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手里的医书雪晴真心的觉得不可思议,明明不是自己熟悉的历史,甚至可以说自己现在所生活的朝代根本就不是自己已知的朝代中的任何一个,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是这里的文字居然是自己认识的繁体字,还有自己现在手里的这本《本草经》都是自己熟悉的,这样的事实让雪晴既开心又彷徨,开心的是自己在这个陌生的朝代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技能,也庆幸在这个陌生的时空有自己熟悉的东西存在着,彷徨对雪晴觉得现在只能用这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自己现在有了继续当医生的条件,但是在这个女子学医视为底下不可取的时空,自己的未来究竟如何她无处得知,
未来虽然无法得知但是现在她却可以预知,如果自己不学医,不在次拿起救人的刀她知道自己的一生极有可能过着现在大多女人过着的生活,早早的嫁人,相夫教子,可能过得平淡而幸福,也有可能过得是悲惨,不过只要她学医了,她知道她自己的命运不会这样平凡而单调的过着,可能学医后自己的名誉会受损,嫁人都会很难,虽然这样看起来不好但是对于雪晴来说却是好事,因为嫁人难她不会很早的嫁人,自己也会有跟多自己的选择权利,更重要的是自己和自己娘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雪晴觉得日子好起来,过得好比那些虚幻的情感来的重要最起码现在是的。
一页一页的翻看这本自己熟悉的书籍,每一张内容都很仔细的看着,记着,尽管自己前世已经看过但是那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一页一页的看着,看着这些治病救人的方子,让原本担心未来的她心情变得很平静,雪晴觉得这本书就像附有魔力一样,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平复。
《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规定了药物的剂型。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此处一方面体现了在2000年前中药剂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药物剂型工艺以及对哪些药宜用哪种剂型的研究经验,如消石“炼之如膏”,术“作煎饵”,茺蔚子“可作浴汤”(外用洗剂),葡萄“可作酒”,白芷“可作面脂”,牛角、牛胆“可入丸药”,蝟皮“酒煮杀之”,露蜂房“火熬之良”,当归治“金创煮饮之”,雷丸“作膏摩,除小儿百病”,蛇蜕“火熬之良”,贝子“烧用之良”等等。此处既讲了药物炮制加工方法,同时也说明了不同药物在具体应用时要采用不同的剂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对现今中医业医者只采用汤药成药的现象具有很大的批判性的价值。
对药物治病取效的客观评价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此处首先告诫人们,有病必须早治;其次强调了疾病的痊愈与否,不能完全依赖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在药物干预下机体驱邪愈病的内在能力。
强调辨证施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疡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此语不但突出了辨证施治用药的主旨,还提示在辨证施治用药的前提下,务必要辨别疾病的性质(寒、热)用药,辨别病因而审因论治(如“饮食不消”、“风湿”),辨别病情轻重并根据病情轻重而施以用药(如“鬼疰蛊毒”均为重危病证),还要辨别躯体病(如“痈肿疮疡”、“风湿症”)与内脏病(如“鬼疰蛊毒”)的差异而用药。前者用“疮药”、“风湿药”,后者用“毒药”。若通览书中365味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还可以发现,书中根据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肤病等等不同病种而施以不同药物予以治疗,这些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用药思想。
看着这一行行,一页页熟悉的字眼,雪晴慢慢的进入了医学的世界,不自觉的开始把自己前世的所学和这本古迹对比,发现有好多自己前世没注意到的东西,再次的研究雪晴觉得自己的医术又有所增长,这让她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是那么的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