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回方姑娘,徐春高兴万分,着手开始向方家提亲。方姑娘的母亲还有其舅舅李员外更是对张展感激不尽。准备重谢英雄,一打听才知道张展不缺钱,只好下请帖请张展赴宴表示谢意。盛情难却,张展答应下来。
这来了大明大半年了,总算可以看看这明朝富有的官宦人家是一个怎么样的生活了。张展一番打扮带着罗武和准备好的礼物,来赴宴。一报姓名,李员外立即出来迎接。只见李员外四十多岁,面白、黑须黑发。一幅处尊养优的富贵相。穿着绸缎员外服。家中庭院几块造型奇特的泰山石又有一片青竹衬托出主人读书人的雅趣。走入正堂,堂上挂着一幅松鹤图,两边挂有一些书法字画。张展根本不懂,不过感觉字写得很是顺眼。不过这家具张展倒是看出一定是黄花梨木。后世可是黄金价,而且做工非常好。分宾主入座,上茶。张展一看这茶具出自景德镇的民窑,不过制作精良到后世也是古董啊!茶一入口,沁人心脾。张展不禁感叹:“好茶”。李员外表示非常感谢,张展表示举手之劳等等。一番礼让客套。张展递上礼品清单说:“年关将至,后生晚辈不可空手登门,略备薄礼,请笑纳。李员外看张展很懂礼数:“壮士有恩与我,还未感谢,太客气了”。接过来一看,面不露色,心里吃了一惊。心道:“果然是财神爷。”只见礼单上写着玻璃茶具1套、玻璃酒具一套。全身大境一面,半身小镜一面。台镜6面。这李员外一妻一妾,一子外地做官已取妻。一女,还有来省亲的妹妹和外甥女就是方姑娘。正好六位女性。6面台镜一人一面好分。省的礼送了,弄得人家家庭不和睦,就不好了。张展是做了点功课的。这时方姑娘的母亲和方姑娘还有一个清纯秀丽美的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出来道谢!张展看到那个小姑娘,眼前被强光一闪,张展瞬间把自己所学到的所有美丽美好的词语都过了一遍,都不合适,她的美越出了这些词。张展一面应答一面心里所有的细胞都活了过来,热闹非凡,很久以前初恋的记忆又复苏了。很大一会张展才恢复平静定下心来。谢过后,时间不早了,入席。不一会儿上来十二道菜,四凉四热四个大件。因为是恩人,又因为每人又都得了一面镜子,特别是李员外的妾室。本来就根本没想掺和,一听说一面镜子,大的一面好几百两银子,也过来看看。见也有自己一份,自是热情起来了。李员外也不是迂腐之人。于是宴席很是热闹。张展不得不将给徐春父子编的,还算合理的身世再次讲了一遍。自云先祖就是济宁人士宋末时因战乱,出海。辗转流落到西域。发现了葱岭雪山中几十户元初时被掠走的汉民百姓,后来逃到了群山中。从此定居于此地,再未回到过中原。在我年幼时因发生雪崩家乡被毁,村民四散,随父亲游历四方。又因为我思慕中原故土已久这才万里迢迢回到中原。偶遇徐掌柜,落籍于此。这宋末元初本来就是乱世。这套故事逻辑上也没问题。这瞎编的身世,对于这些没出过门的家庭妇女们来说无异于听传奇故事,看科幻小说。纷纷问好多问题,张展一一解答。问张展怎么会做玻璃的。张展编造,回大明时在沙漠里救了一个更西方来的商人传授制作之法等等。天文地理张展胡侃一通,这是后世酒桌练就的本领。
席间张展有意无意问了那个美丽的小女孩就是李员外的小女儿,闺名李灵。还未许配人家,张展觉得来赴宴是人生中做出的一个很正确的决定。今天能见到张展对李灵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冲击,原来世界这么大,还有许多种精彩生活。还有金发碧眼的人,黑如石炭的人,脖子很长的的鹿等等。用张展原来生活的时代的一句很有名的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不一定非要嫁给懂得诗词歌赋的才子。那个张展也不错,脸蛋不自觉就红了。
这一夜大明泰安城有两个人失眠了。
过了几天李灵在家无聊的照着镜子,想着那个在酒桌上侃侃而谈的人。突然窗口跑来一只野猫。正要赶走,却看到野猫嘴里叼着一封信。野猫丢下信就跑了。李灵奇怪的打开信一看,落款是张展,还有几首诗。
其一
“西风吹谢花成泥,蜂蝶每向香尘泣。?
情犹未了缘已尽,笺前莫赋断肠诗。?
?其二
欲题新词寄娇娘,风吹雨蚀半微茫。?
我有相思千般意,百磨不灭铭肝肠。?
?其三
锦葵原自恋金蜂,谁供花颜奉神灵?
欲舞轻翼入殿里,偷向坛前伴卿卿。?
。”当然是张展抄的了,这可是仓央嘉措的诗。这李灵也是从小读书,小有文采。当然能欣赏出此中文采。心中更是惊讶,那人不但阅历非凡,诗词也有如此才华。不觉脸红了。
过了几天,又看一只小鸟叼着一封信来,打开是一幅黑白人像画,画了一个漂亮的女子。画风奇特,非常逼真,眉发清晰可见。李灵正在出神的沉迷其中,这时丫鬟小月申过头来一看,惊奇的说:“小姐,这不是你吗!和镜子里面是一样的”。李灵连忙反过来盖住,看到反面还有一首诗“枫落早鸿过,洞庭无限波。相望终不见,只是白云多。”诗当然还是抄的。还有一行小字,写得是问侯方姑娘云云。
经过两个姑娘的一番斗智斗勇,李玲知道了原来每个月表姐去庙里上香许愿还顺便幽会情郎,就是那次泰山上遇到的那个公子。于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信徒。
不久李员外就知道了此时,李员外也是做过几任地方官的,对官场的世态炎凉早就看透了才辞官回乡。见女儿很坚持也没有讲究什么门当户对,只是要求张展提亲。很快亲事就定了下来,李灵反而不与张展见面了。张展很是郁闷了几天。
很快新年已过,天气转暖学校的工程又开始复工。随着人员的增多青龙寨的人,还有新招的人。人多好办事,这年头农村会点泥瓦活的还真不少。水泥、石头、砖头陆续到位。在罗武的指导下,很快十几里弯弯曲曲的,随地形而建的学校围墙就建起来了。随后在紧张的施工后,校内主要建筑也建的七七八八了。
学校分了几个大块。现在主要是小学生生活区,婴儿生活区,幼儿园,小学院,教工区。藏书楼,礼堂。办公楼。用地势高低引入山泉,所有生活区都安装有自来水,还挖了个人工湖,还有植物园,20亩种植园。还有一个小小的牧场,几头产奶的牛。剩下空地张展要求的先种上果树。
张展陆陆续续买来了3000多名小孩子,1到15岁的都有。因为吃住都不交一分钱,许多附近的村民的小孩、在这里做工的家里的小孩。甚至泰安城中好多人也都送家里的娃娃来这里上个学,识个字。张展来者不拒。
教师不缺,张展自认校长。下设教学长一名主管教学。由泰安本地著名文人萧协中,字公黼,著名学者萧大亨次子,明末著名泰山学者。由于是赚名声的事,薪俸也颇为可观,所以很乐意的就来了。还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和好友。当然,除了老师的的名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展的藏书楼。为了收集图书张展过年后没少下工夫。厚着脸皮认识不认识的,几乎把泰安城所有有藏书的人家几乎都拜访了一遍,玻璃制品大把的送了不少。借后让罗武拷贝下来,然后重新排版还动用了基地里的印刷设备。后来干脆搞了个印刷厂。
还在学校设了后勤总长一名。采购5名,会计3名等等。人多了难免会有个灾啊病啊什么的,张展有请了泰安附近的几个名医成立医馆,安排大夫轮流到学校值班。还成立医学班,培养医学人才。各种工作人员近千人。
教学和行政分开。张展可不想把学校弄得和后世的大学一样,是不是弄出点新闻来。再者学校人多消费也就多,就容易产生蛀虫。所以张展征得泰安十几位大商号的掌柜东家的同意,借来10多名老帐房。每个月查一次账目。徐安为首,从此徐安就成了张展的财政总管。
展把孩子按年龄分开,1到3岁,就养着。4到6岁,就按后世的幼儿园教学,李灵和方姑娘知道学校的事后吵着要来学校教学,李员外虽然不想让女儿抛头露面,可是架不住软缠硬磨,才同意了。李玲和方姑娘邀请了全泰安城的识字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到家里开了个什么聚会,不久许多高素质的的幼儿教师就有了。张展自己编写了一些幼儿教材,让木匠、铁匠们制作了许多教学用品、益智玩具。6岁以上的孩子除了教他们识字、算数、物理、化学等简易入门的学科。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当然,现阶段主要还是向技工、军事方向培养。张展甚至招了几名会蒙古、满语的逃难的辽东秀才教授外语,以备不时之需。教材是罗武从基地中搜索出来的,又经过重新排版。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注重这些孩子营养的同时,还注重他们的身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