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忠长吸了一口气,淡淡道:“太祖高皇帝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有德有才的不少,而高皇帝一生最宠爱的便是太子朱标,欲将皇位传于他。可不幸的是,太子还没来得及继承皇位便早逝!”
玄远惊道:“啊!太子死啦,那皇位后来传给了哪个儿子?”
郑国忠摇摇头道:“高皇帝并没有将皇位传于儿子,最后却选择皇孙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
玄远问道:“皇孙建文帝是哪个皇子的子嗣?”
郑国忠答道:“建文帝便是太子朱标的儿子!”
玄远叹道:“直接将皇位传于太子之子,看来高皇帝对太子的确是十分宠爱,那他其余的儿子难道就甘心么?”
郑国忠道:“当然不甘心,为抢夺皇位之事,当年已闹得举国上下腥风血雨!其中最有抱负与才干的便是皇四子朱棣。燕王朱棣一直镇守燕京,能力非凡手握兵权,在众皇子中实力也是比较突出的!也是天意使然,建文帝担心各位皇叔与他争夺皇位,便下令削夺各王爷的兵权,其中有几位藩王被削藩以后后果均是凄惨!”
玄远叹道:“建文帝这番可以理解,但既然削夺了皇叔兵权,那已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应该好好善待各叔父才对!”
郑国忠笑了笑道:“如果建文帝有你这点智慧,那历史可能不是这样了!他虽说贵为九五之尊,但行事却欠缺果敢精明,又对迂腐书生言听计从,继续对他的那些叔父施以狠手!燕王朱棣为自保,无奈之下便起兵!”
玄远惊道:“燕王谋反了!”
玄远对世间之事本来不了解,但这些年在外游荡,听多了世人的茶余饭后,对“谋反”二字也渐为了解!这下听爷爷说道燕王朱棣之事,便将“谋反”二字脱口而出!
郑国忠尴尬道:“燕王虽然是谋反,但也是为了自保,如他不起兵那下场也可想而知!”
玄远点头道:“也是,也是!”
郑国忠继续道:“燕王起兵之初只是为了铲除建文帝身旁的那些进谗的佞臣,是为‘清君侧!’当大军压进应天府(今南京)时,皇宫却突然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因此也下落不明!后燕王登基数十年中都一直寻找他的下落!”
郑国忠此番讲解,无形中已在为燕王朱棣自圆其说,世人都知道“清君侧”只是他当时的一个借口,而真正图的还是金銮殿上的皇位!
玄远听到此处,不禁惊道:“啊!建文帝不知下落?燕王登基?那岂不是夺了人家皇位么?”
郑国忠点头道:“虽然燕王夺了皇位,但永乐皇帝治国却是相当英明,数年间竟将大明天下治理得欣欣向荣!”
玄远道:“永乐皇帝难道就是燕王朱棣?”
郑国忠笑了笑道:“你真是聪明过人,永乐皇帝正是燕王朱棣,也就是我大明的成祖!从那时起,大明皇子龙脉便就是永乐皇帝这一家!北京城也正是从那时起定为国都的,正是永乐皇帝的睿智,如今清廷也在北京定都!”
玄远叹道:“永乐皇帝当真不简单,竟然做得出这种迁都的大手笔来!那建文帝又该何去何从?”
郑国忠叹道:“建文帝从此不知下落,民间有多种传言,有的说他当时就死于那场大火之中,有的说他已逃到了海外,还有的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数年间展转云贵川!”
玄远奇道:“那到底哪种说法最可信!”
郑国忠笑了笑道:“自然是后者,不然怎会有朱驰清等人?”
玄远听到此处当即恍然大悟道:“噢!难道朱驰清便就是建文帝之后?”
郑国忠道:“正是!当年建文帝四处流离,展转各地。经过贵州时,为保住主自己的血脉,便在此处遗下一子,那子嗣便是朱驰清的先祖。之后建文帝又远逃他地,据说是到了青海最后老死于一座古刹中,此番传言也不知是真是假!”
玄远叹道:“虽然他们父子远离,但此番也总算留下了子嗣!”
郑国忠叹道:“留下的子嗣也是历经沧桑,为躲避朝廷的追捕,祖上几代人都不敢姓朱,几代人百年间都改了他姓,就连死后的墓碑亦是如此!直至大明朝国运不济,朝中无力搜捕时才改回朱姓!”
郑国忠虽然效忠于朱棣一脉,每当提及此事都会有意无意扬棣避炆,但这时与玄远提及,也忍不住为朱允炆怜惜!
玄远听了半晌,也为建文帝深表哀惜!
郑国忠继续道:“建文帝一脉,在这黔西生活了数百年,渐渐站稳脚跟。当清军入关时,咱们先祖护送王爷先祖来到此处时,也曾遭到他们的不少报复!”
玄远接道:“此一节,公主已说过,若不是咱们祖上极力维护,那可能王爷这家早已经没落了!”
这时,玄远心中的谜团才彻底解开,那日听朱月影说他父亲与二叔关系甚为复杂,始终理解不了既是同宗又带仇恨的关系,这下听爷爷解释建文帝与永乐皇帝之事,这才明白他们两家之间的恩怨!
郑国忠点头道:“正是,所以王爷对咱们郑家一直很是客气,是以要与咱们联姻!”
玄远道:“王爷的确睿智过人!这样一来获益甚多!”
郑国忠叹道:“与王爷联姻是咱们郑家几代人修来的福分,我自是高兴得很!但想到王爷此番用心,我却又不禁难过!我郑国忠对大明之心日月可鉴,其实王爷犯不着有此顾虑的!”
玄远笑道:“爷爷忠义参天,此节公主也说过的!”
郑国忠笑道:“公主机敏得很,虽为女流但才智却非一般儿郎可比!王爷起初要将她许配与朝蒸或朝盛,我便觉得有些不妥,不是爷爷妄自菲薄,而是那兄弟俩根本配不上公主!”
玄远这下想起那兄弟俩的蛮劲,也忍不住发笑!
郑国忠道:“幸而我们祖孙得以重逢,以你的才智总算能够与公主匹配,这下终消除了我心中的余虑!”
玄远红着脸道:“爷爷快别这番夸赞孙儿,其实孙儿与公主经历了很多事,对她早已倾慕,但从没想过要与她成亲!……”
郑国忠插道:“傻孩子,既然喜欢人家,那就应当娶她做妻子!”他虽然历经沧桑,但此刻又哪里能体会到玄远年轻懵懂的心思!
玄远又道:“可我不娶公主,又担心她嫁了别人,故才勉强!……”
郑国忠“哈哈”大笑道:“这不就是了!不用勉强,娶公主你不吃亏!”
当下又向玄远严肃道:“你娶了公主以后,记得定要善待她!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驸马爷可不好当啊!既要疼爱她也要尊敬她!”
玄远听到此处颇为不快,他娶朱月影自然是因为喜欢她,但如果这其中参夹了另一种关系,这便让他感觉变了味,突然又不想成亲了!当下本想出口拒绝,但见爷爷白发苍苍,又见四处布置得热闹,便不忍心说出那扫兴的话,当下只缓缓点了点头!
郑国忠祖孙二人这番话谈不知不觉已到夜深人静,这下回望四周,只见婚礼场景都已布置得妥帖。各人都回房就寝,屋檐下的红丝带在夜风中微微拂动,传来“呼呼”的轻微响声!竟让人盼望着天明早些时辰到来,好享受一番这喜庆热闹的场景!
玄远呆呆地回到房中,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直到黎明时才有些睡意,可这才感觉一闭眼就有人来敲门,急道:“三少爷,该起床收拾了,可别误了迎亲的时辰!”
玄远无奈这又爬了起来,几位仆人为他打扮一身后,便被众人架上马背向朱月影家走去。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在山间道路中,敲锣打鼓之声响彻山野,嘈杂声中便听得有人议论道:“这新郎官长得真俊!”又听其他人道:“可不是么,这模样跟当年的少将军一样!”先一声音又道:“瞧你说的,那可是他老子!”
玄远听得众人议论,本想着父亲模样,但昨夜没睡好,此刻正打着呵欠,显得疲惫不堪!
不一时来到朱月影家,众人都已准备就绪,朱月影早已穿戴好红妆,头上盖着红盖头。虽不见其面容,但从婀娜的身姿也能看出她美艳不可方物!众人见朱月影上了花轿这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
正牌时分众人已回到郑府,其余亲朋好友都陆陆续续达到。郑府张灯结彩,四处贴红,场面好生热闹!更有一大批苗族乡民在村口的几方平地上架起高架庆贺,女子穿着缤纷的服饰围着高架字跳舞,男子手里捧着芦笙吹唱。
这样的婚礼在汉人中实属罕见!
迎亲的队伍穿过其间时,苗族众男女皆围绕着玄远与朱月影的花轿跳舞吹唱,似很多蝴蝶见了盛开的花朵一般,在周围翩翩起舞!
玄远并不知道这些是苗族,只觉得他们的动作十分可爱,舞姿也甚是迷人,这时才有些喜悦之感!
进了郑府厚厚的院墙,玄远见郑国忠及几位家人站立在门口台阶上,便好奇问道:“爷爷,外面那些人是干嘛的?热闹得很!”
郑国忠“嚯嚯”笑道:“他们是苗岭的苗族乡亲,今日特意为你贺喜来了!你为他们铲除了巨蟒,可成了当地的大英雄了!你看这‘跳花’的节目平常是不举行的,只有春节才有,今天也破例为你举行一次!”
玄远听得这话,当下也不再作声,随即拿着手里的红带子,红带子正中有一朵大红花,另一端放在新娘子朱月影手中,二人这是要到大堂前‘拜堂’,行过门之礼。
这一刻,四面八方便涌来围观的男女老少,挤得新郎新娘在中间慢步挪行,朱月影自从上了花轿到此刻均不说一句话,一来是她羞涩,二来是遵循礼仪,当地礼规新娘从娘家到拜堂期间是不能开口说话的。
堂中早已红烛摇曳,四面喜庆,高堂之上正是郑国忠与老妻笑眯眯地坐着。玄远父亲早亡,母亲不知下落,本是安排了郑荣昭夫妻俩代为高堂,但仔细想想新娘子是金枝玉叶的公主,鉴于高贵的身份,便叫郑老将军夫妻俩替代。老妇人见孙儿全身上下喜气洋洋,不由得坐在凳子上呵呵傻笑!
新郎新娘入了大堂,这下两人相对,第一拜要拜的便是天与地,只听得主持一声高呼:“一拜……天……地,”玄远与朱月影便拱手弯腰向门外的天地深深一拜,又听主持朗声道:“二拜……高……堂,”二人跟随主持之音,这下转过头来欲向台上两位老人叩拜。岂料不待二人拱手弯腰,却听得门外一男子朗声道:“不能拜!”
这声音如熊熊的大火中泼了一盆冷水,扑灭了这沸腾的气愤!
玄远与朱月影只道是郑朝蒸郑朝盛兄弟俩不服气,这下来捣乱!
但郑国忠却听得声音,心里纳闷何人敢来捣乱!未待他寻思,突见一陌生男子走了进来。那男子高大威猛,五官端正,着一身淡黄服装,手里一柄长剑发着道道寒光,直教人心生畏惧!
玄远见那男子进来,激动得快要哭出来,道:“单辰逸……!辰逸,你怎会在此?他们呢?”
原来这人正是蜀山单辰逸,单辰逸听得玄远的问话,冷笑了一下,道:“哼!你别在这里装模作样了,今日你的死期到了!”
玄远并不理解他说的话,只道是他为守素之事还一直生自己的气!当下仍然激动道:“他们人呢?”
单辰逸向门外指了指,不待他说话,便见六人从门外跳了进来,又听一男子喝道:“我们在这里!”这人正是道阳!
这下进来的六人便是乾阳,丹阳,道阳,平水,守素,守静,几人这时不再像昔日蜀山上那般和善,脸上肌肉跳动,双眼怒目而视,全身上下均笼罩着一层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