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徐道长笑了起来,又道:“天赐的因缘,有时候躲是躲不掉的。”
原来徐父见徐家女儿的第一面就看见了两人身上纠缠的姻缘线,但那时他的身份尴尬,又给徐老先生作过劳力,就是现在也是靠着徐家的关系才能重新做个读书人,他自惭形秽,不敢提出来,但是姻缘到了,挡都挡不住。
徐道长的父亲做了读书人,在新中国重新学习简体字,并且着手要考大学,徐家的小姐几次偶遇徐父,二人视线每次相遇心中感情激荡互生情愫,那徐小姐也是个爽快人,悄悄告诉父亲她想招徐父为赘婿,想让父亲去说项。
徐老先生这时才注意到这个道士年轻人,初来齐州,什么都不会,肯放下身段做个苦力。如今在徐家的帮助下,他的日子稍好,这个少年人就肯下苦工做学问,徐老先生看出了这个年轻人的韧性,又加上女儿确实嫁不出去了,于是与徐道长的父亲结了亲。
二人琴瑟和鸣多年,就是没有一男半女,徐父宽慰她,他们命中本无子,徐氏能够保住他们二人性命就很好了,但是徐小姐心中还是想为爱人生个孩子,于是找到了能做试管婴儿的医院。
徐父知道妻子的执念,只好同意了她的请求,可是他知道。这个孩子肯定活不长久。徐父做好了孩子小产安慰妻子的准备,可是十月怀胎,落地的一瞬间,徐小姐就去了。徐父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就去了。这时候徐父才知道,妻子为了生孩子,在家里偷偷供奉送子娘娘,并在神前许愿,愿意一命换一命。
徐道长跟随母姓,取名长青,就是希望他的命久一点。不几年徐老先生也去了,徐父悲伤之余终于痛下决心要逆天而行,徐道长父子二人继承了徐母遗志,定要让徐家的血脉传承下去,其实也就是违抗天命。
那时候的徐父明白,自己还是看不破,他没有办法眼睁睁的看着妻子挣命生下的儿子死去,如果修道就是故作清高的看破红尘般的无动于衷,他想他是做不到的。徐父寻遍典籍,偷偷给人算命透露天机赚钱,终于找到方法给儿子续了命,到死的时候,也在算计,寻了一处风水宝地,布置了阵法,就是为了让儿学活下去。
徐道长未老先衰,徐父去世前他就老的堪比父亲了,父亲走后,为了传下徐家血脉,找了代孕,生下小草,为了瞒过天机,二人以师徒相称,不敢享受父女天伦。
说来也怪,就在徐父去世后,徐道长老的就慢了起来,以前为人卜卦不是吐血,就是生病,如却无事了。小草也健康的成长起来。
听到此处,三人一顿唏嘘,人生百年,有人竟然活的如此艰辛。
徐道长一吐心中郁气喝口茶道:“三位来意我知道,前几天就看到新闻了,当时我的心中就咯噔一下,觉得不简单,如今你们寻到我这,定然是想除去这邪崇吧。”
陈队长连忙接话:“是的,徐道长,我的同事王美丽虽然是阴阳眼,但是她没有学习过道法,遇到这样的她也没有办法,所以求到您这里来了。”说罢,站起对着徐道长恭敬的鞠了一躬,“恳请徐道长出山。”
徐道长让他们坐下,叹口气道:“我年老体弱,已经不堪重用了,让小草去吧。”
“小草?!”三人震惊的看着徐道长,期望自己是听错了,刚到六岁的小娃娃,能行么?
“别看小草小,她自幼灵慧,我去年帮她开了天眼,道法方面她也训练很久了,如今跟着你们去见见世面,到时候就让她在后面激发符篆。至于除邪,当然还得靠各位,我准备了一些符纸和法器,你们带上,有王姑娘的阴阳眼帮助,除邪不在话下。”
徐道长回房不久就拿出一叠黄纸,上面一片鬼画符似得看不懂什么字,交给了王美丽,美丽接过一张一张的细看,发现有的字认识,有的字说不准,不是多一撒就是少一捺,而且每个字都写的歪歪扭扭的,丑爆了。
美丽问道:“徐道长,这个是风字么?为什么少了一横?”
徐道长一挑眉,垂下的眼皮骤然撩起,双目精光一闪,反问道:“你认识?这是道家御风符,贴到人身上,会加速。至于这是什么字?我也不知道,幼时父亲拿着一本符篆书,我照着画就行,符篆书只说这是御风符。”
说罢又拿出一道符纸问:“这个是什么?”
美丽辨认片刻后说道:“这是火字,但是少了一折。”小张和陈振国凑过来一看,满头黑线,这哪里有什么笔画,就是一团绕着的线条,更别说什么字了,跟火字也根本不搭界啊。
结果徐道长倒是很激动,大声道:“对了,就是火球符,激活扔出去后就可发出一个火球,这个火球的火可不是普通的火,是灵火,可以烧鬼除邪的。”
小丫头好奇的凑过来,拿出另一张符,“姐姐再看看这是什么符?”
这张美丽辨认了很久,最后犹犹豫豫的说道:“好像是雷字和锁字”
小张不死心的又看,发现这张不一样了,是两个线团,泄气的说道:“这真是字么?美丽姐你还看出来它是雷字?这哪一点像雷?连个上下结构,偏旁部首都没有,怎么看出来的?”
美丽心中好笑,这是地府的文字,要是你认识了,那还得了?
小姑娘没有为难住美丽,小嘴撅起道:“这是道家神雷锁魂符,是符篆中最难的几种符篆之一,到现在我都没有记住它的线条走势,更别说画了。”
徐道长也稀奇,问道:“不知道王姑娘是怎么认识的?”
王美丽也没有遮掩,将自己私自召唤城隍庙黑白二位使者的事讲了出来。徐道长听后道:“原来如此!”
想通各处关节之后徐道士叹息道:“据父亲所言,这符篆之道就是源自于阴间.…”
说着就讲起了道教口口相传的符篆来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