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王病逝后的一年间,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太后更是惶恐不可终日。魏国一日无主,魏国的江山就会群龙无首,后宫势必会泛起些许的波澜。楚军与魏国以结下恩怨,一年多的时间,楚国一直没有趁机攻打魏国,楚军越是按兵不动,太后就越是深恐。后宫的嫔妃在大王逝世的一年内,想方设法的讨太后的欢心,就是为了博得太后的欢心让自己的皇儿登上皇位。
朝廷大臣更是忧心不堪,各地知县勘察民情的时候百姓们缺衣少食,跪地哀求地方官员扶持城里少量的穷苦百姓。这些难民都是前年江苏闹水时逃难而来的。官员呈报;当前的魏国时局分外动荡,要是再不立君主恐怕魏国的时局将无法改变。
太后审批时,也是满脸担忧之色。当前的魏国时局的确动乱,武王逝世时,并未与自己商量过后主的事,要是仓促的立位,若是日后是个庸君,那么魏国的江山岂不是就此掩埋。太后明知此事不可轻易决定,就暂且的搁置一旁。
七个月后,楚国以发动战争,并向魏国信使呈报了一封战书,两国战争即将发动。
堂皇的宫殿里,信使急匆匆的参见太后。太后每日坐于宫里批改奏折,一脸的憔悴。信使急报,慌忙的拜见太后。
信使跪地参拜,道”臣有要事禀报太后“见太后仍然低着头批改奏折。
”原来是信使“太后停下笔,问道“信使此次入宫,到底有何事啊”
信使答道“臣收到一封来自于楚国的书信,微臣看时觉得甚是惶恐,请太后细看”他把那封楚国书信提交到太后的手里,恭顺的退到了殿下。太后打开书信,一时无法相信。龙颜大怒。
“你是说,楚国终于派兵攻打我国了?”太后明知顾问,说“楚国如今粮草充足,兵强马壮,深知我国的安危所以趁机攻打我国。哀家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出现了”
信使一副担忧之色,问道“那么太后是如何决定,微臣觉得不管太后如何决定都是我魏国的定数,臣相信太后定会护我魏国百姓的安危”
信使的一番话,让太后觉得很是愧疚。她知道自己的位置就算再高也只是个女人,虽身为一国之母,但是自己只是个太后。而当今的天下需要大王,天下需要大王,自己也需要大王。至武王逝世以后,自己整日忙于朝政,早就忘了原来自己也是个有丈夫的女人,她没有男人的英勇,没有男人的狠心,仅有的就是剩余的残忍与毒辣。所有这些都让她看清了此刻所处的位置。
”楚军与我国的交战期限还有三个月,这件事情我以知道了,哀家自有主张“她合上眼睛,有些疲惫的说”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切勿对外声张,定要严加保密,否则魏城动乱,魏城的百姓将会人心惶恐“太后所想十分周到,对信使说。
”臣谨遵圣旨“信使答道,就按照太后的指示退了出去。
后宫里这些日子全是由王后亲自管理,前不久发生的丫鬟坠井事故,王后深知是宫里人所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线索,她派人随便在宫里挑出一个不顺眼的丫鬟顶替了凶手,为此掩人耳目。
宫里的事务没有了太后的管理逐渐的发生了很多事情,王后是个自私之人,除了为自己,其它人对她来说就是一只蚂蚁随便踩在脚下就能够碾死,所以后宫之事她从无理会。
渐渐的,魏国的百姓因为乱党动荡大部分的富商都迁徙了魏国,极少的穷人因为缺少粮食被饿死。百姓们时常遭到乱党的抢劫奸杀深感害怕,一时间魏国的百姓动乱,城内已经到了人心惶恐,不可收拾的地步。
后宫无人管理,更加的猖獗,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魏城的官兵因为动荡惦念着家中的亲人,人心散落,也是终日惶恐不安。一年前,武王驾崩之时,也考虏过王位的继承该是哪个皇子,他曾和太监商量,两人都觉得继承王位的应该是昭氏的的皇子,太子申。太子申的年纪虽小,但是性情刚毅果断,为人不傲,又聪慧善良,按理说太子申是不二人选。但是他的年纪尚小,恐是管理不了朝廷大事。所以为了暂时保住他的位置,等到日后他成熟了些再将圣旨昭示给天下之人。
太监拿着先王的圣旨自然是惶恐终日,如今看到全朝的文武百官都在为时局动乱之事不安,太监决定不能够再坐以待毙,他要把那张圣旨拿出来。
淑贵妃一向傲慢,仗着自己深受大王的宠爱就耀武扬威。她早已知道大王逝去时肯定会留下诏书,册封太子,所以这一年她冥思苦想,怀疑是当年的那个太监将诏书藏了起来,这一年,她便时常找他的麻烦。
太监思索后,觉得不能在坐以待毙,就拿着圣旨来到了宫里。把当年先王所说的一五一十的告知了太后。太后听闻并无惊慌之色,反倒是一脸的平静。这么多年,她倒是想过,先王定会考虏到太子继位一事,她知道大王的一番苦心,所以就并未担心。她接过圣旨,打开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一日早朝时,太后将所有人都召集于宫里,无一人缺席,并安排所有的嫔妃和娘娘都来到朝堂之上。娘娘们慵懒的而来,似乎很是不乐意,有些嫔妃捂着嘴打着盹。
所有人都到齐了,太后身穿着金色凤袍,一脸庄重的坐在龙椅里,望着大臣们,严肃的说”各位都是我魏国之人,都是魏国的忠臣良将,魏国能有今天的太平盛世,多亏了有你们的出谋划策。但是我魏国的大王却被楚寇的奸人所害,如今又即将派兵攻打我国。国不可一日无主,大王临逝前,曾给哀家一份诏书,如今,也该是时候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