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争斗没有太大的热衷,
毕竟那里实在太远,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俄罗斯人比蒙古人还要远,自然属于蛮夷中的蛮夷了,皇上要闹腾,随他去吧,
反正给大明增加一些疆土也并不是坏主意,而且铁路的应用,使得大明对更远的地区实施统治有了极大的可能,
若是在以往,由于路途实在太远,且人烟荒芜,对于一些开朝时期的边远地区,往往到了后世都会逐渐的失去控制而放弃,
毕竟对于夭朝上国来说,那些荒芜的边远地区除了在地图上多勾勒一笔,实在没有多大的用处,还要出不少地粮食。
更是要分兵去驻守,只会增加朝廷的负担。
二、朝廷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铁轨投入应用之后,原本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路程如今一下子缩短到了几天几个天,这种路程的缩短,使得边疆地区的人口也开始逐渐增加,而且朝廷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十倍百倍的加强。
铁路的应用,也标志着以往土皇帝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在以往,朝廷的一纸命令下达出去,往往某地收到指令时已经超过了几个月,
而这几个月的时间,别说处理应急的事务,恐怕就算是一个寻常的询问以及巡检的常务工作也等的黄花菜都凉了,
朝廷表面上是中央的权利彻底集中,可是由于地理的限制,仍然达不到上行下效的结果,说到底,这命令的传达实在太慢了,比如甘肃发生旱灾,当地的三司官员立即派人向京城禀报,
这路途上就需要十几天的时间,等到了朝廷,皇帝拟下了旨意救灾,这旨意传达到陕西恐怕又是半个月过去了,单单是讨论决策就需要花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此外,救灾的粮食要搬运,监管救灾的钦差要启程,各方面的人力需要调集,等到应对好了一切,恐怕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差不多已饿得差不多了,而往往救灾不及时,便极有可能走动乱的开始,历代王朝十个就有六七个是毁在这上面。
不管怎么说,文官们没意见,武官们不感到意外,京城里仍然是原先的繁荣和平静,由于朝廷的开明,对发明创造的支持,使得这南京城每日都有新鲜的事务出来。
今日某个防治作坊的织布机得到了改进,明日某个炼铁工厂开发了不锈的钢材,后日便是家人突发奇想,建造了某种灌溉的机械,在这个时候,创造力达到了顶峰,由于研发改造的人员所遭遇的待遇最好。
使得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发明点什么来,这种风潮在新学的引领下达到了顶峰。
虽然事务在不断的改变,原本守旧的士人官员也微微出现了一些松懈的迹象,但是日子仍然要继续,创造发明的人放在人堆里仍然是极少的。
大多数人还是埋没在工厂车间里,日以继夜的做工,以养活自己的家小,一切都很平静,平静的似乎连邸报都只能记录一些人狗咬人吃货等人的事。
可是谁都不知道,在宫禁的深处,他们的皇帝杨烁正坐在御案上,伏望着金殿下的群臣,作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决定。
“早朝开始,众臣有本速奏,无事退朝~~”小太监尖着嗓子照本宣科的叫道。
不过这次杨烁直接摆手让众臣先不要奏报!
而是直接开口说道:“这次战争之后需要有一次长时间的修身养息,北方加固边防,主要目光放到中亚和非洲,以及南美,和北美的北方,还有就是…..”
……….
光阴如梭,一转眼二十一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华夏历3660年。
当年的一批中兴老臣如孙传庭、谢清、宋应星、袁崇焕、何腾蛟、熊廷弼等等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当年的年青俊彦如王朴、李定国等此时也已经老矣了(杨奇杨烁他们不算,还是如最初一般年轻),不过孙承祖、谢法、李定西等年轻一辈已经成长了起来。
在经济上,随着倭国奴隶、印度奴隶、美洲印第安奴隶、南亚中亚等地奴隶和非洲黑奴的大量涌入,大明帝国的经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在短短不到五十年时间里(加上了杨烁开始那段时间来算),就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从农业文明跨进了工业文明。
蛛网般的铁路从遥远的中南半岛一直延伸到寒冷的西伯利亚,从濒海的松山一直延伸到荒凉的戈壁沙漠,到处都是高耸的烟囱,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到处都是忙碌的工地,火车站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水果、报纸的叫卖声,还有擦皮鞋的小孩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
宽敞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庞大的有轨电车,还有烧炭的小汽车。
大明帝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银本位的贸易体系,几乎所有的贸易都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