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滇省僻远穷困,财政不敷,历年需由川、鄂、江、浙等富省调银资助,称为“协饷”。光滇省绿营官兵俸饷,有闰之年,就需银70余万两,无闰之年需银60余万两。加之滇黔动乱时起,仓卒有事的情况下,所需军饷更多。滇省筹饷维艰,每月所短,均由外省协拨,且远水不解近渴,始终是困扰地方行政官吏的问题。为了提高银两周转效率,及时解决所需经费,光绪三年(1887年),云贵总督岑毓英疏奏:“现在部臣指拨各省协滇军饷,如浙江、广东、江西,距滇较远,筹拨起解,往返经年,缓难济急,请饬改作京饷。另由川楚等省应解京饷,改拨济滇,两无窒碍。”这是解决经费并从距离上避远求近的合理化建议,奏折获准。但是,就此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清代货币主要为银锭和铜钱,携带不便,大量银两运转更难。长途运银,由于旅途不靖,易遭抢劫,得由官兵或镖局武装押解,兴师动众且延误时日。协饷款一年多至数百万银两,解运十分困难,故解款方式上极需有所讲究。而汇兑仅凭汇票一纸,既方便,又安全,且省时。天顺祥票号的崛起,为解决滇省协饷款解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于是,天顺祥票号义不容辞承担起了为滇省解兑协饷款的业务。
还在岑毓英围剿杜文秀回乱时,曾与王炽的天顺祥打过交道。其时,天顺祥还不过是一个商号,顺便做一点金融方面的业务。现在天顺祥票号开办金融汇兑,运作的方式、手段、流程自然今非昔比,有了更多的方便。李耀庭与岑毓英是战场上结交的兄弟,李耀庭的为人,岑毓英十分了解,对其做事,大为放心。作为地方的军政长官,岑毓英认为,将解协饷款业务交给天顺祥,于公于私,两相其宜。由此,岑毓英即将北京拨滇军饷,江、浙、鄂、川等省拨滇协饷,概交天顺祥领兑汇滇,年计百万两之巨。
以后,清廷每年拨滇的协饷、云南平乱的军饷、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之战所需费用等,都经由天顺祥之手。特别在中法谅山之役,天顺祥为军队筹垫饷银60万两,雪中送炭,解了军方燃眉之急。为朝廷汇兑军饷,成为同庆丰、天顺祥的主要业务之一。
天顺祥存放汇兑的范围很广,除专办军饷、协饷、丁赋之外,业务兴盛之时,川滇境内藩库、盐粮分署、书院等的公款;商店营运资金,多存入天顺祥;官员进京公干、举人赴京会试、富家捐官(如汪云松捐吉林五常知府,魏羽丞捐巴东县正堂)、卸任官员解银回家等等,银两多交由天顺祥汇兑。当然,也不仅仅是有业务时,如家乡上京应试举人,若有经济困难者,李耀廷则通过汇兑形式予以资助,这就在业务之外了。
注:汪云松(1873~1958),字德薰,笔名五四难民,祖籍湖北,随父定居巴县。出生于重庆世家,为晚清的秀才,廪生。清末曾在外地做官,任过知县、知府及吉林省官银号总办、电灯总局总办等职。辛亥革命后返渝,随父经商,曾任浚川银行经理、大中银行总经理、重庆总商会副会长、会长,重庆参事会主席等职。
1919年,与温友松等筹组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被推选为会长。又与温少鹤等集资开设重庆留法预备学校,任董事长兼校长;11月曾出面联系、帮助巴县、江津、长寿、涪陵等县学子聂荣臻等35人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总商会资助重庆留法预备学校首批毕业生邓希贤(邓小平)、等83人离渝赴法勤工俭学。后又与李奎安等倡议筹建重庆大学,并与商界同仁创办重庆孤儿院、重庆平民教养工厂等。重庆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委任为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