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各省代表选举武昌起义元勋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并成立了南京临时参议院。南北政府合并后,参议院整体迁至北京。历史评价:中华民国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12年,76岁高龄的李耀庭与世长辞。生前,他目睹了辛亥革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他欣慰地看到湛阳、龢阳兄弟进步、有出息。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对革命、对社会均作出巨大的贡献。李耀庭觉得不负平生、可以面对先人而不感到惭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耀庭想到他的母亲迟太夫人,可伶天下父母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己一生的成就,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诲。他也想到含辛茹苦,英年早逝的妻子董夫人,感谢她的辛劳和付出,感谢她给自己生了湛阳、龢阳这两个孝顺、懂事、能干的儿子。看着眼前满堂的儿孙,李耀庭仿佛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看到初生的太阳。他老怀大慰,感到家庭、事业后继有人,自己死而无憾。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毕竟人都要化作永恒,这是自然规律。
丧葬礼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国民所重视。丧葬礼俗颇有讲究,过程仪式也挺复杂。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不能草率。
如: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会不让他认祖归宗。
如: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就要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风飘飘,取其缠绵的意思,魂魄就能够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
如:“殡”即停柩待葬。殡最初的含义是表示亲属“不忍”死者很快地离去,以便从容准备丧事,且便于召集亲朋故旧前来吊唁。
如:丧事祭奠用白色布做装饰(如祭幛)布置灵堂。后人、晚辈要对先人灵柩或牌位磕头,亲朋街邻则绕灵三周以示告别。辞灵仪式(追悼会)类似于在给死者“出远门”送行。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原本是出自于周礼,是儒家的礼制。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如:哭丧,专人为之,通宵达旦。内容是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最早出自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是通行西汉的挽歌。
如: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宗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在近代,汉民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并要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如:殉葬品。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
如:出殡是丧俗中的大礼,也称“发引”。在民族传统意识中,看这家阔不阔,儿女孝不孝,以及社会地位高低,看出殡的规模便可知道。人们把出殡的隆重与否,不仅看成是死者的衰荣,也看作是生者的显赫。
民国元年(1912年),李耀庭以76岁高寿,病逝于重庆太平门白象街李楼——卜风居。他的墓址选在自家庭园内,即佛图关礼园园内宜春楼旁的鹅公包上。
李耀庭的丧仪更胜于七十岁寿仪:李家派专人到湖北沙市选购孝布,所来吊祭者一律发孝布。“七七”期满出殡之日,万人空巷,人们竞相争睹葬礼盛况,也为李首富送葬。李家人对凡送葬者无论坐轿与否,一律发轿钱。自太平门至浮图关礼园数十里,送葬行列前头已抵达鹅公包墓地,太平门还有很多人未起步。丧葬形式一应俱全:棺材用64抬,执事、鼓乐、铭旌、香亭、灵轿,僧道诵经等,浩浩荡荡。沿途无数香案路祭,锣鼓喧天,鞭炮不绝。凡送葬到礼园者,盛筵招待。这样的大出殡,为重庆所罕见。
图一.荣禄公李耀庭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