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流转成指尖的文字是一种幸福。能将这些文字使人受到点染,进而感受到作者的跌宕就又是一种幸福了。
写这本书前前后后酝酿了十年。这十年的时间走得飞快,也走得好慢。梦想的水分在逐渐流失,好像干枯的枝叶,在寒冬里瑟瑟发抖!
这世上写小说的人何止千万!写网络小说的更是多如牛毛。但这些年来能够触及人心的作品又有多少?大多使人更加浮躁而已,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极大拉大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些人只是不愿意认清现实而已,或者错把沉迷当做现实!却不知青春凡几?当快慰之后是极度的空虚。何况写小说就像养孩子,写出来只能任人评说。有几个值得被粗浅地记忆?
人类的矛盾是,身具伟大的愿望与渺小的能力之间、丰富的想象与贫乏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多少人是在没有找到生存的意义前姑且苟且地活着。生存与生命的意义竟然可以同在,但毕竟仅有一个能升华!自相矛盾的是,伟大的愿望又如何能称之为渺小!丰富的想象又怎知不蕴含宝藏!尤其是为之付出辛劳,赋予价值以后。
前路犹如蚕蛹,依然酝酿着新生。
这十年的变化太快,而个人的成长尤其缓慢,所以我连写个前言也踟蹰了好久。生命已如蚕蛹欲要破茧而出!我却手脚僵硬,内心冰凉,提笔艰涩,下笔更难。
太史公《屈原列传》原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此话映照人的青春时期——迷茫而不去、倦极而难离。虽然没到劳苦倦极、疾痛惨怛的处境,但是程度较轻,差可比拟。
青春,一二十岁。这时候得不到有效的安慰。父母正值中年,上老下小,终日忙碌,心情忧虑,无暇顾及。得不到亲人和长辈的教育。同学伙伴都是此道中人,难离窠臼。青春仿佛没有了方向,只是日复一日展开着课题。那时候不懂,人生是需要理想,伺机去实现的。
于是浑浑噩噩,不可自拔。那种得不到人生的引导,与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之状何其相似!
那段时间里,已经排除了小孩的游戏,需要考试升学,电视也不能看。没有其他的娱乐消遣的活动。孤寂和枯燥伴随,如同极痛惨怛。除了展开想象力编造些故事,就只剩下对于异性美好的幻想来填补。
有人说,三十岁年龄是人创造力的巅峰。三十看老,过了三十多岁还没成就到老了都差不多。五十岁是人的思想最完善的巅峰,之后就迅速衰老了。所以人这一生三十岁之后都是在为了实现一二十岁想象力最旺盛时候确立的理想。大概我写这些东西也是类似,注定要在我三十岁左右年纪努力一把,将我将这些一二十岁时的幻想输出成漂亮的文字。或许人生就完满了。
事实上,想要安心地写书,现实是困难无比的。书写不好不挣钱,写出来也没有期望挣钱。所以人要劳动才有饭吃。要工作,每天的工作填满了大部分的时间,剩下不是吃饭就是刷一刷手机、新闻。再剩余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还要面对没有准确边际的工作上的事务。
有人说,不抽烟,不喝酒,不玩游戏,不追星,不刷微信、微博,整天还能能做什么?这让我察觉,我的旨趣与周围人的不同之处。
我是个不甘于简朴生活,至少是不甘于精神上简朴的人。我有一整长串要看的书的列表无暇去看,我脑袋里那么多长久的幻想、故事、人物,他们有缺点,也有的很完美,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失去了他们,我精神上灭绝是至少的。所以我暗暗发誓要像怀胎十月一样将之写出来。因为幻想不因为虚幻而丝毫减弱其感染力,思想是有生命力的,思想的产物也是活生生的。只有将之写出来了,才能像孩子一样照顾慢慢长大。等到哪一天写完了,故事就到这儿了,也就代表他们已经长大了,不再需要我的照顾了。
现实是紧迫的,时间是海绵挤泡沫一样挤出来的。发这么大的宏愿,花费两年时间才写了七八十万字的底稿,上架两个月才只整理了七八万字的文章。剧情铺排还写不到三分之一,上架的又不及底稿的十分之一。未来可能需要几百万字才能作结的故事,光故事梗概就可以写一片长文。任重而道远。
有时候想想也是泄气。但是没办法,就像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了就要抚养,还是要写下去。唯有在故事里,我才能像圣人一样巡天遥看一千河。
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当故事完结的时候。当我一身轻松地走在清澈浩瀚的大江边,身边牵着另外两双手。而此时不远处,书中所有的人物笼罩着光环手拉着手向我走来,又或许某一天当我巡行在热闹的街市,人山人海之中突然有像级了剧情中的人物与我擦肩而过……那该何等的蕴藉,我又开始胡思乱想了。
写此书是为了补救过往,慰藉内心。这些年工作、生活、身份、经验、感情经历甚至面貌都在持续发生着变化,而唯有它是唯一初心不改的。本书生产的过程艰难,能力有限,所以看书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一丝丝绵绵若存的不适,那是因为本人写作过程中灌注的感情。
写本书初衷虽是抒情言志,寄托情感,但是因为体裁和不是一时写就原因还是会落不少窠臼和不足。言不尽意,荣致罗列,不胜感激。言不胜繁,移步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