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婚礼,更多的人应该是想到是什么样的场地。
现在能够“结得起(注意,一定要结得起)”婚的人,对场地的要求是最重要的。
比较浪漫的喜欢草坪婚礼,是的,那种露天的现场婚礼,然后就是欧美式教堂婚礼,再加上牧师征婚等等;尔后就是旅行结婚,可再怎么旅行结婚,在这个传统的国度总是要摆上几桌的。
这个传统的国度的传统婚礼在德乡是这样的,四个人抬的轿子,旁边一个押轿的(一般是同辈比新娘小的直系亲属),后面跟着抬嫁妆的,还有一些直系亲属跟着以及吹锁啦打鼓的,穿着红色的传统服装带着红盖头,据说出嫁前的一天还要哭一遍,叫“哭早(不知道这个字对不对)”,到了新郎家里还要跳火盆等等(具体细节请百度)。
实际上,随着改革开放,现在一般是车队,毕竟不像那些年,结婚的对象基本上都不远,现在呢,有些甚至去了国外,有些在省外,有些就算在省内,也在其它市里,真正在本地方的人并是不多。
因此,车队是常见的,走一截扔一串鞭炮,新郎坐在前排,新娘坐在新郎身上(估计那天交警看到了也不会去查前排坐了三个人这个问题),这是现在一般的方式。
举行婚礼的地点,一般是酒店或者老家。
至于花样,则是多种多样,毕竟现在婚庆公司很多,竞争很大,何况在德乡这个地方,就靠这腊月和正月挣钱。
陈万元找的也是德乡的一个婚庆公司,在他老家的房子的大坝子上搭了一个很大的舞台(现在农村就是好,房子宽大,还有前院),隔舞台两米距离就是酒桌,四条长凳,八个人。
临近陈万元家的外坝则是他和李芹的结婚照中最正式的海报,同时注明他们的名字。
看着婚庆公司人员和一些表演人员在那里忙里忙外,纪波、阳同学、小梅、玉梅、小端、许玉儿、许负以及何医生坐在一桌,廖辉以及梁刚夫妇坐在另一桌,这天,很多还在家里的同学也来了,还有德高望重的孙老师和师母;同学们来是因为陈万元现在应该算出人头地了,打个照面,套个交情,说不定以后还用得上;孙老师则是很欣慰,因为他带的那个年级那个班的目前最有成就的人都在这里,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所以一大早纪波和小梅就开车到学校去接的;至于韩诚子和孙芹,则跟着迎亲去了。
准确来说,孙芹是头天晚上就过去了,她要陪着新娘李芹打扮之类的。
总算在吉时赶了回来,因为春节的时候,车堵人也堵。
随着鞭炮声响起,车队缓缓进入大家的眼帘,陈万元父亲和母亲以及他家的长辈、知客师以及一些帮忙的亲朋好友则迎了上去。
这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喜气洋洋的快乐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车门是李芹的弟弟(押轿)开的,陈万元给了一个大的红包,韩诚子和陈万元下了来,胸前带着一个新郎一个伴郎的标识,虽然都穿着西装,很明显陈万元才是主角。
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下来,伴娘孙芹则跟着。
这时候,婚庆公司把音乐开启。
场面顿时都清静了,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陈万元和李芹的身上,此刻,他们才是主角。
舞台上的主持人,用催人泪下的言语感染了全场,请上了陈万元的父母以及李芹的父母,然后才是一对新人陈万元和李芹,跟着是伴郎和伴娘。
阳同学和小端交头接耳,轻声说到,“小端,你发现没有,你哥和我表妹走在一起,怎么看都像是一对!”
小端皱了皱眉,陷入了沉思;实际上,他是知道一些的。
舞台上,到了拜天地敬酒了,韩诚子和孙芹则负责递酒,负责收红包。
跟着先是陈万元父母发言,后是李芹父母发言,双方的父母的意思很简单,“希望你们快乐幸福!”
多么简单,每对新人都是朝这个方向在努力的。
轮到陈万元发言了,他亲咳了两声,略为复杂的看了韩诚子一眼,韩诚子瞪了他,心想,“看啥呢,今天你的好日子,赶快发言!”
有些感慨的陈万元还瞅了孙芹一眼,发现从回来到现在她都是一脸笑意,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李芹此刻则给了他更多的思绪;“有些人,错过就是错过了;当年,他帮我背了黑锅,此刻,我是不是应该帮他一把?”
“但她怎么想的呢?”
陈万元拿不准,回来的时间不长,又不是天天处在一起,虽然他让李芹旁敲侧击过,但是呢,孙芹云淡风轻,蜻蜓点水,因此没有实际性的答案。
不管了,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事情早已经定性,就让这个美丽的误会更深一点吧!
“我得感谢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当年我是多么的让他们失望,因为那时候年少,可是他们仍然对我不离不弃,现在我能够取得一番成就最感谢的就是他们!”
是的,父望子成龙,这是每个父母的愿望;如今看来,陈万元父母虽然双鬓白发,可是值得骄傲,因为有个争气的儿子。
掌声响起了,大家都发自肺腑的掌声。
待掌声停了,陈万元深呼吸了一下口气,又说到,“我要感谢岳父岳母,因为没有他们,我就娶不到这么知书达礼端庄美丽的老婆!”
台下纪波第一个掌声响起,因为他心目中的那个形象就是孙芹这种,李芹放佛是孙芹的翻版,因此他很是由衷的羡慕。
台上的韩诚子被触动了,一边拍掌,一边想着这“知书达礼、端庄美丽”八个字,这是当年帮忙写给孙芹情诗里的最后的那句话,“致‘知书达礼、端庄美丽的你’”!
当然,孙芹也听懂了这句话,因为那首情诗的内容,她记忆犹新!
掌声停了,陈万元继续说到,“我记得我的好兄弟,也是我的同学兼同桌之一,现在呢,就在我们现在的一个人,曾经写过那么一首诗,现在呢,我想大声念出来……”
那场景放佛回到了十几年前,当那封情书被班上拿到手上,念着最后两句,“涓涓细水流不完,只做鸳鸯不做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