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了,女友也有了,头脑也有了。剩下的事情呢?没有了。迎来了一段空窗期。有时候也感觉空落落的,两年了,我图了什么,如果那件事成功了,我就准备考研了,也不会做那么多多余的事,直到现在仍然是放不下,每每想起就有一种失落感。我是个loser吗,心理落差真的很大,这件事憋在心里两年了,有时候我都不敢去想,因为痛苦,也不敢跟别人说。只能强迫自己适应现在的环境,去思考另一个将来。
把这些都抛开的话,现实就是一片空白了。我说过,在这个地方待时间太长了,就麻木了,就会被周围环境同化。
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摧枯拉朽地谋杀着青春和梦想,把人塑造成平庸乏味、原则尽失的橡皮人,在随波逐流中褪去生命的意义。你跟我说,人艰不拆?命运要伤你那就是随便伤。故在《无间道》中,陈道明饱经沧桑的感慨道:“从来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这句话现在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难道这就是命运?
这当然是命运,可是屈服就意味着死亡。古往今来,打破命运限制的人太多了。就比如说各朝代的开国皇帝,他们本该是奴隶、草莽,可是最后他们成了皇帝,一国之君。
看来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命运限制,一切都是人为制定的,都是给自己设置的牢笼。最终本质还是在于人本身,想怎么活取决于人本身怎么做。
现在的心情好一点了,说服自己的消极思想是很件很困难的事。但是为什么要让自己不开心呢,活着本来就是追寻快乐的,为什么要想这些不愉快的事。
还是看小说吧,记得高中时候我的组员买过两本军事题材的小说,刘猛写的《兵王》、《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那时候用空闲时间把《兵王》读完了,那一本一直都没有读,那就读另一本,其实是有原因的,这本书被拍成了电视剧《我是特种兵》,电视剧看过一部分,原著却没看过。
全书二十多万字,用了一种交叉叙事手法。以现实生活为主线,来回忆当兵的那段岁月。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然而最打动我的还是后半段的现实生活:痛苦的活着。我的这些事跟他比,都不算什么。为什么?因为女主死了,小庄的女朋友在维和的时候被流弹击中,心中强烈的痛苦导致他的军旅生涯也中断了,以至于以后的生活就如无根之萍,只能浑浑噩噩的活着,以前当兵是为了女友,现在呢,又为了什么?什么都没了……
也是因为看了这本书,也引爆了我心中的痛苦。这么长时间我也受够了,这件事就像一个石头一样长年累月的压在我的心头。而我为了摆脱它想尽各种办法来让自己适应现实,适应未来。虽然说专业没什么,可是真的没什么吗,不是,它还是有影响的,这个敲门砖让我选择的面非常的狭隘,况且这个专业在国内真的很差,更何况兽药的市场监管不力,学校专业经验尚浅,而我是此专业的第二届学生。对于以后想都不用想,我肯定不干这行。
看这些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跳槽。被迫选择的,我能有什么办法。
从这本书之后,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不能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若干年后,可能我已麻木,对此事也可能逐渐忘记。那估计等以后,我会忘记更多的事,到最后一把年纪了,却说不上来自己年轻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有什么遗憾,有什么成就……
《活着》里面,很多老人对于自己的经历总是缺乏热情,木讷,不知所措。可能是困苦损坏了他们的记忆,也可能不愿提起,以至于被后辈骂道:“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了”。只有福贵,清晰的记着自己的经历,也能精彩的讲述自己,仿佛这样一来,他就能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确实,通过余华,也通过这些文字,他一次一次的在每一位读者的手中重度此生。
很多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对于我的经历,可能也不止我一个人。全国几千万大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能对自己的专业满意。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有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反正我看过的都是一些文章,很短,主人公虽然对专业不满意,但至少人家是985,211啊。那普通学生该怎么办?有人说逆袭,的确有人从二本学校考研考到了清华北大。但这不是大多数人的思想,他们也没有那个能力,如果没有人帮助,没有人细心指导,单凭自己,难如登天。
那怎么办,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对,我们该怎么办?还是要提高自己本身的能力,眼光,学识。通过各种渠道,无论是看书还是实践。这个社会对学历、出身有定义,有限制,可是对成功却没有限制。
所以年轻的时候就不要早早屈服于现实,也不要被某些东西匡住了自己。你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活法,毕竟人生不过百年,随便你怎么过,几十年后这个世界上也就没你了,也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