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李湛阳)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起义,这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先后宣布独立。1911年11月22日,重庆蜀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布独立。在四川,川督赵尔丰控制不住局面,只得将政权交给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人薄殿俊等立宪派人士。1911年11月27日CD宣告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薄殿俊任都督,原陆军统制官朱庆澜为副都督。12月8日兵变之后,众推尹昌衡任都督。四川出现成渝两个革命政府并立的局面。
1911年,在美国丹佛的孙中山,得知武昌首义消息后,立即转道欧洲争取英法两国对革命政权的承认和支持。应国内电召,孙中山于12曰25日回到上海。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会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长。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织中央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2月13日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帝制的终结,是辛亥革命的辉煌成就。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同日,他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上,发表解职后第一篇演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4月2日,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参议院议决该院自即日起迁往北京。4月21日,中华民国国务院在北京成立。4月29日,临时参议院在北京举行院礼。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推辞。
1913年2月,依据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国大哗,袁世凯被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
二次革命开创了民国武力解决争端的先例,也开创了民国军阀混战的先例。
袁世凯迫使革命党人妥协,举行“南北和谈”。在同盟会内部,也发生了分歧。在四川,先是成渝两军政府进行“东西谈判”,造成“成渝合并”,重庆蜀军政府向CD四川军政府交权,并改由四川军政府派出的代表胡景伊主管重庆。最后,胡景伊还迫使四川军政府交出政权,这则是四川革命党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四川军政府领导尹昌衡是一个热衷于争夺军权和地位的实力派人物。比较之下,从主观上讲,同盟会人士旨在救国,实行共和,鄙视争权夺利,重庆蜀军政府领导人就一再申明,重庆党人办事,“决无权利思想”。(周开庆《四川与辛亥革命》,第226页)因为有看法,所以一开始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军政府认为CD军政府是“哥老会政府”不予承认,一致公认重庆蜀军政府为革命政府,为四川唯一合法政府。云南军政府都督蔡锷甚至致书湖北军政府,希望联合起来进攻CD1911年12月10日,尹昌衡、罗纶、邓孝可等人向重庆蜀军政府提出统一条件:以CD为四川军政府所在地,重庆设军事重镇,原CD重庆军政府的都督分任合并后的四川军政府正副都督,原两副都督分任重庆镇抚使或枢密院长及军事参议院长。
1912年3月11日,尹昌衡、张培爵在CD就任“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正副都督,罗纶任四川省军事参议院议长,夏之时任重庆镇抚府总长。尹昌衡、张培爵通电全国,至此成渝合并,四川统一。夏之时在重庆得知这一消息,认为中国“统一之局,实已大定”,川东一隅,已经平定,正是自己功成身退之时,因此不待镇抚府正式成立,就于3月中旬向张培爵提出辞去重庆镇抚府总长一职,转赴国外留学。18日,尹昌衡、张培爵接受了夏的辞呈,另委胡景伊任重庆镇抚府总长,赠夏白银3万两,以助游学。当时,杨庶堪(沧白)正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职,得知胡接替夏的消息,十分不安,立即致电尹昌衡,推荐黄复生,反对胡景伊。尹昌衡不理杨电,反嘱胡星夜兼程赴渝,并拨机关枪营归胡指挥,以便武力收复重庆。夏之时见胡景伊来者不善,急忙任命熊克武为重庆镇抚府师长,这是由总长统率的直属部队,想以此来制约胡。也明确表达重庆同盟会人士不欢迎胡。
1912年4月1日,重庆蜀军政府撤销的同时,重庆镇抚府成立。
由于张培爵出面调停,胡景伊4月11日到渝,12日,发表了就总长职通电。根据《蜀军镇抚府组织大纲》规定,镇抚府直属于四川省政府,以协助为宗旨。镇抚府由司法、立法、行政三个系统组成。最初决定以夏之时为总长,张习为政务处长、向楚为秘书厅长、刘植藩为军政分司长、王休为民政分司长、李湛阳为财政分司长、江潘为外交分司长、马柱为司法分司长。5月8日,胡召集会议,突然提出取消重庆镇抚府。由于重庆镇抚府成立才一个多月,胡搞突然袭击,提出撤销,与会代表毫无思想准备。尹昌衡与胡景伊串通一气,致使重庆同盟会党人据守的阵地丧失。
1912年6月10日,胡景伊报告袁世凯,通令全国,重庆镇抚府即日取消。(资料摘自《重庆辛亥革命史》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庆丛书周勇编著)
1913年,李湛阳离开重庆去上海。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随即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就职。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并收缴***议员证书。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
1914年,李湛阳被全国商会联合会选举为中华民国政府约法会议(国会)议员。1月,袁世凯解散国会,要求政治会议修改约法。3月18日,李湛阳作为议员,出席北京中华民国政府召开的约法会议。5月1日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据《约法》规定,立法机关采取一院制,名为立法院,立法院未成立前由参政院代行职权。中华民国参政院是依据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立的临时立法机构。1914年5月26日,参政院成立,黎元洪任院长。6月20日,参政院在北京正式开幕。参政院全体参政均由大总统袁世凯任命,李湛阳系被任命的参政之一。6月29日,袁世凯命令由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职权。直到袁世凯逝世,立法院始终未能成立。
1916年6月29日,参政院遭到裁撤。同年,李湛阳从北京回到重庆,从此淡出政坛。1920年李湛阳病逝于太平门卜凤居公馆。李湛阳著有《礼园杂记》一书,刊行于世。
注:赵尔丰(1845年-1911年),字季和,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清汉军正蓝旗人。以山西知县累保道员,权永宁道,调建昌,旋充川滇边务大臣,改驻藏大臣。赵尔丰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老二是《清史稿》的编纂者赵尔巽。1907年,锡良离任,赵尔丰一度代理四川总督一职。1908年2月,朝廷任命其兄赵尔巽为四川总督,赵尔丰为驻藏大臣,但仍兼任边务大臣。时人尚秉和评价他“自清以来,治边者无有著功若此者”。锡良更是高度评价他“忠勤纯悫,果毅廉明,公尔忘私,血诚任事”。在赵尔丰的努力下,川藏抵抗住了英国的强力渗透,得到了稳定。民国学者李思纯认为:“金沙江以东十九县,尚能归附,皆清季赵尔丰之余威,于民国以来诸边将无预也。”赵尔丰在瓦弄勒卡玛坝子西南角雪山峭崖上,勒石镌刻十个大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个大字大如八仙桌面,成为中国主权的象征。二十多年后,章士钊在《将军叹》长诗中说“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认为赵尔丰的成就超过岑春煊和袁世凯。
1911年4月,原四川总督、赵尔丰之兄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朝廷将赵尔丰调任四川总督。8月2日,赵尔丰到任。赵尔丰甫任,也曾一度认为“四川百姓争路是极正常的事”,一面开导民众,一面电恳内阁“筹商转圜之策”,后又参劾盛宣怀,请求朝廷查处盛宣怀。但清廷对赵尔丰等所陈各节,不但置之不顾,反而电饬赵尔丰解散群众,切实镇压。赵尔丰抵制了中央政府要求坚决镇压的指令,认为罢市毕竟不是暴动,“碍难严究”。赵尔丰的退让并没有获得对手们的尊重和配合。
再早,很多人都劝过赵尔丰赶紧离开CD这座危城。已经退居二线的他,在3000名士兵的护卫下深居在总督府内。一棵大树已经倒下,赵尔丰依然守住枯枝:因为恋栈,还是图谋复辟?与赵尔丰极为亲近的周善培认为只有一个极为平常的理由:赵尔丰的老妻病了,尽管朋友们和老属下们都说,夫人可以留在CD由他们照顾,病好后送去,他本人应该先离开险地。但他告诉周善培:“我同内人是五十年的患难夫妇,大局如此,我丢了她不管,她没话说,我实在不忍。”另外,他做错的事,就是不该在政变当日“应商民泣请”而发布了一张安民告示,这份试图稳定人心和秩序的文件,令那些想从兵变中获利的人再度认识到这位离职老人的巨大影响力,以及那3000人的卫队的威力——在一个土崩瓦解的乱世,这支军队是可怕的力量,在大汉军政府的要求下,赵尔丰出于信任不合时宜地交出了指挥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22日和25日,CD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宣布脱离北京政府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原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任军政府都督,陆军第十七镇统制朱庆澜任副都督。但是局势并不稳定,12月6日,军队突然哗变,蒲、朱逃走,军政部长尹昌衡平定叛乱,被推为都督。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CD皇城坝召开公审大会公审赵尔丰,当众尽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赵尔丰当场杀于皇城“明远楼”,赵尔丰死前,骂不绝口。
注: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国“宪政之父”。主持第一次改组****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在医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遗嘱: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他并授意黄兴代拟电报给袁世凯,讲述自己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电报原文如下:
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权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见纳。宋教仁。
图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时宣读的《大总统誓词》
图二.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孙中山
图三.孙中山在临时参议院举行解职典礼后与同僚们合影
图四.赵尔丰肖像
图五.宋教仁肖像
图六.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外国使节的合影
图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