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咱们说到,康熙爷在1661年的时候继位做了皇帝。那个时候才8岁,大家想,一个8岁的小孩能干嘛?所以,8岁小孩下面还有4个大臣,4个牛掰的大臣。
这个4个大臣中,就属鳌拜和苏克萨哈的关系最差。遏必隆又处处站在鳌拜这边帮着打压排挤苏克萨哈。就偏偏索尼神似置身事外一样。公元1667年,也就是康熙6年的时候。这4个老狐狸就上书康熙爷,请求康熙亲政。大家想啊,康熙6年的时候康熙才多大。就算康熙同意了,孝庄也不会同意啊。所以,康熙没有准许亲政的请求。这下可急坏了这4位爷。4位爷就属索尼岁数最大,这一急不要紧。他就撒手人寰了。
索尼走了。走的很是仓促。让原本平衡制约的4人组出现了转变。
历史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在索尼死后一个多月。也就是公元1667年,康熙6年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正式亲政。大家想想啊,4个一起上书请你亲政,你不同意。好家伙,4人组带头大哥翘辫子了,你亲政了。这叫啥?这叫套路。
咱们上面刚说了,历史啊,就是喜欢开玩笑。
康熙爷亲政10天之后,鳌拜就擅杀了苏克萨哈。这叫啥?这叫打脸刚亲政的康熙。你觉得康熙什么心情?肯定不爽啦。但是不爽又能怎么样,鳌拜心里肯定在想,你拿我怎么着!在杀了苏克萨哈没几天,鳌拜和遏必隆一起晋升一等公。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实际的政权并未掌握在康熙手上。
现在社会有句话,叫nozuonodie。翻译成汉字,叫不作就不会死。恰恰鳌拜就是这样一个不作不会死的人。
自从索尼病故,苏克萨哈被杀,一个遏必隆又不足为俱。鳌拜就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当时在康熙朝中有个法国传教士白晋,他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我是皇帝,你是臣。你独揽大权,我能让你活?康熙就在这种思想的操纵下,展开了对鳌拜的扑杀。你是咱们满洲的第一勇士,但是你不知道我是千古一帝啊!可不要小瞧了咱们康熙爷啊!
但是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要不说康熙是千古一帝了。他不露声色的挑选一批了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瞅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由此看得出来,咱们康熙爷是个玩套路的高手啊!不得不让我想起一句话“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669年的康熙八年5月。
这一年,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这招高,搁现在以康熙的智商,估计就没马云他们什么事情了。当然,这是句玩笑话。
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这一年康熙才16岁,搁现在差不多上高一了。你想啊,一个上高一的孩子能谋划出这种事情,你说他智商得多高。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大臣们商议鳌拜有多少罪状。大臣们肯定心想啊“可算是把你摆到了,看你还得不得瑟”就这样给定了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但是人家鳌拜可是立过赫赫战功的啊,还被康熙他爷皇太极封为“巴图鲁”,人家是有功劳的啊。于是,康熙爷就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但是康熙的亲政之路是不是就这么顺利了?是福是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