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成功到达预定轨道后不足两个小时,全球的矿产资源分布图就已经被标注了出来。
特别是在未进行分类之前,对西伯利亚天然气,波斯湾,南海的石油资源等等做出的标注,简直亮瞎王明的眼。
就拿石油来讲,波斯湾跟南海这两个地方的石油资源,用黑色来代表的情况下,基本和泼了黑墨水没什么两样。
当然,石油多也没什么用了,晶体电池销售仅仅过去了一个多月,国内现在对石油的需求已经下降了超过30%。
在进行了第一轮分析后,除去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一类的,对王明无用的资源,剩下的,诸如铁,铜,钛,硅之类的矿藏所在地点,尽皆被标注在地图上。
然后,第二轮,在保留稀有金属矿藏地点的基础上,除去已经被占有的,陆地上的,贴近某些国家领海,或者军舰频繁出没的地区,然后,避开海上交通要道。
再接着,根据情况对存在一定风险的矿藏地点进行评估,确认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剩下的,就是可以直接派工程队伍去开采的。
别的不说,光一个太平洋,包括稀有金属在内的各类金属矿藏,即使是王明拥有充足的空间,设备,在然后开足马力,疯狂暴兵,再加上对于未来生产力翻倍的推算,也足够支撑35年以上。
35年用掉一个太平洋,虽然只是部分种类的资源,而且,计算了未来的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翻倍等因素。可即便在如此条件之下,也足可以称得上骇人听闻。
但这倒不是自大,而是在拥有矿藏储藏地点的分布图,以及在拥有初步的储藏量探测数据下,经过详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
按照已有的第一代星舰图纸,还有当前的科技水平,每建造一艘,如果不考虑精密仪器的制造,并且把生产设施光明正大的暴露在地球各国的眼前,完成小型舰船外壳的建造,只需要30多天的时间。
只要在拥有充足场所建造生产线的话,即使考虑到引擎,武器,计算机等精密设备,两三个月,顶天了。
而如果不考虑隐藏的话,王明分分钟可以制造出几百条生产线,把生产线排满整个太平洋。
而且,用作战斗用途的星舰,都会拥有厚重的装甲,按照低级标准,170米以下的长轴,浮动范围不超过5米,即视为小型星舰。
而一条小型的军用星舰,在仅仅计算基础装甲的情况下,所消耗的金属资源都会比福特级航母还要多。
所以,才会有辖区较小的文明动不动就挖空哪个哪个星球矿产的例子,也因此,但凡是掌握跃迁技术的文明,都会四处派出侦查器,寻找无主的地区作为自己的国土,或者说殖民地,亦或者,占领低级文明的领土。
也是因为强大的生产力,但凡是没有掌控质能方程,即,没有了解能量法则的,不能自由产出基础物质的星际国家,也就是七级以下的中低级文明,都无法做到七级以上文明的无限暴兵。
因为资源有限,而五,六级文明的生产速度太可怕。
宇宙中以航行技术为主,武器技术为副的等级划分也是由此而来。
航行技术先进与否,关系到所辖领域的大小,而所辖领域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中级文明(五,六)的资源,人口,以及战略纵深。
资源的多少,决定了军事力量的大小与战争潜力,人口决定了一个文明科学家的数量,间接关系到一个文明的发展速度,即发展潜力,而战略纵深,决定了在遭受一定程度内的高级文明攻击时,能否保护核心星域,或者进行反击,甚至,拖延时间到双方成为同台竞技的存在。
而武器技术是否先进,代表了你拥有充足的领土辖区是否能够守得住,面对敌人进攻,拥有充足的战略纵深又是否能够发动反击。哪怕被迫逃亡流浪,也和航行技术有着关联,远离敌人后,能否重新扎根发展,又关系到了武器技术。
亦是因此,宇宙中爆发战争最多的,被消灭,吞并最多的,不是高级文明,不是低级文明,而是中级文明。
咳咳,又扯远了,回归正题。
一代星舰不过是实验型的星舰,除了少量的战斗用途以外,更多的是探索太阳系,运送外星球矿产,这样的初代星舰,生产达到两位数都算是多的。
建造几百条生产线?
那就是个数据模拟而已,不存在的。
哪怕真的要建造几百条生产线,也得等到全部类型的舰船的完成设计,而且,怎么说,也不能建在地球吧?
额··········也是因为如此,第一代星舰除了拉矿搞运输以外,还得出现一批工业舰,在外太空建造空间站生产战舰。
算算,一代星舰可以说是用途最广的一代,以原始星舰为基准,战舰,探索舰,科考舰,运输舰,工业舰,嗯·········小行星暂时没技术开采,矿舰就先算了。
一个原始星舰的基础上,足足衍生出了五种类型,还不算战舰下面,炮舰,侦查舰,截击舰,突击舰,航母等分类,放在三级文明里,这也是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