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皇帝被称为“天子”,七仙女在民间传说中恰恰是“天女”。虽然明代重男轻女之风盛行,但是这样一来至少在宣传口号上不虚,七仙女无论如何也比人间所谓“天子”与天更亲。
而大多数人毕竟都是颜值控,这样七个气质高雅,美艳绝伦的少女站在一起,说她们不是七仙女临凡,恐怕都没有几个人信,比梁山好汉自吹天罡地煞可信度高太多了。
而且这“秦淮八艳”,虽然身世坎坷,在这重男轻女的时代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是每一个都堪称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们性格独立自强,容易接受花雪给陈沅灌输的思想。个人能力方面,身世飘零,却能名留青史,显然个个是长袖善舞,聪明剔透。陈沅要以女儿身组建势力,这些姑娘毫无疑问是势力骨干的最佳人选。
花雪心念电转之间,便决定一定要把柳如是先忽悠来,其她人也要尽快帮她们脱离苦海。
见陈子龙欲言又止,面带犹豫,花雪自然明白他的顾虑所在,便道:“你把你那红颜知己请来,我也不去接触,让她自与我沅沅姐交流,她们两人如果谈得来便好。”
见陈子龙还在犹豫,接着怂恿道:“我听闻因为之前你媳妇把人家得罪得狠了,人家好久没理你了,你把她请来,整理书稿之余,你也可以就近与之重温旧梦,岂不两全其美?”
陈子龙显然被说动了,但仍有顾虑,他也不再矫情,直接问:“你确实不是觊觎影怜美色?”
花雪不屑一笑,你当大花雪亲封的女神是假的啊?
“等你把她找来,让她与我沅沅姐见一面,然后你问问她,谁是当今天下最美丽的人,你看看她怎么说!”
这话连对女色完全无感的王承恩都镇住了,这是对其容颜何等的自信!
好在在场的包括崇祯皇帝在内,都不是色欲熏心之辈,所以众人虽然好奇,但也没有什么觊觎之心。即便王承恩一心为崇祯挑选可以让崇祯放松的妃子,也不会特意去找有夫之妇。
见花雪似乎确实对柳如是没有不轨企图,陈子龙点头答应。
花雪道:“那你快回家去取书稿,参考资料也越多越好。”
花雪突然想到之前查陈子龙资料的时候查到,陈子龙就在选官之后,赴任的路上得到他母亲去世的噩耗,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但让他尽快回家总不会错。于是道:“听闻你家中还有高堂在上,你回家之后就先不要着急回来了,直接派人把手稿和资料送来苏州府衙这里,到时候我就在这里编书了,我也需要先翻阅一下那些资料,先了解一下大致的内容。至于你,先在家多陪伴一下老人家,等到我觉得需要你回来的时候再找人喊你来。反正松江离苏州不远。”
陈子龙听他提起母亲,心中也颇为想念,但公务要紧,只能道:“我还打算约齐一些徐师门人,共同编书,你看是我们分章节各自编撰,还是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花雪既然想要陈子龙在家多陪陪母亲,自然不会说要共同探讨。更何况,他编书的时候让系统扫描一遍,一整理,自己直接更正一些疏漏矛盾之处,然后抄出来就得了,还用和谁讨论?
“当然是分章节,不过你把手稿都抄一份给我。具体编撰哪一部分,你和你那些同门先商量好,最后剩下的分给我就是了。”
众人都觉得他口气好大,任由其他人分配,也不怕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这时候王承恩说话了:“陛下,老奴插一句话,这陈大人虽然忠心耿耿,但是陛下离京的消息毕竟需要严格保密,陈大人离开的话,一旦消息泄露,岂不是要担责任?”
众人一愣,这事情说大不大,崇祯只要不遇刺,什么都好说,但是一旦有什么惊险,这件事却也小不了。
花雪不给面子:“这事情好解决,你赶紧回你皇宫去不就结了。你说你亲自跑这一趟有什么用?这不耽误事儿嘛!”
王承恩怒瞪花雪,崇祯也有些发怒,这孩子也太气人了,只是考虑到这居然是他要礼贤下士的“异人”,才一忍再忍。陈洪谧倒是希望能将崇祯劝回京,只是给花雪打眼色,示意他言语尊重点。
吴伟业出言:“丰年小先生恃才傲物,也不能对陛下如此无礼吧?”
花雪也不想翻脸,但是他也不会低头,心思一动便想起了唐寅,道:“大明天子对不起我桃花庵一脉,我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
崇祯等人茫然,吴伟业和陈洪谧倒是明白。陈洪谧给崇祯解释:“当年弘治年间,唐寅赴京赶考,因为徐经科举一案被牵连,功名直接被革除。但实际上朝廷也是查无实据,心知冤枉了徐经和唐寅,以及当届的主考官程敏政,但是为了平息舆论,还是把三人都处罚了。丰年所居桃花庵便是唐寅晚年所建。他说我大明对不起桃花庵一脉,倒是确有其事。不过,丰年你到底是唐寅一脉,还是心学一脉?”
花雪本人跟这两方都没有关系,但是前身所学确实是心学嫡传,可见收养他的先生肯定是心学一脉,不过既然能住在桃花庵,想必与唐寅也有关系。花雪之前为了忽悠陈洪谧,已经搜索过相关人等,准备了好了如何解释他跟唐寅的关系,这时候正好拿出来解(hu)释(you):“当年宁王之乱前,最先察觉宁王反心的便是被宁王征调的唐先生。唐先生装疯从宁王府脱离,曾向朝廷示警,不过被当时的朝廷无视。后来阳明先生平叛之际,也曾向唐先生了解情况。”
顿了顿,又道,“阳明先生与唐先生在京城参加科举时便有交情,不过阳明先生过了会试,唐先生,哼。”
也不管崇祯尴尬,花雪接着说(bian)道:“阳明先生海内大儒,门人弟子无数;唐先生诗词歌赋从不服人,但教书育人,并非所长。所以唐先生后辈,多有拜入心学门下,继承两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