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海成家的那年,他暑假的时候就跟大江说了:“大哥要讨个堂客了,一个人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你也这么大了,别读了,上工帮大哥吧!”
就这样,王大江也缀学,回家务农上了工,素梅一过来,一大家子情况本来会有好转,毕竟有了三个人做事,供王大湖一个人读书还是不算困难的,第二年四月,刘素梅给这个家添了一个女儿,取名王延静,一家人倒也高高兴兴的,还给延静做了满月酒,这在农村,生一个丫头片子已经是很高的礼数了,但要养活的嘴又添了一张,干活的依然只有两个,大海大江两兄弟倒也勤快,不辞辛苦,虽无法积攒什么家底,日子倒也顺畅了两三年。
三年后,王大湖上了县高中,费用虽然不高,但也是要钱要粮,对于这个穷苦家庭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大湖上高中的第二年,又添了王延七,家里就更加入不敷出,断粮是常有的事,开始东挪西凑积欠了不少的债。王大海两口子也变得吝啬小气,分分计较,一点蝇头小利就能跟人生死计较,本来乡里排挤中伤的惯性就在一直在延续,加上刘素梅又是一张不讲究的嘴,王大海也人蛮理不清的,于是在乡里基本就没几个人合得来,跟左右邻居,乡里乡亲,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倒也不全部是别人硬要欺负他们,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王大海刘素梅自己造成的,让大江佩服的是大哥两口子吵架斗殴几乎就没赢过,但是屡败屡战,斗志昂扬决不气馁,还有就是能不连累大江就绝不连累,农村上工并不见得都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兄弟在一起当然人家也总会让三分,发生争执的可能也不高,所以大哥跟人有争执时大江一般都不会在现场,偶尔闻讯赶过去了当然可以给大哥找回一些颜面。
王大江自己也许是性格相比大哥要豁达些,也许不是他当家,没有柴米油盐的烦心事,倒看不惯哥嫂的做派,兄弟间也慢慢地有了隔阂,吵过,气急败坏时还打过架。于是,家穷负担重,人还不和,直接导致了两个小孩跟着受苦挨饿,王大江也一直找不到堂客。最后一点希望就是读书的王大湖能谋个好前途,给这个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大海开始并不知道,文*后,大学是不高考取人的,主要靠推荐升学,谓之为工农兵大学生,王大湖四类转五类分子的身份根本升学无望,不然王大海早就死心不会让大湖读了的,可书已经读到那个份上了,无奈何,高中毕业那年,王大海口省肚饿,早早地准备了几百斤红薯,那时那是很了不起的口粮,送给大队民兵营长,给王大湖报名参军,上面又靠盘娣打点疏通,王大湖总算得以当了兵,保留了一家人最后的希望。熬着熬着,总算是熬到有了希望的时候。
王大湖要转业回来不仅仅是因为唐玉莲,他知道他是家里的寄托和希望,他也必须要成为家里的主心骨。家要有根源;必须亲顾着亲;一个也不能舍弃的训导他从小记到大。他从不跟哥哥顶嘴吵架,只做他认为该做的事,王大湖能说,但做好一切也不会多说,王大海想做很多事,但他做不到,嘴却从来不认怂。王大江对兄嫂没有一点怨言,他明白大海的不容易,他气恼大哥大嫂粗鄙,但他心里还是敬重大哥的,他表达不出对哥嫂那种复杂的感情而已,他更愿意听弟弟大湖的,大湖经常能说到他的心坎上!
王大湖心急的两件事,一是侄儿侄女的读书问题,大哥大嫂不知道什么原因,从来是不管不问,他连孩子读几年级了,老师是谁,成绩怎么样,在学校听不听话都不清楚,一问他就含糊其辞:“我哪有空管这些呐,好坏反正读几年就可以了,总还是要靠做事养家的。管他呢…。。”这个好在有玉莲,玉莲关注着两个侄儿的读书情况,侄女一切都好,侄儿有点叛逆,名堂多,多少受了环境“污染”,耳闻有沾染一些不良习性的倾向,得想法子严管一下!二是要给二哥找门亲事,三十多岁的人了,总这么单着,乡里的一些水性女子倒盯着他,无非满足肉欲,连带哄骗老光棍一些好处利益,大湖不是不知道,这么下去越发找不到好堂客,会毁了一辈子。大哥反正是不管,跟他也商议不到一块,他只能跟玉莲合计,计划倒是都有了计划,但做起来千头万绪却还是不知该如何下手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