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完青苔,收了石箱,将那串玉壁挂在洞口当做孤单的门帘或者风铃后,他就拿出了那本残破的医书,开始研读。躲避才开始两天,绝对不是可以出去的时间。出不去,又无聊,那就找点事来打发时间。
残破的医书来自葛先生的那个书架暗阁内,不过具体的出处就不得而知了。然而能被葛先生收放在同纳戒一样的地方,想来出处也不会太简单。
翻开封面,只见开篇第一句写道:“开泰鸿蒙……”嘴里喃喃着,他的眼中就出现了四百多年前初入天衍门所见到的第一本修真书籍上所写的第一句话。
开泰鸿蒙的意思就是,天地初开之时。天地初开,一切为鸿蒙元气所化。这是一个传说,一个关于盘古大神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盘古大神开辟鸿蒙之气,故而形成天地。
这本书中也出现了这四个字,难道说在这片大陆上也流传着关于盘古的那个传说,又或者说这本书的出处是在那个地方?
迷悯、不解、疑惑、混乱,同时又有一点悲伤。闭上眼睛,任凭这些思绪在心中慢慢发酵,发酵出一种酸楚,两滴眼泪。
等眼泪在脸上渐渐变凉、变干,他才又开始接着往下读。
往事不可追,回忆就像冷风吹。既然已成往事,那就让它真正的成为往事吧。
三天时间,成东行将这本医书从头至尾一字不落的全部读完。
读完了之后,他发现这本医书的内容和他以前所读过的任何一本医书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并不仅仅是文字和词句的不一样,无名大陆和古中国的文字、语法自然会有些不同,而是书中所阐述的主旨和意义不一样。
以前为了有助修炼,他读过的医书有很多,其中有流传颇广的《杂病论》、《温病全说》、《医者圣经》、《得医道》等,也有珍藏孤本《医辩》、《气血录》、《三十六年行》等,更有炼气士独本《灵医译全》。然而无论哪一本,所成书的主旨都是无一例外的在阐述以身体来顺应天象自然,从而获得健康的道理。这个道理几乎也成为了所有医者所禀承的真理。
但是这本残破的医书的主旨却是完全逆反了这个道理,它是以身体为主体,然后再纳天象气数来补充身体之所缺。
打个比方说,前者所述就像是先有了一条河,然后再造出一条船来行驶在河上。而后者所述就是先造出一条船,然后再挖出一条河来载船前行。
先有河后再造船相比之下要轻松一些也方便一些,但是那条船无论怎样行驶,也不可能行出河的范围,它只能并且永远只能走河给它的那条路。
而先有船再挖河,虽然比较困难,但是船一旦在挖出的河上开始行走,那么它就必能到达它想要到达的地方。因为河挖出的目的就是为了船的目的地而存在的。
两种不一样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使身体能够健康强壮起来,但是在目标达到的途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走的道路却是迵然不同。
想着这些问题,成东行又将书从头开始认真读起。他感到这本医书以后将会对他起到非比寻常的作用。他的身体就是一条船,并且是一条出现了一些奇怪状况的船,那么他该怎样挖出一条使这条出现了奇怪状况的船能行驶到他想要达到地方的河?
挖河需要方法,方法在哪里?方法在书里。至少他认为方法在书里,那就读书,找方法。
这一次将书读完用的时间较长,是七天,为上一次的时间的两倍有余。只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他不但要将书里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弄清楚,更要深层次的去挖掘这些意思所引伸出来的那些东西,甚至他还要去分析作者对每一个字的使用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比如书中常用的一个词“纳气”,纳和吸在有些时候可以通意,而吸字使用的更广且让人更容易理解。可作者为什么在书写时不用“吸”而用“纳”?这就需要去对比吸和纳的不同,只有找到了它们的不同,才能明白作者用字的真正意图,也才能算是真正读透了书意。
逐字逐句,逐行逐段,五百年内极少有的一次用心阅读,在七个白昼与黑夜的交替中过去。但是这七天时间在成东行的感觉中就只有四天时间长,不过虽然又读了一遍,他的心中却反而有了些惘然,在未读之前他想要寻找的那个方法本来已有了一个隐隐绰绰的影子,可读过之后这个影子竟然找不到了。
哪里出了问题,是书还是人?亦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有他想要的那个法子?
将书合上,收入纳戒,静坐了一天一夜之后,他又把书取出,工工整整的在膝前的地面上打开。
山洞中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有第二个人看到他这一次打开书的样子,一定会惊讶甚至于惊叹,是不是上两次看书太过认真,已至于用脑过度,把脑袋用坏了,因为这一次打开书后,他竟是从最后一页开始读起的。而一个正常的人又怎么会将书倒着来读!
他的脑袋并没有坏,拥有近五百年灵魂成长之力的脑袋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坏掉的。而只所以要倒着读书,则是因为他要尝试用另一种思路来诠解这本书。
先知果,后求因,逆而施之,虽然并不是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也并不是错误的方法。
逆施、逆思、逆读,十七天时间过后,书又被读了一遍。
这一遍读过,成东行已将这本医书读了三遍,而在山洞中,他也已呆了一个月。
一个月,不长不短。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有许多事情都会有收获的,他收获了什么?
书被读过三遍,两正一逆,如果以理论上的医术来说,他无疑有了进步,并且还是不小的进步,可是医术以外呢,医术以外他是否也有进步?又或者说他是否已找到了他想要找到的法子?
书读完的第二天,他就将书收起,然后从洞口捡了一些藤蔓做了一个扫把,接着他就用这个扫把将山洞仔仔细细的打扫了一遍。
住了一个月,除了最开始的三天除苔,他还从来没有对山洞做过清扫工作,现在做了一遍,虽然并没有什么可清扫的也清扫不出什么,但是他还是感觉到山洞内干静了很多,就仿佛有一大堆沉积了多年的垃圾,被他清扫了出去,清扫进洞前的万丈悬崖里,从此再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