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得“叛乱”二字,李隆基是心头一紧。
“到底有人乱了,可这次是谁犯上作乱了呢?杨国忠还是李林甫?二人虽早已权倾朝野,但是他二人私底下还是对立的,相互也是牵制的,况且二人生性就没有那股子狠劲,应该不会。那是太子一党?也应该不是。千万不能是康轧荦山!”越想越愁,越想越躺不住。起身,径直推门而出。
门外三个人,宰相李林甫、尚书右丞张九龄、太子太傅兼尚书御史谭之大。
“圣上万安”三人俯身便跪。
”起来吧“
“臣启禀圣上,昨日河北太史台崔淮浔密报,安禄山、史思明五日前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在河北范阳闹市之上斩了九寺少卿谭德怀和都护府主事。不日,又集结了安禄山亲信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守军,在黄河以北与史思明的叛军汇合,约四五万人。如今,叛军已到河南府境内。”尚书右丞张九龄禀道。
“杨国忠呢?”这时杨国忠不在,李隆基觉得奇怪。这个时候每个派系不是都应该在么?
“启禀圣上,臣不知,但是有人看到杨相和他三个儿子连夜出了城,至于去干什么,有人说安禄山是贵妃的干儿,便也是他的外甥,家中出了逆贼,争讲起来他也有逃不了的干系。所以就.....”一个精瘦的老头紧接过话,此人便是宰相李林甫。他话到了一半,停顿了一下。“说不定自己去大义灭......亲”故意把最后一个“亲”字强调了一下。
李林甫虽与杨国忠同事一主,但二人水火不容,都想独揽大权。此时,李林甫认为这次安禄山叛乱就是拔掉杨氏的机会。天赐良机!
李隆基心里也清楚李林甫的想法,但是他也明白虽然安禄山是杨玉环的干儿子,但是素日里与杨国忠有极大的隔阂。置于说杨国忠带着三个儿子出城去大义灭亲之说,纯属胡言,但李隆基认定杨国忠连夜出城这么急匆匆,定然有什么隐情。
“但是,臣斗胆揣测。此次安禄山叛乱与杨相有千莫大的干系。臣听说杨相连年克扣将是军饷,军中早已怨声载道,加之他与安禄山素日早有隔阂。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带领八十万精兵直插中原腹地,现如今我们集结起来的兵丁不足十万......圣上,难啊!杨国忠如此心急连夜出城,恐是另有所图。反复之人,不得不防啊!”李林甫继续说道
“李相随言之有理,但有些过了,有些过了。臣对杨相与安禄山二人不和也有耳闻。但依臣拙见,大敌当前,杨相还是晓知大义之人。不见得再做出反复之事。我主圣明。”谭之大拱手上前。看此人四十上下,骨骼清秀,面带书气。谭之大家中三代为官,乃名门之后,书香世家。年少时,写的一手奇文,可谓字字连珠,句句如矶,深得李隆基宠信。此时,明是太子的师傅,暗则是太子的军师。
李林甫瞥了一眼谭之大。心想,黄口小儿,刚刚是满满答应一起参杨国忠一本,可话还没落音,你就来这个。想坐收渔翁之利?
“谭大人,您真的认为杨相是知晓大义之人?那何为道义?若不是他私自克扣了安禄山五百万两饷银,会有今日之事?听说你私底下与安禄山时有书信。不知最近......”
谭之大与安禄山书信往来之事一向都十分隐蔽,可怎么传到了李林甫的耳中。谭之大虽心中一惊,但面无惧色,而是反问一句“忠君为国乃臣之道义,谭之大一向摆在心间。我相信杨相蒙受皇恩,也定不敢忘!克扣饷银之事,你我也只是道听途说,不可为信。李相所言句句是他人的言论,可问,有何证据?再者,今日所要商讨之事是如何御敌平乱,李相一直在做杨相的文章,是不是不合道义?”
“行了,谭大人你负责的九门督抚一定将李相所说之事查个水落石出。如果确有所事,依法惩办。如果查无此事,也还杨相一个清白。切记此事不可张扬,毕竟杨相乃国之重器,传扬出去有损国体。”李隆基说着他自己也不信的话。他是他现在不得不停止那二人的争论。他生怕李林甫会趁机要挟处置杨国忠。杨家一党根深叶茂,控制着全国的财政税收,到时连杨家也翻了,天下就真无妙手可治了。可现在又不能反驳这位手握禁军大权的李丞相。只得找个人在这滩泥水里轻轻搅和一下,三方都有个牵扯。
“子寿,你看呢?”李隆基看着张九龄。他心中,张九龄是眼前这三人中最正直,也是最无私的那一个。
“中原尽是开阔之地,少有险峻,且为安、史二贼的本营。臣刚听前线探子来报,史思明一军因粮草不足迟迟未发兵与安禄山集结。应该是观察局势。安禄山今日行军进度也放缓不少,应该是一边调整军备,一边等待史思明。如若二贼合兵一处,我军定守不住黄河以北。因此臣主张我军仅随身带六日粮草,十日内后撤至黄河以南,集中兵力将第一道屏障设置在黄河以南,陕西节度使李友本发兵左策应,陇右节度使陈寿亭做右策应,中侍郎将谭伏虎负责筹集粮草船备。当下敦促造物办和河南府、魏州以及许州内集合所有工匠连日打造轻舟小船千艘以做接应。第二道屏障是京畿道、都畿道各抽兵力二万伏备在京畿道沿线,此地多为山峦沟壑,易守难攻。第三道屏障将岐、梁、襄、珉四州兵力抽调至长安城外以强固长安内外。”张九龄说完,李隆基点点头,李林甫却轻轻摇了一下头。
张九龄这样以退为进的安排看上去很正常,也很合理。可是大家深知其中玄妙。第一道屏障的军队的主力是李林甫的亲信部队和黄河以北后撤回来的杨国忠的亲信部队,二人的部队有个牵扯。之所以带六日粮草,一是为了减轻行军重量,二是,万一杨国忠反了,他的亲信部队饥饿困劳也是无法全力作战。第二道屏障是李友本和陈寿亭的部队,二人肝胆忠心,一心为国,如果李林甫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此二人的部队可以和岐、梁、襄、珉四州的部队里应外合给李林甫包住,同时四州的部队还可以加固长安城并对城内的突变做出预判。
“子寿,好。你来统筹一切事物,李林甫你来协办。传朕口谕,赐张九龄尚书中丞,中郎将,一品顶戴,统掌京畿道、淮南道、都畿道、山南东道,李林甫中军元帅,李友本、陈寿亭加升二品顶戴,中军副统领。”
李林甫笑了笑“张中丞,恭喜了。足智多谋啊。佩服佩服。”
谭之大一拱手伏腰“先生智谋,学生只得望其项背。”
“禀圣上,杨相,必须赶紧找回来!否则,这盘棋不活啊!”
“咚”还没等李隆基开口,门内好像什么东西摔在了地上。
“娘娘!”杨玉环的侍女念奴喊了一声。
李隆基转头,三步变作两步,来到门前,推门便入,见杨玉环捂着胸口倒在了地上,表情甚是痛苦。
“快传太医院!”
李隆基吩咐侍女扶着杨玉环上了塌,自己也就守在了榻前,他早顾不得门外的三人。三人不敢退下,也不敢打扰,只能都在门外候着。李隆基,是个真性情之人,爱江山更爱美人,为了杨玉环都能把国家抛在了脑后。杨玉环遇见了他,是幸运的,可是百姓呢,遇见这么一位君王!
太医看过之后,开了几副汤剂,禀明了杨贵妃只是心痛旧疾复发,服药后多休息,少时便可缓解。
打赏了太医,李隆基便守在榻前。他本身这几天身子骨就虚,加上梦里梦外这么一惊吓,李隆基不一会便扶着塌边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隆基蓦然发现自己身在大明宫的宫殿之外。他举步迈进,诺大的宫殿之上空荡荡的,地上几处杂草从石板缝中挤了出来,十八根云龙柱都已漆迹斑驳,大殿之上一把掉了漆,少了龙头的龙椅格外显眼。李隆基,心中一片凄凉,这时一条黑底的青纹大蟒张着碗般的大口,两把尖刀似的獠牙中间血红的信子来回的抽动,从云龙柱上慢慢盘旋着滑了下来,似桃大小的眼睛里刺出道道寒光,直射李隆基的心间。
李隆基吓得后退了两步,定了定神。这条巨蟒滑到地上,李隆基发现它尾巴断了一截,盘在地上并没有向前,似乎没有害他之意,来回徘回了几趟,便从大殿的偏门中游走了。有那么一刻钟,李隆基缓过神来,心中叹道“难道我李氏江山就毁在我的手中?连这等邪孽污秽之物也敢到我这大明宫中作祟!难道这世间没有人能就我李氏江山于危难之中?”
“李隆基,这笛子还你,借我江山耍耍如何?”不知何时,那颠梦狸翘着二郎腿仰卧在了龙椅之上,手里拎着九转玄音笛。
“孽畜,宫殿之上胆敢放肆,来人!拿下此物!”李隆基一指颠梦狸。
“哈哈,啊哈哈”颠梦狸躺在龙椅上手脚翻腾,仰面大笑,“来人?哈哈哈,哪呢?”
李隆基才发觉,哪里有人,分明这殿堂之上只有自己和这口吐狂言的邪孽之物!
“臣在!”声音从门外传来,低沉如牛,响似战鼓。
突然一股子红烟夹杂着火星从门外吹了进来!呼!宫殿里卷起一片尘土,噼里啪啦!
“啊哈哈,孽畜!“忽见一黑脸大汉,身高七尺,横肩长臂,虎背熊腰,头戴红绸插翅官帽,眉间燃着一朵红色火苗,身着青底云滚黑蟒袍,足踏乌底千层朝天靴,挽袖束腰,手持一尊酒葫芦,踏风而出!
斗妖
一剑如晴雷劈空
群雄踏地山摇地动
我是钟馗岿然不动稳如
泰山
顶上青松一支
生在悬崖边
不畏艰险
不食人间烟
只食妖魔鬼怪
不奇怪
只是
尘归尘
土归土
英魂不灭我归何处
前有魔
后有虎
转眼屈膝叫我老祖
铁面钢髯掩口笑,烂扇破袍步逍遥,漏伞不遮身,石榴未献春,终南乌靴难入朝,酆都鬼雄醉卧蛟!
除魔,降妖,非我道,亦正,亦邪,随心摇,三尺桃剑寒摄胆,方寸壶中化恩怨!本愿魁阁济乱世,无奈月下斩虚耗。
哇呀呀,爷来到哗!
看面目狰狞心如明镜(魑魅魍魉哪里去)
听声如洪钟震耳聩心(歹人恶徒休猖狂)
说一段斗妖流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