洲”便是早年东方军团探索海外所发现的新疆域。后来随着疆域扩大,造船技术先进,周围海岛夷国渐渐不满足于现状,开始有针对地对东吴东海沿线进行有目的地掠夺,为了防范这些海盗行径,东方军团随之扩增。东方军团不似其他军团,专职以水军为主,拥有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水军,总部也不像其他军团,而是设在孤悬海外的夷洲岛。北方军团,如果说其他三大边防军团大部分执行的莫过于防卫戍边任务——毕竟西方,与西蜀同盟关系称得上源远流长,南方不过弹压夷族,东方,面对的也是零星海盗。只有北方,一向以进攻为主!
东吴一直以来都没有忘却先祖遗愿。
吴大帝孙权与魏武帝曹操,数次争霸于江淮一线,魏国依仗征东将军张辽张文远,屡屡拒敌于合肥城下,孙权数次损兵折将,东吴建国草创初期闻名天下的“江东十二虎臣”,居然多达三人折损在此地。是以历代东吴皇帝,均不敢稍忘北望之心。
在这样的条件下,北方军团实质上是最有可能赚取军功的地方。阴骘莫测的诸葛翔便在此发迹!
至今已经没有人能够厘清诸葛翔为什么会陆陆续续赢得那么多称得上百年难见的大功劳了,直到他真正败亡之后,史家在皇室暴怒下冒险抢救出来的,诸葛翔的日志里面,才算弄清楚了差一点成为千古疑点的诡异问题。毕竟他后来的败亡实在称得上一步蠢棋,和他以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大相径庭。
他用的办法甚为简单,却又是在外军团中常常难以发觉的动作——冒功!
他冒功的程度简直骇人听闻,但是他又异常小心。每每遇到前线对敌,僵持不下或者深陷险境的时候,诸葛翔大人就会四下问计——太多太多的将士被平时诸葛翔一副“爱兵如子”的模样给欺骗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从不会无的放矢。他爱兵如子的目的,就是要士卒为他拼命,他对待普通将领亲如兄弟,甚至抵足而眠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为的,就是他们的脑子……他们脑中一条接一条的计策!在沙场上实际征战的普通将士中,其实大有人杰在,这类隐藏在普通士兵里的人杰,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和对敌作战经验。诸葛翔骗取了他们的计策,总能取得一些不大不小的收获——然后再把他们送上绝路,非常有默契地把他们送到合肥城下,张家也需要功劳,总是不加推辞地收下……功劳都是诸葛翔的,痕迹,也被抹得一干二净!
就是依仗着这种连环手段,不知不觉中被他冒领了无以计数的军功,也不知不觉地被他坑害许许多多军中贤才。诸葛翔以坐火箭般的速度往上窜升。
朝野上下完全被蒙在鼓里,从军十三年就迅速成为北方军团最高长官——镇北指挥使。不要认为十三年是很长的时间,事实上东吴的职业军户太多了,往往祖上做到枢密院正使级别的簪缨世家,其后人不花个二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又功勋累累的话,是完全没有机会成为镇北指挥使这样一方封疆大吏的——总共也就四个指挥使,加上禁卫军也就五个……
然而诸葛翔并没有满足,尝试到了权力的好处以后,他逐渐将手伸向了政坛——依靠一肚子腹黑的权谋,诸葛翔就像是真正掉到了臭水沟里面的孑孓,本来就充斥着阴暗的政坛,让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栖身发展的场所——果不其然,政敌们莫名其妙地轰然倒塌,他的对手们从对他的轻视,到后来的幡然醒悟,可是想尝试合纵起来联合针对他的时候,却恐惧地发现他已经成长到了庞然大物的地步。
蜀汉永昌五年,东吴太平八年,诸葛翔以绝对的优势发动兵变——北方军团的精锐把安逸享乐的禁卫军团打得连家人都认不出来,迅速快捷地瓦解掉他的政敌联盟,当朝皇帝听闻宫闱之外烽火连天,窝囊地被活活吓死。诸葛翔扶持年仅十六岁的少帝即位,受封国公,将天下兵马,兼领南,西,北三大军团。
按理说,诸葛翔其时离篡权夺位也就那么一步之遥了,为何迟迟三年还没有造反呢?
诸葛翔麾下统领三大军团,却独独缺了孤悬海外的东方军团,东方军团原本就是郡县地方驻扎部队逐渐混一整编,再因为海盗缘故扩容而来,一向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枢密院预算也是有意无意在东方军团这边漏算一点那边漏算一点……别人都是亲儿子,唯独他们是干儿子……但是在这个时候,干儿子有干儿子的好处了!
首先东方军团一向防线遍布东南沿海,兵力分散,大大小小总共五十八个卫所,而别的军团卫所最多的也就是扼守江淮防线的北方军团,那也总共只有十一个。虽说每个卫所的兵力,士气,装备不可同一日而语,但是架不住兵力分散啊,诸葛翔真要对东方军团动手,连包围都是个大问题,别的军团差不多都固守在陆地重镇,万一被困就是死路一条。东方军团的总部设在夷洲!那是一个岛!其余军团的水军又比不过他们。所以实在掌控不了东方军团的诸葛翔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那么诸葛翔为啥收伏得了其他两大军团,独独收伏不了东方军团呢?不用打架不是更好吗?
原因便在于西方南方两大军团的指挥使莫不是趋炎附势之辈,独独东方军团指挥使,安德亲王孙启,这是一个他无论如何都无法降伏或者收买的人……
安德亲王,孙启。东吴第二十九任皇帝渊帝第七子,第三十任皇帝敬帝之异母弟……可惜,和他有直接关系的这两位皇帝,都是昏聩无能。孙启本人堪称天赋英姿,在渊帝十余位皇子中其贤明程度鹤立鸡群。也是后世拯救华夏大陆,乱世“三狐”均是推崇备至的伟人。用刘砺的话来说,“吴国要是他即位了,朕还能有好果子吃?”,用赵平的话来说,“哪怕他再多活那么一年,我们大陆之后的抗敌入侵都不可能那么艰难。”
这位东吴皇室的最后一位名将,这位乱世开启的第一位名帅……在他薨后的近百年中,不断被吴地乃至整个大陆反复提起,他的传奇被说唱艺人谱成故事,街头巷尾地传颂。他的经历被编纂成全大陆军事学校的必读。他的威名曾经震慑得入侵者,仅仅是看到他的旗号就亡命狂奔……孙启哪怕在后世的正史——每一部正史,不论纪传还是断代,出场都是相当华丽,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被严谨的史家,用千奇百怪的“星宿下凡”,“神仙转世”的方式来表达后人对他近乎变态的敬仰——纵横上下五千年,绝无仅有。
不过还是类似于奋斗少年拯救世界的毒奶粉般的故事。
渊帝倒并不是一如既往地昏庸,起码在年轻的时候还是相当锐意进取的——否则,吴国恐怕真的轮不到他另一个宝贝儿子去败家了。
孙启是宫女的儿子,母亲没有一丁点名分,就算孙启死后成圣,东吴的统治集团依旧羞羞答答,甚至舍不得给一个追封,为此,当时热血上涌的赵平恨不得兴兵建业,慌得皇帝“迫不得已”追封了若干……当然这是后话。由此也能看得出,孙启虽然出生宫廷,但实际上地位微贱。混到成年的时候,别说亲王了,也别说郡王了,可怜的只有一个国公。
少年没有多嘴一句,没有抱怨一声。带着老母亲,身边除了三两为忠心耿耿的侍女,身无长物地前往封地。
没有人知道孙启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大陆的各种邸报的,孙启突然的崛起——只能说实在太突然了,突然到还是那一批史家,也完完全全弄不清楚他究竟是什么时候学了这么一身贯通古今的本事。
东吴云亨二十一年,东海海盗寇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方军团三截,扣相两卫所出兵,却不料误中海盗埋伏,六千士卒被困,冷酷的海盗随后血洗了无人防守的卫所,将卫所士卒家人的首级悬挂在营寨之外,被困中的六千士卒悲愤难抑,倾巢突围,再中围三缺一之计,六千士卒全军覆没,附近水源之地皆赤。
再无阻拦的海盗大军纵横闽浙。
孙启封地,集结三千乡勇,出阵迎敌来犯海寇,七战七败,骄敌之心。海寇见乡勇怯懦,不以为意。孙启亲率八百敢死夤夜突击海盗主营,直取首脑马三,力斩海寇大小头目二十余人,海寇全军崩溃。孙启全军追赶,斩首四千级,俘虏三千余人。东方军团破格请求孙启参军服役。
从此以后,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孙启领导下的东方军团经常与东海海盗殊死搏斗,屡立战功。每每孙启旗帜到处,要么望风而降,要么弃岛溃散。
渊帝得知最近在东方海域打败海寇,使得沿边海晏河清的居然是那个自己都没什么印象的儿子,不由地又惊又喜,急忙宣召孙启回建业——就在回程路上,孙启遭到不明人物的埋伏,身受重伤,所幸侍卫机敏,孙启回到建业后紧急疗伤,命虽然保住了,可是一条腿却废了……从此以后,一代东吴军神,再也没能上过战马!
当然这是整个大陆熟知的历史。可实际上呢?
渊帝确实老而昏聩,全国上下被他弄得乌烟瘴气,可是病重时分,却又突然神经清明。他深知膝下子嗣虽多却多是废物,恰恰又听说了孙启的事情。表面上这位几乎病入膏肓的老人没有对孙启多表达些什么,可实际上,整个东吴皇室的情报机构都在围绕孙启不停地转,孙启在往年施政,从军,指挥等等,所做的一切一切雪片一般地送到病榻上的老皇帝手中。老皇帝一面装作老糊涂,由着几个儿子准备夺位,斗得死去活来,一面通过各种手段,暗中考验依旧在东方军团中的孙启——此时的孙启已经一步一步累积功勋到九卫所统领,负责鱼次,三截等九大卫所的兵员训练,武装,以及有权指挥打击来犯的海寇——这在东方军团中,军职已经不低了,然而全军除了当时秘密接受他服役的指挥使大人以外,居然没有人知道他是当今圣上的嫡亲儿子!是名副其实的皇子!低调,内敛,有才干……几乎是上天完美地派给了他一个绝对足以告慰祖宗的继承人,那么还等什么?下诏吧!不行,如果这么仓促下诏就立他为太子,恐怕对他不妥,毕竟他一个人在外,本身没有宫斗的经验和资本。贸然下诏的话,一个不好,对他来说就是灭顶之灾。说不得,为了孙家列祖列宗,为了东吴皇室千秋万载,当然更为了自己一手造成的烂摊子还能有继承人好好收拾,老皇帝在病榻上决定先把他召回来封王再说,有自己暗中帮衬着,还愁他不能安然登基吗?好在之前调查他的时候全是暗中进行的,并没有大张旗鼓,封住那些人的嘴,装作刚刚知道他的功勋,不就好了吗?
自以为得计的老皇帝,压根没能料想到,他在宫廷内,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私底下彼此也是兄友弟恭的一群宝贝儿子,早就为了他座下的皇位争红了眼,当得知又有一个兄弟要进京的时候,这群草包王爷们这时候却不糊涂了,果断地下了杀手。可怜孙启,面对穷凶极恶的海寇都面无惧色,无数次安然无恙地淌过尸山血海的钢铁将军却被他的亲兄弟们,用攻城弩将右腿射了个对穿!
这下好了,治愈以后的孙启,虽然逃过一劫,但是却落了终身残疾,也导致了他永远再没有登上皇位的可能了……得知一切的老皇帝暴怒地摔碎了御医送来的汤汤药药,却也无可奈何……吴国,不可能让一个残废当皇帝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这是有损国家威严的根本症结所在。
如果说在残废之前,孙启还仅仅是一名战功赫赫的战将,那么在敬帝在位期间,这个跛足的背影,俨然已经是东吴的中流砥柱了。
渊帝驾崩,遗诏,孙启晋升安德亲王,摄政王,兼领枢密院事,总统制天下四大军团——无疑,这是渊帝临终最为绝妙的一步好棋,倘若孙启真的执掌四大军团,东吴一扫云亨年间的糜烂之风,重整乾坤,不会那么难如登天。可惜,仅仅因为渊帝曾经似乎有意传位给孙启,鬼知道这渊帝肚子里面的主意,他老人家也从来没和任何人说过的想法——不知道怎么就传到敬帝耳中了。
皇帝要怀疑一个人,只要怀疑就行了,从不需要任何理由和证据。
所以孙启拿到手里面还没能捂热的兵符,马上被收缴了。要不是碍于先帝刚刚驾崩,马上就削掉孙启的王爵,实在太不像话,敬帝只好万般不情愿地远远地把他赶到东海,让他继续和海盗拼个你死我活吧!
孙启,依然二话不说,接了调令,连休息一刻都没有,就回到了东方军团的北基地,舟岛。太平元年到太平八年,孙启依旧镇守着东南沿海,震慑得海寇盗贼再无敢于犯边,越来越多讨不到生活的海贼纷纷远离故土,扬帆远航,希冀能够在他处东山再起了。只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存在,保护着东南广袤疆域的安宁,绵延几个州郡的百姓,莫不万家生佛,几乎每一个大型城镇都修了他的生祠,香火不断。
历史在太平八年再一次开了个玩笑。
这时候权倾朝野的诸葛翔已经蠢蠢欲动,磨刀霍霍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敬帝居然在一次皇家酒宴中,莫名其妙地想到了孙启——后世史家评价敬帝,除了毫无意外地指责他继续喜欢败家之外,还有一个相当一部分人认可的特性,那就是想一出是一出,往往有太多太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想法,在敬帝脑中突然冒出来,然后他就想要办到——好在这次的并不难,不就是把那个跛子王爷叫回来嘛,指不定皇上又忽然看他不爽了,叫回来给他穿小鞋呢!
皇家宴席上的各位王爷,皇子全都没当回事,敬帝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从来就不是头一回。包括当时暗中已经投靠了诸葛翔的一些个落魄王爷,均没有觉得会出什么幺蛾子。
诸葛翔为了篡权夺位,准备得最为周全的一次,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瑕疵,完全断送了。
太平八年元月十五,刚刚过完年的东吴都城建业陷入在一片欢腾的海洋——没人知道建业的百姓为什么会对元宵节这么热衷。超乎寻常,却也在意料之中的狂欢热闹,给诸葛翔营造了最好的造反氛围。
华灯初上的时候,他混入禁卫军的亲卫们就接掌了城门的防守——本来就是禁卫军防守城门的嘛,不过原先当值的士卒,早在两旬日前,就被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琐事困住了,不得不在当天请假,当然也有巴不得当天不当值的,去看灯猜谜和守城门吹冷风相比,傻子都知道选前面!所以,身边几个主动提出来替他们值班的呆小子笑眯眯地说道,“俺知道节日值班能多几个铜板。”他们往往哈哈大笑,丢下几句“傻子”之类的嘲讽,扬长而去……他们当然不知道,刚被他们骂作傻小子的家伙们,已经转换了一副冷笑,连回骂都懒得了——谁愿意和死人多废话?
建业,这座千年古都的噩梦,在酉时三刻,正式上演!
具体的细节除了当时亲身经历者,罕有人能够清晰而完全地知晓——倒不是说民众因为场合角度等等问题知晓得不完全,而是——几乎并没有多少民众活下来。整座建业已经完全沦丧在当日的一片火海,残忍的诸葛翔为了达到他丑恶的目的,用建业的千年积淀和全城两百万百姓作为牺牲,可笑的是,他精心筹划的兵变居然还没有成功,更为令人嘲讽的是……他成为了数千年以来,唯一一个兵变造反失败却依然活得好好的,甚至全大陆连头猪都知道诸葛翔蛰伏三年还不是为了下一次造反?
似乎,他可笑拙劣,却又异常令人愤慨的兵变举动,不过是为了再一次凸显孙启仿佛定海神针般的作用——用一次失败的兵变,来印证军神的分量,也许也只有这位千古阴谋家才能做得出来了。
现在的少帝——也就是汐公主的嫡亲哥哥,他的皇宫是在建业边上的离熙宫,实在没办法,诸葛翔的一把火,将整个建业陷入万劫不复。当然太多的人明明知道是他干的,愤怒的封地宗室在建业大火之后竞相起兵征讨诸葛翔……还是坐拥三大常备边防军团的诸葛翔,如果他们可以齐心协力,那么未必会输给诸葛翔,再如果他们哪怕只有一支可以联络上离熙宫的少帝和安德亲王孙启,由孙启领导平叛,那么历史真的说不定就会有个令人惊喜的翻天大逆转。但是宗室们勤王最隐晦的目的,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毕竟至始至终,没有一位王爷国公承认过少帝的正统性。勤王的各路“义军”被诸葛翔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但是唯独让他抓耳挠腮心绪不宁的是,他再怎么压制,却依旧拿离熙宫方面没办法,明明近在咫尺,却像骨鲠在喉,不断投入的兵力,就像是扔到海里的石子,顶多听到入水一声,便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的精兵强将,在军神孙启面前,非常配合地饰演了一把酒囊饭桶。等到一月之后,东方军团的勤王之师到齐之后,诸葛翔更加拿孙启没有办法了。孙启则整装待发,决定下山展开反攻倒算……
“倘若我们不在这时候插一脚,任凭东吴内耗的话,说不定这江东三千里沃土已经是大魏的囊中之物了!”
“别信前面那个蠢货的话!征东张家养虎自重的策略世人又不是不知道!东吴要是真的完蛋了,征东将军府跟着完蛋!”
北魏的史家们,对于这段历史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口水。
因为就在孙启完成东方军团誓师讨伐诸葛翔的那天,北魏荆州襄樊,淮南合肥两大方向的征东军浩浩汤汤地开入东吴境内!
摆在孙启面前的有两条路。
第一条,接受诸葛翔之前传递的协约,诸葛翔与少帝相互承认,双方罢兵,一致对外。
第二条,不光不顾,倾力剿灭了诸葛翔再说。
事实上,不管诸葛翔还是孙启,还是那个实际上在征东将军府统筹大局的张琦,都是聪明人。
征东张家在此时出兵,实际意义更多在于警告,并不是真实想要灭掉风雨飘摇中动乱不止的东吴——这么做,就是以外界因素强制诸葛翔与孙启休战罢兵——没有“东吴的威胁”,征东将军府也同样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诸葛翔的角度来说,那就简单多了,虽然智商都不输于孙启,和那位他并不认识的张琦,可是军事素养和能力却差了一截,别看东吴三大军团猎猎如火,实际上他对付谁都没有信心,更关键的是东方军团和北魏征东军已经势成腹背,夹击之下,可能他连渣都剩不了。从孙启角度来看,自己真的和诸葛翔拼个你死我活的话——就算他对自己天纵禀赋异常自信,然而即便是胜了,也顶多是惨胜,以羸弱伤重的残兵面对如狼似虎的征东军,没有一丝胜算。
三位老中小狐狸,无一例外地决定了,罢兵,休战。
孙启没法向全天下解释为什么大军点兵点将都齐整了,却又解甲退了回去。征东军也搞不懂,兵锋奇快的先头部队,为何在三日急行军就到了江淮边界却搞了个莫名其妙的“战略侦查”前前后后持续了三个旬日!
三方达成了暗中的默契,保持了微妙的平衡。东吴,想要彻底解决三年以来类分裂状态,除了以政治手法等平和的政变以外,再以不可能使用兵变这类激进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