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蜀汉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此事对蜀汉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继大司马蒋琬、尚书令董允之后,大将军费祎也撒手人寰。至此,鼎鼎有名的“蜀汉四相”全部亡故,蜀汉的内政也由此而开始逐步地混乱、黑暗起来。
而此事对于姜维而言,却也不全然是一个坏消息。费祎死后,姜维变成了蜀汉军界的第一人,开始逐步控制了蜀汉的全部军队。而从此以后,姜维的北伐再也不是原来的每次不足万人,而是动辄数万大军出秦川,伐中原。因之,姜维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此后才得以彻底显现。
而就在费祎遇刺前后的那段时间,魏吴两国之间发生了一连串重大事件。原来自上一年(公元252年)吴太祖大皇帝孙权逝世后,司马师就想利用孙权新亡,吴国政局不稳之际乘机袭击吴国,并于当年十二月命司马昭为监军,兴三路大军伐吴。而就在此危机之际,吴托孤大臣诸葛恪(诸葛瑾长子)与丁奉、吕据等人率四万大军抵达徐塘,并大败魏军于东兴,魏军在撤退时,争渡浮桥,自相残踏,死伤数万,魏将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也先后溺水而亡。此战胜后,诸葛恪名声大噪,被加为丞相,领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一时间位极人臣。
《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恒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
这时,一战成名的诸葛恪便开始飘飘然了,认为那什么大魏也不过如此。于是,在253年三月,也就是东兴之战结束仅仅两个月时间,诸葛恪便迫不及待地率二十万大军兴兵伐魏,梦想着一统中原。
《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对,你没有看错,是二十万,整整二十万大军,几乎与赤壁之战曹操所带的兵马相当。我们知道,姜维控制蜀国全部军权时,所兴之兵也从未超过十万,而这货竟压榨出二十万大军,还真是拉上老本了。
而且,诸葛恪为了说服吴国众僚,还写了一篇臭长臭长的文章,说什么“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众人慑于其权势而缄口不言,他就以为自己是以理服人,唉,还真以为自己写了篇像《出师表》那样的长文章就能成叔叔诸葛亮了呢。
当然,我们的姜维也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同年夏,趁诸葛恪伐魏之际,姜维起数万大军,与夏侯霸、廖化、张翼等出石营,经董亭,包围南安,与吴军遥相呼应,遂形成了吴蜀共同伐魏的局势。
然而,骄傲自大的诸葛恪失败地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快。二十万大军攻打只有三千守军的新城,却久攻不克,加之军士们染病,故死伤过半。接下来又因为诸葛恪的刚愎自用而致使部将蔡林降魏,种种情形使得吴军形势愈发危险,然诸葛恪此时却仍然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时怡然自乐。最后,诸葛恪不仅没有实现其宏图大志,还在司马孚的顺势夹击下,损失惨重,大败而归。所以呢,这件事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姜维刚刚接到消息出兵,诸葛恪那边就已经溃不成军了。因之,看似轰轰烈烈的两国伐魏,实则仍然是各自为战。
《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恪引军而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记忿痛,大小呼嗟。而恪宴然自若。
当然,我们的姜维北进后,又一次惊动了老对手陈泰,陈泰遂率军赶往洛门。而姜维呢,久攻南安不下,在粮草已尽,又听说诸葛恪兵败后,只得悻悻退兵。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在这里,不是我说的,陈寿在《三国志》里的记载实在是太过简略了,只有寥寥三十二个字,很多的具体交战细节都给省略了。而在《三国演义》里,姜维和夏侯霸那可是大展了一把神威。魏国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了一个猛将徐质,廖化与张翼轮流出战竟都战他不过。无奈,我们的姜维就开始想阴招了。他先是与夏侯霸商议,故意暴露粮草引徐质来劫,后又在埋伏战中斩杀徐质之后,将蜀兵换上魏军服饰潜入司马昭大营,趁乱大破司马昭,一度就要将司马昭杀死。但不巧的是,郭淮与陈泰的援军及时赶到,而山上的司马昭见势后也率军下山,共同夹击蜀军,蜀军无防,四散而退,后被姜维聚合残部,退回汉中。
虽然,此战没有拿下南安,也没有击杀司马昭,但姜维却亲手击杀了宿敌郭淮,还用计斩杀了魏将徐质。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损失数千兵马换来这两个魏将也勉强算是不虚此行(注:郭淮为姜维所杀之事仅见于《三国演义》,《三国志》里无相关记载。还有,徐质为姜维所杀据《三国志》记载是在延熙十七年的襄武之战,由于此战涉及到无当飞军和蜀将张嶷,故容后再写)。
维勒回马来杀郭淮,魏军骤至。维下手不及,只掣得淮枪而去。魏兵不敢追赶,急救淮归寨,拔出箭头,血流不止而死。——《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
此次北伐是姜维第一次率领大规模军团作战,也是为了策应诸葛恪伐魏的偏师北伐(相较于吴军的规模,可以把蜀军定位为牵制魏国注意力的偏师)。此次北伐虽未有重大战功,但事实上牵制了魏国郭淮、陈泰甚至司马昭等诸多头领,也使得魏陇西之兵无法无法用于夹攻诸葛恪,所以在事实上为诸葛恪伐魏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帮助。只可惜诸葛恪在一次胜利后便傲气日盛、目中无人,终致此战失败。而此次失败使得诸葛恪在吴国的威望一落千丈,也为后来其为孙峻设宴杀死而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