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拱箐乃高山,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西北部青场境内,主峰海拔二千二百余米,三面绝壁,唯有一路通往大山北面,地形雄奇险峻、巍然磅礴,易守难攻。
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贵州威宁苗民陶新春、陶三春兄弟经过长期的酝酿,以召开“降仙”大会为名,召集苗、彝、布依等族民众一万多人在威宁韭菜坪举行起义,反抗清朝。在陶新春等人的指挥下,义军先攻占了七星关,全歼七星关清军守军。贵州提督田兴恕急调黔、滇清军分两路围攻七星关义军。经过1个多月的激战,义军被迫撤退。九月挥师转移到毕节市猪拱箐建立义军根据地。盘踞日久,根据地的人口一度达到10余万人。当时,猪拱箐的半山以上为内营,居住苗族精兵与亲属;半山以下为大营,混居白彝、土僚、龙仲、蔡家等各族义军。中间以大路为隔,苗为首,各族人的大小村寨星罗棋布,景象繁荣,俨然一个山城都市,故而时称“苗王城”。
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太平军石达开部将曾广依等由广西入黔,陶新春领导的起义军即与太平军合作,多次围攻毕节。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部将李福猷与石达开失去联系,率三万多兵马,由川南经滇东北进至黔西北,黔西北义军首领陶新春迎接李部到猪拱箐休整,李部帮助陶新春训练义军并补充武器,从此陶新春正式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号,使用了“太平天国统兵元帅”的称号和印信,以“太平天国统兵元帅”的名义指挥起义军。
此后陶新春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陶新春率领攻击毕节、威宁、水城、平远、大定等州县;一路由陶三春率领与彝、回、汉起义武装配合,先后攻占彝良、威信、镇雄、古蔺、叙永等厅县。
同治三年(1864年),陶新春与当地彝、汉族义军联合控制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同年十一月,贵州省清平县凯棠西部苗族义军首领岩大武与白号军首领何得胜合作,进攻黔西州城,黔西北危急,大定府知府派兵援救,岩大武趁虚而入,连夜兼程,一举攻占了大定府。据《威宁志》载:“同治庚年苗逆陷城,杀害良民蔡文襄、宫世德、陈吉昌等七千三百一十九名。”
同治四年(1865年)春,李耀廷(时年29岁)进入镇雄州武庠(军事类学校)学习半年,接受了正规的作战训练,成为了一名“准武官”。同年秋天,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奉命征剿苗乱并率军进驻昭通。岑毓英奉朝廷旨意命令各州县乡兵协同征剿,于是,李耀廷率松柏营乡兵投入岑毓英的军营。岑毓英见松柏营乡兵军容整肃、军纪严明、敢于冲锋陷阵,于是对李耀廷十分赏识。
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云贵总督劳崇光上奏朝廷:“贵州毕节猪拱箐地方,苗号各匪据为老巢,上年窜陷云南镇雄州,并分扰彝良、昭通一带,蔓延甚广,若不亟筹剿办,势将不习复制”。于是,同治皇帝下谕:命劳崇光派岑毓英所部“驰往”,先收复镇雄、彝良,然后集结地方团练“既会剿猪拱箐老巢,以期灭殄逆氛,擒渠扫穴。”为毕于事功,同时调云、贵、川三省兵力,围攻猪拱箐。战前,朝廷对兵力、后勤、作战方式等都做了部署:云贵总督劳崇光专负此责,总揽全局;以云南布政使岑毓英为统帅,指挥数省军队及地方团练“越境专征,大举平苗;所需粮饷、武器,概由四川总督骆秉章统筹支应;并以云南巡抚刘岳昭驻黔西、贵州提督赵德昌驻安顺,牵制岩大武黄旗军以及黔北号军和黔西南回族白旗军,以截断猪拱箐的外援。
面对朝廷即将进行的围剿,陶新春进行了防御部署:一面在根据地猪拱箐添筑营垒工事,扼守要隘,一面飞调陶三春由滇东和川南回师,并与周围的各路义军联络,彼此互相接应。黔北号军将领何大伍率部3000余人,绕道川南速达海马姑;黄旗军岩大武、水城祝万春、大兔场何玉堂都派队伍到猪拱箐参加保卫战。加上历次战斗被清军打散后随陶新春回猪拱箐的部分人马,纠结一起,大家共同抗击清军。
同治六年(1867年),清军以岑毓英为统帅,向猪拱箐发起进攻。按余昭《平定猪拱箐苗匪始末记》云:“清军连营172座,大军数万,益以各土目家丁,并各地团练,为数将近十万。”对起义军根据地进行重重包围。五月,岑毓英派总兵王丕烈率领云南、广西两省地方团练,进攻红岩尖山,在赫章汛遭到义军的顽强抗击。王丕烈一面向岑毓英求援,一面驱使土目安中华的部下伪装猪拱箐军混入红岩尖山,里应外合。六月,红岩尖山失守,猪拱箐与海马姑的联系也被清军截断,主战场便集中在猪拱箐周围展开。
战斗十分激烈,多是短兵相接。清军先锋都身穿铠甲,交锋时义军多数失利。义军组织突击队,以大刀手为先锋,分扑清军营垒,目不仰视,以大刀猛砍敌人双脚,清兵死伤甚众。太平军帮助制造的石火轮发挥了很大的威力。在战斗中,清军逼进山脚时,义军从山顶把石火轮推滚下山,在清军阵中爆炸,形成很大的杀伤力。义军紧接着以马队、牛队随后冲击清营。仅五月三、四两日,起义军就摧毁清营20余座,杀死清兵400多人。清军遭到失败后,采取挖沟的方法阻止石火轮发挥作用。他们在猪拱箐周围挖了一条长长的“万里壕”,目的是让对手的石火轮全滚进壕中而失去作用。同时还由壕沟向山上挖掘地洞,然后用地雷爆破义军营垒。挫折之下,义军针对清军所为,又从山上挖沟,把水引下山脚灌入清军挖掘的“万里壕”,试图以此粉碎敌人的进攻。
猪拱箐战斗胶着,持续了半年时间。由于外援多被清军截断,孤军奋战,义军遭到惨重的伤亡。岑毓英亲临前线督战,鉴于持续战斗耗时长久,清军仍不能取胜,他改变了强攻战术,利用“剿抚兼施”、“派遣间谍”的手段,成功收买义军内部将领王长毛。王长毛于深夜寻机砍掉陶三春帅旗,鸣枪为号,清军里应外合,突然发起猛烈进攻。最终,号称“陶帅苗王城”的猪拱箐根椐地于同治六年六月十九日全部陷落。
《威宁志》是这样记载这次苗民反清起义及官兵征讨经过的:“初年,猪拱箐苗帅陶三春,势猖獗,分出项七等,据海马姑大山,红岩尖山两处,以为犄角,贼中如白夷军师鸡哉先生,先锋杨直多哀,汉奸李毛三等,皆挟异术以惑众,由雪窝甘姓处拜族,集数千人,分屯两山,四出劫掠。岑公由得箐移师剿猪拱箐,饬守备蔡标率队会镇标营围攻。此山三面环河,攻经数月,疲困万状。是年二月,将士舍死击破红岩尖山,擒鸡哉先生,斩于军前。后五日黎明,直攻海马大山,猛扑营脚,贼亦死斗。乘营中火起,破进,擒杨直多哀,斩之海子姑平。”
《咸同贵州军事史》载:“兵连祸结二十余年,未失陷之城地不过七分之一,碧血遍膏原野”,“公私耗费四千万两,合五省之兵力,动员七八万人,死于兵燹四百九十万众,失陷城池百余座,被兵四千多处,于役职官三千人。”而据有关资料统计,被消灭的清朝县级以上的文官约有194名,其中总督一名,巡抚9名(司、道),知府20名,同知14名,知州30名,知县117名。被消灭的各级军事指挥官约1040名,其中提督9名,总兵19名,副将62名,参将45名,游击92名,都司81名,守备95名,千总168名,把总252名,外委228名。消灭各级文武帮办人员48名。总计1714名。从这些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战争之残酷和动乱烈火之猛烨。这在贵州历史上是仅见的。
在整个咸同年间,黔西北各州、县、厅都发生过许多战事,这些战事大多数都有陶新春部众参与。各路义军攻城掠地,或互相帮助,或牵制清军,使得这场战争拉长了战线,延续了时间,陶新春起义导致的战乱持续8年之久。
注:毕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它东靠贵阳、遵义;南连安顺、六盘水;西邻云南省昭通、曲靖;北接四川省泸州,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
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三面与云南省毗连。
注:七星关。贵州省毕节市辖区,位于川滇黔三省交通要冲,乌蒙腹地。
注:劳崇光(1802-1867)清朝大臣。字辛阶,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道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累迁广西布政使。咸丰元年(1851年),他署广西巡抚,令各州县组织团练,镇压两广各地天地会和太平天国起义。咸丰三年(1853年),他提供两广舰艇官兵,协助湖南在籍侍郎曾国藩成立湘军水师。咸丰间擢两广总督,同治初授云贵总督。同治六年(1867年)劳崇光病逝于任所,清廷赠太子太保,谥文毅。遗著有《常惺惺斋诗文集》、《奉使越南日记》等。
注:岑毓英(1829年—1889年),字颜卿,号匡国。壮族,出生于广西西林县那劳寨,原上林长官司岑氏土司的后裔。秀才出身。岑毓英才9个月时,母亲就死了,由祖母鞠养成长。其父岑苍松后来续弦,并育有3子3女。岑毓英两度出任云贵总督,岑毓英异母弟岑毓宝曾代理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岑春煊担任过两广总督,那劳岑氏“一门三总督”,算得上是近代中国最显赫的家庭之一。岑毓英一生的辉煌几乎都在云南,是云南帝制时代最有名的地方统治者之一。
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将上林长官司改土归流设西林县。
咸丰元年(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清廷下诏各地举办团练,西林县令命岑毓英做西乡团总。岑毓英捐出家资招兵买马,以兵法训练部众。依靠这支团练,他在泗城府属之西林、西隆、凌云三县境内镇压了几支较小的起义队伍。
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不足30岁的岑毓英率团练到迤西助攻起义军。
咸丰九年(1859年)岑毓英第二次募勇投滇。这一次,他以战功先后署宜良县知事、路南州事、澄江知府,代理云南布政使。
同治元年(1862年),被云南巡抚徐之铭指派与围困昆明的马复初、马如龙回民军谈判,达成协议,二马投降,以功迁云南布政使。
同治二年(1863年)出兵进攻杜文秀军。
同治五年(1866年)率军至贵州省威宁州剿灭叛乱苗民军陶新春和陶三春部。
注:余昭(1827-1890),字子懋,号德斋,一号大山,彝名龙补,生于四川叙永县水潦,因自幼丧父,一直在贵州毕节大屯其伯父余家驹家生活,传授家学。成年参加科举,曾受钦赐花翎直隶州知州、后补知府。著作有《叙永厅志稿》、《土司源流考》、《有我轩赋稿》、《德斋杂著》、《大山诗草》等。其诗“气则雄浑,笔则刚健“,“其大气磅礴,健笔劲拔,超出恒流,非可以章句绳者“。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卒于贵州毕节县大屯,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