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讲姜维,那就不得不提一下他北伐的宿敌——邓艾。
邓艾,字士载,说起他,还真是个可怜人,比夏侯霸还可怜,他出生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也就是袁术称帝的那一年。那个时候正是中国最乱的时期,曹操征张绣,袁绍打公孙瓒,孙策平江东,而吕布和刘备呢,还在徐州闹得不可开交。所以即使身处在相对平和的荆襄,都能感受到中原战火呼啸而来,令人不寒而栗。而邓艾呢,更是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孤苦相依,若不是刘表少兴兵戈,家族相对兴旺,估计他连最平淡的生活都过不下去。
但是,在邓艾十一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邓艾一生的命运。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下荆州后,便命人强行将当地百姓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就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为魏国的农业、畜牧业做贡献。
《三国志·王毋丘诸葛邓钟传》: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在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襄之前,刘备可是在荆州新野、樊城一带驻军的,此时邓艾也就八九岁。或许是太小了,所以没有引起刘备的注意。真的很难想像,如果当时邓艾之母因崇拜刘备的“仁政”而让邓艾投奔刘备帐下,那估计整个三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当然,像邓艾这种贫苦、还口吃的人,估计在当时也没人能看得上。)
我们知道,屯田的人大多是大老粗,有才华和学问的人很少,所以邓艾很快就凭借着才学在这群人中脱颖而出,被推荐为典农都尉。但是邓艾喜欢的是军事呀,他自小就很希望能率军作战。可在当时,朝廷实行的是察举制,到后来曹魏时期,干脆直接实行九品中正制,像邓艾这样的凄苦百姓,想要做上将军,谈何容易。而且,邓艾还口吃,不善言语,这更是其晋升的巨大阻碍。所以,身为典农都尉的他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了二十年,目睹了赤壁之战、南郡之战、西川之战、渭水之战、汉中之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而自己却只能望洋兴叹。
而二十年后呢,勤勤恳恳邓艾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但仍然是与农产业有关,只不过是从耕畜层,变成了管理层,帮助管理百姓屯田养殖。直到有一天,邓艾去洛阳呈报屯田的相关业绩,偶然间见到了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这人屁精啊,很快就看出来邓艾这厮是大才,于是便拉他到自己府上做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三国志·王毋丘诸葛邓钟传》: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都说千里马要遇到伯乐才能大展其才,像邓艾这种不善言语的将才就更需要有人来提拔与赏识。所以,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也由此开始,邓艾开始逐步地崭露头角,为大魏所用。
正始初年,也就是公元240年到249年间,魏国一方面在西部防御蜀汉大将姜维的进攻,另一方面在东南部屯田,准备积蓄粮草对付吴国。这时,富有屯田经验的邓艾就又被派了过去,前往监督视察,因之,邓艾在那里一呆就又是好多年。
正始十年初,也就是公元249年2月5日,魏廷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趁曹爽外出时起亲兵一举而控制洛阳,把握朝政,随即诛杀曹爽。司马懿秉政后,受其赏识的邓艾(时任南安太守)才真正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随即便参加了当年的雍州之战(交战方:蜀国:姜维、夏侯霸;魏国:郭淮、陈泰)。
不过此战邓艾并没有怎么露脸,只是去打了一把酱油,增加些实战经验而已,毕竟郭淮、陈泰也是当世名将,对付偏师出征的姜维并不是太困难。
但是,邓艾毕竟是受司马懿赏识的,也是其一手提拔过来的,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加官进爵的。此战过后,邓艾即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又迁升城阳太守。
到这里,期期艾艾的邓艾终于实现了其幼时的梦想,堂堂正正地做了一名统军将领。而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二岁了。
估计好多人还不知道五十二岁是个什么概念,其实,三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和现代是相距甚远的。我且举个例子,刘备死前说:“人过半百,不称夭折。”意思就是说人只要活过五十岁,死也没什么遗憾了。由此而言,邓艾这五十二岁的年龄,就已然是濒临死亡的年纪了,还真是老年得志,大器晚成。
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新君,并以谋反之罪诛杀了太常夏侯玄,夷其三族。由此,司马氏取代曹魏的野心愈发明显。而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害怕因此事而遭到株连,遂蓄谋举兵讨伐司马师,当然,还通知了时任兖州刺史的邓艾。
邓艾闻讯后,斩杀信使,并亲自率兵赶至乐嘉城下,建造浮桥,迎接司马师,文钦也因此而惨败于城下。战后,邓艾率军追赶文钦,文钦无路可走,只得逃奔吴国。
同是这一年,我们的卫将军姜维听闻魏国有乱,遂率数万大军北伐,出狄道,至洮水,大破王经(这就接到了上一章)。
于是,大将军司马昭任邓艾为安西将军,率军至雍州,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抗击蜀军。此时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精兵在洮水战败,蜀军势大,乘胜的军队不可抵挡等等,还以壮士解腕的典故劝说陈泰放弃狄道。
但陈泰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姜维孤军深入,粮草供给拖之千里,且缺乏后援,必然兵败,所以就将三路魏军合在一起,以攻打姜维,解狄道之围。果然,姜维进攻不利,粮草不足,加之陈泰扬言要截断蜀军退路,无奈,只得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狄道之围遂解。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钟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邓艾虽然有一定的统军才能,但在郭淮、陈泰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前,还是有些略显稚嫩。我们之所以把邓艾定位为姜维的宿敌,是因为在蜀国末年,郭淮陈泰都已经不在(或逝去,或调离),只有邓艾在陇西之地与姜维大军对抗,互有胜负。甚至,邓艾还是蜀国的直接灭亡者。至于邓艾的死,我们以后再说,想了解的也可以参照当年项羽与刘邦的灭秦之战,思索一下鸿门宴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虽然故事不同,但大体上与钟会、邓艾灭蜀还是有些相似的。只可惜,钟会继承了项羽的野心,而邓艾却没有学会刘邦当年的隐忍和机变。
当然,这都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接到上文,也就是公元255年,从这一年起,三国后期名将之间最精彩的对决——姜维和邓艾之间的斗兵、斗阵、斗法等精彩演出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