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老人的考验
先是出去买了给老人收拾了一间屋子,然后把最近公司发的新棉被,拿了出来,给你老人铺上。然后打扫卫生,心里有动力,手脚麻利了很多,要知道这家伙,从来没有那么勤快过。
李老只是旁观,心里想着,这小子虽然有些心机,但是品行还是不错的,会做人。今后遇到哪帮人,应该能帮我完成没,我完成不了的事。不过李老知道一旦他接手自己的事,只怕以后的日子不会那么顺利了。不过还是要观察下他,先不着急下定论。
丁大政不知道,李老的这些心思,心里还乐滋滋的,想着怎么讨好李老。收拾了屋子床铺,有打扫了卫生,一晃到了中午,丁大政心想该做饭了,貌似冰箱里好像没啥菜了。问了下李老想吃点什么。李老说:“你看着来吧,老夫对吃没啥讲究,能填包肚皮就好了。”丁大政心想,那是你没吃过好吃的吧。让你尝尝我的手艺。想到这说了句。“我去下菜市场,买点菜,您老就在家等一会吧。”说完就急匆匆,下楼往菜市场跑去。
菜市场离家不算太远,步行也就是五六分钟,也就到了。到了菜市场,先去肉食,去买了两块精的五花肉,准备烧一锅红烧肉。来的时候就像好了,做什么菜。
准备烧个红烧肉、地锅鸡、剁椒鱼头、三个荤菜,外加几个小炒就好了。想着这些,快步又去卖鱼的摊位,剁了个鱼头,然后又分别去活鸡摊位买了只鸡,最后去菜市买了几个蔬菜搭配下。
然后领着一大包一大包的菜赶紧回去了,路上碰到了隔壁的王大婶。王大婶感觉蛮稀奇的,丁大政这小子平常还是蛮省的,一般也就一个菜。还是可以吃几天的那种。很少买荤菜。所以就上前招呼了下丁大政,“这是家里来客人了啊,买那么多菜”。丁大政一看是隔壁的王大婶,笑了笑,说到:“家里来了个亲戚,买几个菜好好吃一顿,王大婶你这是去哪溜达啊。”丁大政知道,这老太太,一把年纪了,平常也就是在小区周边转转,还有就是拉几个老太太聊一些东家长李家短的话。说白了,就是闲的,嘴碎,喜欢背后说人闲话。
王大婶听到这说到:“吆…家里来亲戚了,那赶紧回去吧。”听到这,丁大政也不想和她聊的想法。家里还有一个高手等着吃那。去晚了,那老头一不高兴,就不教我武功了,我不是亏大了。想到这,急匆匆往回赶了。
没一会就到家了,进门就发现,李老还在房间打坐练功。也没去叫他,想着做完饭再去叫。想到这赶紧去厨房,开始做了起来。第一道菜红烧肉又名东坡肉,这里的东坡肉不是说,东坡的肉红烧啊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想着这些,丁大政开始做了起来。先把五花肉切成4厘米方块,然后烧一锅水,在等水沸腾的时候,把肉放进去,把血沫。用汤勺飘去,然后把肉捞出来。然后把水倒到盆里,洗干净锅,放油把油烧热,然后切葱姜,放进锅里,放八角,炒出香味,在把肉放进去,知道把油脂炒出来。在加点黄酒、醋,旺火煮三分钟,煮到入口极烂的时候。就可以吃了。
地锅鸡是一道汉族名菜,地锅菜起源于苏北和鲁南交界处的微山湖地区(淮海地区)。以前,在微山湖上作息的渔民,因船上条件所限,往往取一小泥炉,炉上坐一口铁锅,下面支几块干柴生火,然后按家常的做法煮上一锅菜,锅边还要贴满面饼,于是便产生了这种饭菜合一的烹调方法。
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如今,有厨师将传统地锅菜的制法加以改良,从而推出了地锅鸡、地锅鱼、地锅牛肉、地锅三鲜、地锅豆腐、地锅龙虾等地锅佳肴。
咱这里只烧个地锅鸡,嘿嘿,地锅鸡哥的最爱。哈哈…估计老头应该也喜欢吃。
先把辣椒、葱、姜、蒜入锅炒出香味;
加鸡块,依次入料酒、酱油、糖、盐、富清鲜辣味粉等调味;稍炒出香味后加鲜汤、土豆,待鲜汤煮沸后在锅的四周依次把薄饼贴上;
中火顶多炖10分钟,饼熟了。
在就是剩下的几道菜,慢慢弄好,就这样做了一个多小时,后面的菜陆续就端上了桌子了。菜做好了,准备进房间把那老头叫出来吃饭,谁知还没进门,他自己出来了。