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在经历了截瘫及孤独的痛悲之后,作者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世间万物的真谛,譬如死是一种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作者从“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经历过“死亡”,他将更加珍惜生命,这样,作者便坦然了:他将笑迎必然降临的节日。
这是作者在走过荒芜,经历痛苦,走过孤独之后真实情感的流露,截瘫使他更加向往自由行走,表明作者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死亡,那将是人生的永恒。我们一旦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再存在为什么要生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活着有意义。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轻拨小窗看绿色,漏入人间一斜阳。
细腻的文字娓娓道来,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瘫痪给他带来的生理上的病痛和心理的孤寂恐慌,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随心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可惜,斯人已逝,一个时代或许因史老的去世而落下帷幕。一位豆瓣的网友说:“看了《我与地坛》你是否会更加觉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作家,那些标榜隐秘孤独的作品,是多么无趣、苍白甚至丑陋呢?”
陌生人,你应该停下焦头烂额毫无头绪紧张匆忙的快生活节奏,放慢生活脚步,仔细读读这本书,泡一杯香茗,品一品人生,在阳光充足的地带支上一把藤椅,躺在世界的环抱中,捧起这本书。你也大可以买一张开往北京的火车票,靠着窗户的,观赏沿途的风景,再读一读这本书。我说,最好别坐飞机,那玩意儿蒙蔽了一切旅途的美景,你只能看见无边无际的云层以及蓝色的背景。到北京后,你可以坐2号线到雍和宫或安定门站,步行点路,进入这个561亩的大园子(最好在秋天一大早开园就去)。你可以躺在一方阳光笼罩落英纷飞遍地金灿的地上,再捧起《我与地坛》这本书,好好地,再读一遍。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这园子里待上个一整天,你可以捧着这本书来回走,边走边看,在这个园子里,品味人生。
不过你也可以选择不去。因为史老笔下的地坛原本是一种精神存在。如果地坛在你心里,那么不必找,它自然在。“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不过当你看完这本书后我相信你一定希冀能去地坛看看,看看它现在如何,变成了什么样子。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