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界】
宝花满掬
(本书故事纯属虚构)
第一部——忍者之心
一定要看的前言
忍者一直是大家感到极其神秘的一种人,因为其拥有不可思议的忍术、诡秘的行踪、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而备受大家的关注,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一般大家都会以为忍者和忍术都是源自于日本,其实日本的忍法是源于日本佛教的“东密”,即从密宗佛教中而来。所以忍者在使用忍术时大多会结手印、念咒。而东密又是从唐密发展而来,即学自于中国的唐朝。由此看来,忍术原本源自于中国的佛教。
不过随着忍术在日本的流行,忍者已经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在后来忍术和忍者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慢慢地忽略了忍法的本质,忍术似乎变成了一种战争的本领,而忍者则完全变成了战争工具。后世修炼忍术者再也无法领悟到忍法的真正精髓了。
当今世界上有众多的忍者迷,也有一些描写忍者和忍法的各类文学、影视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没有涉及到忍法的真实本质,而是加进了很多“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元素。
其实忍法的世界有着不为人知的精彩,其所包含的精义之宏深不亚于儒、道。对于众多爱好忍者和忍法的朋友来说,如果只是象看普通文艺作品一样,看忍法的热闹,而忽略其深刻的内涵,那真是太遗憾了!
有感於此,作者才有了这部《忍界》的小说。虽然不能完全真实、全面地阐释出忍法的奥义,也希望藉此引起更多人对忍法本质的探究。如果读者看了这部小说之后,对忍法和忍者有了更深刻的新的认识,也就不枉作者一番抛砖引玉的良苦用心了。
需要了解的历史背景
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和金刚智分别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和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来到长安,二人被唐玄宗尊为国师,翻译密教经典,广传密法,中土乃有“唐密”。密教大师不空随老师金刚智一同来唐弘法,并与前二者共同被尊为“开元三大士”。
金刚智圆寂后,不空大师遵师遗命,率弟子遍游狮子国及印度五国,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回到长安,广收门徒,还在宫中设内道场,为皇帝灌顶。唐玄宗赐紫袈裟及绢二百匹,赐号为“智藏”。后应节度使哥舒翰所请,至武威,住开元寺,给节度使等数千人灌顶传法。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不空回到长安,住大兴善寺。时遇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凤翔时,不空秘密派人奉表问安,并朝夕诵经,助国平叛。肃宗亦遣使求秘密法。
长安收复后,肃宗感念不空之功,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迎入朝建内道场,为肃宗传授转轮王位七宝灌顶。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不空译密严、仁王二经,代宗作序,颁行之日,举朝来贺。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授不空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不空圆寂,代宗哀悼,辍朝三日。又追赠司空,谥号“大辩正广智三藏”。
不空弟子中著名的有含光、慧超(新罗)、慧果、慧朗、元皎、觉超,称为六哲,而以青龙寺慧果大师承其法脉。
慧果大师为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三朝皇帝国师。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将法脉传与日本的空海后圆寂。
空海在老师慧果圆寂后即回到日本,创立“东密”,慧果大师也被尊为东密“始祖”。
小引——忍者诞生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唐肃宗避难于灵武、凤翔。闻知密教非空大师回到长安,便精选忠心敢死之士一百人,乔装进入长安,从大师学习秘密之术,很快成为由皇帝亲自指挥的拥有奇能异术的精锐秘密组织“忍者”。为了保密,皇帝与忍者的所有联络均为单线秘密接触,并下密诏曰:“交谈无六耳,史官不在侧。”借助“忍者”之力,唐肃宗最终平息了叛乱,收复长安,国家得以安定,百姓得享太平。之后,肃宗命令这些忍者分布于八方各州府,随时待命,为皇帝执行极为秘密的任务。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唐武宗开始毁灭佛教。“忍者”们由于师出佛教,为了避祸,纷纷逃到人迹罕至之地,远离国都城市,隐姓埋名,多以所习之秘术为姓氏,代代相传。这些忍者聚居之地逐渐成为“忍者邑”,名称古怪,与世隔绝,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些村邑。
公元859年,唐懿宗即位,时世动荡。懿宗决定重新启用“忍者”,于是用先帝传下的“忍者令”招来了各部忍者。为了便于管理号令这些忍者,懿宗选出最为出色的四位忍者,封为“国忍”,分居东西南北四大忍者道,各统领十八个忍者邑,称为长老。每一个忍者邑也由一名邑长统领。从此“忍者”组织重新归于皇帝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