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下大势
张太极从周岁生日以后,能说的话越来越多,每次见到张百里,他都要问东问西。
他的问题没敢问的过于成熟,只是用儿童天真的口吻,问他想知道的信息,这样就很费时间。前前后后大概用了一年,终于对如今天下的大势,有了个基本的了解。
好在张太极虚岁才三岁,还不能做什么具体的事情,只能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在心里规划着未来。
张百里很喜欢给自己的儿子讲一些当下的时政。毕竟他也曾饱读诗书,考过功名的。对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有机会金榜题名,扼腕叹息、牢骚满腹!言谈中对如今的朝廷颇有不满。
好不容易能有个倾诉对象,也不管张太极是否听的懂,巴拉巴拉说一大堆....他心里以为张太极听不懂。其实张太极是听得懂的。而且比他知道的还要多的多、!!
通过张百里的讲述,张太极了解他现在所在的时空,处于华夏历史上的元朝元顺帝时期。
元朝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半封建半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广阔的王朝,也是首次征服全华夏地区的征服王朝。
作为征服者可以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征服的面积之广大前无古人;作为统治者蒙古人对华夏统治前后不过百年比起后世满清统治华夏将近三百年是大大不如。
元王朝除了政权更迭杂乱无章,内斗频繁,这个大毛病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初期的统治者只知马上得天下,不知下马治天下,到后期的那些帝王更是马上马下都摸不着边,还人为地划分了等级制度,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因此元王朝的统治从一开始就已经问题不断、起义不断.......
现在是至元三年,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元顺帝是元王朝统治全国的最后一位皇帝。
元朝末期,贪污剥削愈来愈严重。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官吏敛括的花样无奇不有。
“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
甚至连肃政廉访官吏也是“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称银,殆同市道”。
到了元顺帝(元惠宗)时,一切腐败现象达到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
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皇室,也是“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元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和残酷的贪污剥削平行,又接连出现严重的天灾....……接下来就会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展开轰轰烈烈起义来推翻元朝的统治。
张太极的记忆中,元末起义持续了十几年才成功。同时在心中盘算,“历史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自己以后的道路该怎么走?参加起义逐鹿中原;还是经商贸易富甲天下,又或是坐看风云置身事外?置身事外肯定不行.....那样也太浪费上天给自己的重生机会。总之就是不能虚度此生就对了。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嘛!”
……如果说人家穿越了都是当皇帝,最起码也是封王拜侯的权倾天下.......
张太极觉得应该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就好。他是重生了没错,!但是他可没有捡到什么戒指,里边蹦出来一个白胡子老头,逼着他学逆天的功法……!更没有透视眼、读心术什么的异能、超能力的。
……嗯……至少目前是没有……。
如果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就一定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肯定是想多了!要知道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不要小看了天下英雄!古人的智慧说起来,可不比张太极这个重生者差…………。
韩家世居胶州,是胶西县大户。张家也曾是豪门望族,原本住在济南历城县,是元初时济南公张荣的后人,搬到胶州已有三代,期间没出过大才。
张百里年少时聪慧好学,本指望寒窗苦读,然后金榜题名,可惜身不逢时!
当朝权臣伯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狭隘民族主义者”他终止科举考试,将官学全部停止。不准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及色目文字,元王朝规定,地方及中央各级主要官员必须通晓蒙古文字,如今剥夺了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南人学习蒙古及色目文字的权利,也就完全剥夺了他们进入仕途的机会。
据说伯颜还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天下汉人、南人太多,因此要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才得清静。这个极具屠城时代“光荣传统”的主意如此残酷,不但遭到元顺帝的否决,就连蒙古色目贵族都一律坚决反对,伯颜才不得不作罢。
张百里一个汉人要想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如同唐、宋时期一样“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简直是痴人说梦.....
胶州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新设置的州。下辖胶西(今胶州市)、即墨、高密三个县,胶州的治所设在胶西县。
韩家在胶西有很多产业,有药店、粮铺、客栈、田庄等。
韩家起家却并不是靠的这些产业,韩家真正发迹是靠海运贸易。
曾经辉煌的宋代板桥镇,经过金代百余年进入元代后,虽然没有了官方的市舶司、榷场,但仍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民间海上贸易口岸。不仅大量的“南货”在这里中转销售,还吸引许多来自高丽和日本的民间商船到这里贸易。
元代称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为舶商,称在海上航行的商船为舶船。
张、韩两家人最初都在大舶商的船上,担任相关的职务并捎带自己的一些货物,出海买卖。再到与人合伙以“人伴”的身份依靠有舶船的大舶商,结为壹甲,互相作保,出海贸易。
出海贸易风险大,利润也大。老张家时运不济,张百里十几岁时,他父亲一次出海后,再也没有回来,音信全无、人船两空。
张家买船置货的钱,很多都是借贷,遭到这样的打击差点就垮了,幸亏韩老爷子帮助,张家才度过难关!
因为张百里和韩月娥有婚约,但是他们年纪还小,又不到完婚的年龄。韩老爷子担心张家条件变差,耽误张百里读书,干脆把张百里接到韩家来住,供他读书,考取功名。
那时还没有禁止科举,但汉人名额很少。
张百里和韩月娥完婚以后,韩老爷子仍继续支持他读书,直到张百里认清现实,对元朝科举彻底失望以后,韩老爷子更是把韩家偌大家业,全都交到他的手中,待他如亲儿子一般。
如今张百里已经拥有两艘大型舶船,十几艘中小船。这几年老天保佑,张百里的船只每次出海都顺风顺水、平平安安,归来后自然赚得盆满铂盈,获利十分丰厚。
张百里家中堆金积玉,钱财、产业无数。依附在他家田庄的佃户;药店、客栈的掌柜伙计;舶船水手船工;家宅里的仆人、丫鬟老妈子、帐房先生等等加起来有上千人,可算是家大业大。
放在张太极重生前那个时代,怎么也得评一个优秀乡镇企业家,人大代表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